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争光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1
|本章字节:2692字
钟:“课文”这一章,我是非常喜欢的,我觉得提供了一种新鲜的体验。一篇课文加一篇后面的现实性叙写,从小学一年级写到初中,怎样想到用这个方式来写的?
杨:课文和父母,和老师一样,也是我们的孩子成长的土壤和空气,甚至比父母,老师更具作用力,尤其是语文。还有所谓的思想品德,老师和学生简称为“思品”。都是直接参与学生的精神塑造的食粮。而且,它们是国家选定的各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国家意志和精英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判断的集合体。这就是我把课文专列一章进入结构的原因。我选择了语文,没有选择“思品”,语文的“教化”因素少一些,更具说服力。
我认真了现在通行的小学和初高中的语文课本,无一遗漏。我还去过乾县逸夫小学,邀请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座谈过,清一色都是女老师。我选出了一些课文,让她们给我讲是怎么教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对我写作这一章产生了我事先无法预料的作用。
现在的语文课本比过去的好多了。我选择了30多篇课文,把它们挪移在了里。我想让读者和我们的孩子们一起读一读它们。我以为不多余。但仅仅挪移课文是不够的,我还想写出这些课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延伸和扩张的可能性。这种延伸和扩张,也许是编课本的专家和教课文的老师始料不及的。
钟:在看到你的之前,我只是觉得其实语文课本虽然不断在新的教改原则下修改,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那些对经典文本的擅自改写,让孩子背诵的那些摞了许多华丽形容词的课文,还有一些不知道谁写的歌颂性的诗歌,都很没有意思。但我只是把语文看作孩子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课本。认识生词,分析课文和技巧的途径。读了你的,我才意识到,原来语文课本,是一种人生的读本,是文化的读本。是社会甚至是哲学的读本。语文课本居然这样富有实践性,非常让我感慨。
杨:你是在表扬我吗?我很担心我写不好这一章。你的感受给我增加了自信。如果真是表扬,那就谢谢谢谢。
钟:你从张冲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写起,当老师借助某篇课文阐述的道理,让孩子去问父母或者在家里实践一下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却往往和课本大相径庭。这样同时表现了教育、成长和父母等构成的社会等几个方面,不同价值观,非常有意思。又比如三年级的课文“妈妈的账单”,那张母亲开给小彼得的账单所列各项都是“0芬尼”,老师布置的作业张冲和同学却无法完成,他含着泪,听父母算那算不清的账,只能到考上大学才能一笔勾销的账。父母的爱,成了无法还清的债务……你自己有所得的是哪个部分?课文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杨:中小学的课本,对我有诸多触动,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克服困境的煎熬,也有克服之后的小得意。比如李勤勤要回答什么是“嶙峋”和张冲提出的“灿烂的牛粪”那一段,是很煎熬我的。我说不清楚,李勤勤就说不清楚,煎熬了好几天,我觉得我还是说清楚了。写完那一段后,我就有些小得意了。写作确实是一件愉悦的事情,首先是愉悦自己。
选择哪些课文呢?选那些能把学生,老师和家长勾连在一起的,和流行的观念和意识有可能发生碰撞的,具有延伸和扩张的可能性的吧。这算不算选择的原则呢?我没想过。如果有原则的话,那就是,从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都要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