作者:阿喜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3:02
|本章字节:9986字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戚继光逝去的这年深冬,整个中国都在下雪。
大雪穿越洪荒,穿越时光,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飘飞洒落。烽火连天的中国大地,暂时得以安息。雪花轻柔地飘落在黄河和东海,覆盖着汉江和渭水。在这洁白纯净的世界,掩盖了贫贱者的哀愁和富贵者的骄奢,冰冻了孤寡的眼泪和战士的热血。雪花飘飞,如婴儿童真的呼吸,带着上苍的善意,洒落在华夏神州那苦难而忧伤的土地。
天地之间,除了冷酷如刀的风声,再无一丝生灵的气息。
一个老者,拄着拐杖,踏雪而来。
他无法相信,那个威震江南的当世虎将,那个横扫蒙古的不败军神,那个曾与他共同奋战的知音好友,会真的与世长辞。
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不败将军,他的死去居然就如此平淡无奇,没有异常天象,没有晴天霹雳,没有狂风暴雨,没有大地摇移,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声无息,不以为意。
这位老者闻此噩耗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恐惧。
何谓无法摆脱的恐惧,死亡是也。死亡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其它所有的哲学命题,无不是由此倒推而出。在迎接死亡的态度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表露无遗。西方倾向于选择和解。即便是死刑犯,将死之时,也会有牧师为其布道,接引他的灵魂去天国,安息在上帝的国度里云云。
东方,或者说是中国,很多时候选择的是愤怒。譬如: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譬如:脑袋掉了,碗大个疤。近世又多了一种更为粗野的说法:杀人不过头点地,要死也是***朝天。
但这位老人对待死亡,却是感到使命未完的恐惧,戚继光,我的兄弟,你人虽已逝,但魂灵不死,一定要保佑我这残破之身,顺利到达辽东,将你的兵法寻得传人,将你的带兵之道,发扬光大。
老者在戚继光墓前叩拜三下,临别时手书挽联:
俯仰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文长拜别少保。
老者正是徐渭。
时光轮转,辞别张元忭的徐渭开始四海为家,到处流浪,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因为个性孤傲,不肯侍奉权贵,有绝不肯拿自己的诗书画艺四围典当,所以徐渭的生活极其艰苦,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所谓“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但生活的困苦反而激发了他艺术的灵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之后产生的。而且这困苦的修行之中,徐渭反而练成了当世道家从未有人练成的一门绝技,那就是十年辟谷,也就是十年不吃粮食,只以花果雨露为食,不是道家,反而近似成仙。
这十年间,他游历全国,福建、直隶、山西,然后是蓟州,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戚继光。
徐渭平生为人孤傲,自负奇才,经常蔑视他人,对胡宗宪也是放荡不羁,唯独对戚继光礼遇有加,因为在他看来,此人天纵奇才,不下于己,英雄相惜,所以引为知交。
故友相见,戚继光自然激动非常,除了对酒言欢,邀月高歌外,戚继光更是开门见山,希望徐渭能留在军中,与他一同为国效力。
徐渭是笑而不答,戚继光也知道徐渭看破官场的前因后果,于是也不强求,两人开始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
说道当世名将,其时谭纶,俞大猷等名将都已辞世,徐渭便称世间除了少保外再无英雄,哪知戚继光摆手道:辽东李成梁便是不下于我的名将。
徐渭摆摆手道,李成梁我有耳闻,知他率领辽东铁骑多次重创蒙古鞑子,若论武勇,确实担得起这名将二字,但名将者,武力为次,武魂为首,何谓武魂,忠君报国是也。
那李成梁为了自己立功,经常对蒙古兵士剿而不灭,并且还有将蒙古平民捕杀冒领功劳的事情,只为升官发财,不择手段,吾所不齿也。
戚继光并不反驳,但却对徐渭说,李成梁膝下有子如松,当世奇才,加以雕琢,必成大器。
这句话反而深深印在徐渭心头。
此时戚继光已逝,徐渭深深领略到,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再英勇无敌的将军,终究难逃一败,败于光阴,败于死亡。冷酷的岁月,以它那悠然的手指,将老一辈的将星渐次摘下。大明朝的铁血雄军,注定要由后辈的年轻将领来统领。
而他四处云游,早已得知,东瀛扶桑的统一在所难免,而那个统一者,极有可能便是战争狂人丰臣秀吉,据说此人对明朝虎视眈眈,生平溯源并非一统日本,而是幻想征服华夏,将中国变为他日本的一个行省。
当年江南的那些倭寇,不过是日本的战败武士和散兵游勇,便把腐朽的明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一旦面对日本正规军,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已逝,又有何人能敌。必须把戚继光的抗倭兵法找个传人,以备未来之需,放眼天下,徐渭想起了当年甚的戚继光推崇的李如松,于是为了大明朝的未来,徐渭在隐居数十年之后,在老迈之年,却反而挺身而出,前来辽东,去需找戚继光的传人。
到了辽东,徐渭听到这样一个消息,辽东总兵的李成梁家要请先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前去应聘。
当看到眼前的这个落魄瘦小的蹒跚老头时,李成梁差点准备让人给他盛点饭,让他赶紧走人。出于礼貌,他还是极有耐心地询问此人有何专长,能教些什么。
“兵法。”
当这个答案传到李府众人的耳朵里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声。戚继光已死,自己就是当世第一武将,还要你这个糟老头来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这个人却丝毫不乱,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嘲笑他的人。等他们不再笑了,便拿出纸笔,写下:
秋竹虚心风霜难侵,夏荷多丝污泥不沾。
看到这幅对联,李成梁不笑了,这是在暗讽自己盲目自大,不知天外有天啊,此人非同寻常,再看落款:青藤居士,差点没叫出声来,这才知道老人就是名满天下的东南第一谋士徐渭徐文长。
于是连连赔罪,问明来意,立刻庄重地把自己的长子李如松叫到身边,当面交付给了徐渭,并叮嘱他要用心向学,虚心讨教。
徐渭没有客套,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年老,来日无多,就像一个老迈的艺术家,将李如松看作是自己艺术生涯中的最后一件有待完成的艺术品,倾尽心血,竭力调教。在武侠里,一般以关门弟子的武功为最高,以其最能得其师之真传也。这就好比,一个男人可以娶许多任老婆,但能得到他全部遗产的,通常是最后一任老婆。
徐渭打量着李如松,但见如松虽是小小年纪,却已是风神俊逸,仪表卓然。举手投足间,气度大是不凡。徐渭心里暗叹:戚继光眼光如炬,此子日后必是栋梁之材。有道为将者三世必败,以其杀伐太多,其后受其不祥也。今观李氏子弟,方知此言大谬。
三年之后,
松下,一老者,一童子。
老者道:你我相处也已三年,如今师徒缘尽,就此别过吧!
童子道:我听说师父并无亲人,何不留在此处,让弟子侍奉左右!
老者道:我之兵法已倾囊相授,余生只想一个人清静清静,写点闲散文章,藏于名山大川,或许后辈会有人读出点味道,觉得这年头还有个说自己话的人?或者有那么三五个,能生出些不愿被奴役的勇气来,那我就算永生了。?
童子又想再劝。
老者摇手示意: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人生在世,白驹过隙,青史留名的机会并不多,有时错过就是过错。如松,这套兵法,名为《纪效新书》,乃是当年江南抗倭戚继光大帅行兵方略,我已详加讲解于你,此生我已再无牵挂,若他年倭奴犯边,你便按此法,倭寇行兵,大体如此,你天资聪颖,仍要活学活用,注重变通,方能建功立业。你更要记住,你我虽名为师徒,实则戚少保才是你真正的师傅。
李如松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名满天下的戚继光的关门弟子,内心之中,感动惶恐莫名。
李如松抓了大把银票珠宝相赠,徐渭摆摆手,不置一词飘然而去。
李如松心想:他明知我是辽东大帅的儿子,竟无一言谄媚,无一事相托,他身上有种叫做风骨的东西,那个踉跄凄凉的背影中看到了昔日东南第一军师的风采。
于是不禁脱口而出:师父,你是一个什么人?
徐渭回头一笑:这话问得有意思,看见戏台上的戏子了没有,他今天扮个私盐贩子,后来变成个强盗,又扮演个知府,以后或许能演皇帝的心腹和法场的钦犯,你觉得他是个什么人?至于我,诗人画者,军师,囚犯,闲散野人,你可以当成一个戏台上的戏子。
李如松又问:师父,戚少保是个什么人?
徐渭眼望苍天,沉吟半响道: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此乃军神也!记住,日后你与倭奴决战杀场,书中方略皆是少保心血,克敌之道,详加参略,定能杀倭报国。
说罢,转身而去。
短短几年,往事恍如一梦,时间是条河,流走的除了年华还有心境。
月朗星稀,在一个茅草屋总,徐渭静静地躺下,想到自己一生就要结束在这不知名字的荒山,也好,戏总要结束了,也早该结束了,倘若当年没有跟随胡宗宪出山会怎样,没有举荐戚继光会怎样,没有交李如松兵法又会怎样,一切都来不及想了,人的死是一种必然,这一生,有所爱,有所得,碰上各种稀奇的机遇,已经赚大了。
徐渭欣慰的闭上了眼睛。
留下了写给自己的墓志铭:一腔肝胆忧天下,满腹经纬传古今。
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平壤。
被倭寇打得宛如丧家之犬的朝鲜国王李日公终于回到了他的王宫,而在此之前不久,这里还曾是侵朝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指挥部,但现在,他将在这里召开盛大的宴会,以国礼欢迎那个赶走日军,将他接回王宫的人。
蓟辽提督李如松如约前来,作为大明帝国援朝军指挥官,他率军自入朝以来,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歼灭上万敌军,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对他的用兵之法折服五体,毕竟要没有这位异国将领,他这个朝鲜国王不一定在哪个山沟里当村长呢,但在他的心中,也有着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于是借此机会,他请教了李如松:
“贵军如此骁勇,和之前败走的祖承训将军有天壤之别”
李日公所说的祖承训,是先期入朝的明军将领,但他作战不利,没多久就全线败退回国,与后来势如破竹的李如松形成了强烈反差。
李如松微微一笑,从怀中拿出了一本书,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书之中也。”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
李日公大喜,牢牢地记住了此书的名字,后来命人到中国大量购买,《纪效新书》就此传入朝鲜以及日本,成为兵家必读的红宝书。
虽然李如松拿出了抗倭宝典,但李日公仍有所怀疑,他接着询问李如松,难道他打胜仗就只凭这一本书不成?
李如松收敛了笑容,他庄重地告诉这位国王,能打赢倭奴最终还是靠我手下的士兵,但这些百战兵王却并非我所练成,他们大部都是当年参加过戚继光边防轮训的蓟辽军,而收复平壤的主力吴惟忠部则是当年让倭奴闻风丧胆的戚家军原班人马,与其说是我克敌制胜,倒不如说是戚少保的在天之灵保佑朝鲜复国成功,保佑大明抗击倭奴。
说完向着南方昂起了头,他知道,自己今天能荡平倭寇,完全是因为在四十多年前,那个战无不胜的军神余威之力,他的功勋,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历万古而扬波,终将不朽!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
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
楚三户,教秦灭。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