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中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3
|本章字节:11292字
三是,刘邦为了消除割据势力、统一集权,而不得不杀韩信。刘邦为平定天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这些“异姓诸侯王”都曾为建立西汉王朝作出重大贡献。他们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广大的封土,这些“王中之王,国中之国”成为西汉王朝统一集权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在刘邦基本上控制了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之后,异姓诸侯王更成为刘氏家族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不论韩信有无谋反之心,刘邦必然会采取高压手段来消灭异姓诸侯王,才能免除战祸,休养生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无奈而为之。
四是,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刘邦并未有杀韩信之意。韩信被吕后、萧何所杀,其实是吕后为了自己以后篡权扫除障碍。而萧何作为韩信的举荐人,捕杀韩信是因为当时自己已深受刘邦猜疑,如不屈从于吕后的旨意,自己也会遭到株连,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韩信之所以被杀,谋反只是莫须有的罪名,吕后揽权才是真正的原因。
彭越惨死:一代枭雄菹为酱
彭越是在楚汉争霸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因此被刘邦封为梁王。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的秋天,陈豨谋反,刘邦亲自去讨伐。到了邯郸后,要求彭越出兵。彭越推说自己有病,只是派了一员大将带着兵马前往邯郸。刘邦很生气,派人去责备他。彭越很害怕,便打算亲自去向刘邦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刚开始的时候大王不去,而等到被责备的时候才去,一定会落个和韩信一样的下场。不如乘机起兵,西进关中,大事可成。”彭越不听从他的意见,而是继续称病。这时,他手下的太仆因为惹怒了他,差点被斩。太仆慌忙逃到刘邦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刘邦听了太仆之言,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彭越,彭越不曾察觉,被逮捕并被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彭越本无反意,如今落得这样下场,难免伤心落泪,但也只得奉诏前往蜀地。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越,彭越便向吕后哭诉自己的冤屈,请求她为自己向刘邦讲情,希望自己能回到故乡昌邑。吕后满口许诺,遂带彭越至洛阳。可怜彭越万万没有想到,这完全是所托非人。
到达洛阳后,吕后向刘邦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反。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死后,经栾布一事,彭越被吕后施以醢刑(即把人剁成肉馅,做成肉酱),并被分赐给各路诸侯品尝。
一代名将李广:一生征战不得封侯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有勇有谋,但命运弄人,他却从未打胜过任何一次大的战役,以至于汉武帝认为他命数不好,他的军旅生涯也因此起起落落。尽管如此,在李广任右北军太守后,匈奴畏惧,称李广“汉之飞将军”。
这样一位能征惯战的人物,竟一生不得封侯,眼见他的部下们身居高位,而他自己,只是不高不低的普通将领,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数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4000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4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透匈奴的重围,突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候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汉文帝。到汉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更是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800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前119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李广以60多岁的高龄任前将军职。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的驻地。他想甩开李广独得大功,便令李广的前锋部队并入右翼出东道,他自带中军去追单于。李广力争无果,遂引军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由于道路难走又无向导,终于迷了路。此时卫青与单于接战,单于逃走,卫青只得徒劳而返,在回军的路上才与右翼部队会合。卫青差亲信带着酒肉来慰问李广,向他询问右翼部队迷路的经过,并说要向天子上报,把走失单于的责任推给右将军赵食其。李广一身正气,自然不答应。卫青大为光火,又派人催逼李广的幕僚去中军接受审问。李广说:“他们无罪,迷路的责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审。”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来人走后,李广望着那些多年共同生死的部将,慨然叹道:“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小70余战,想不到现今却被大将军如此催逼,我已年过花甲,那能再受这样的屈辱!”说罢拔出配剑引颈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悲惨地陨落了。他死后,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之落泪。
但他的悲剧并没有完结。李广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比他死得早。还有一个儿子李敢屡立战功,因卫青逼死父亲而向卫青寻仇未果,后来被霍去病在狩猎时射死。多年后,他的孙子李陵孤军深入匈奴腹地,死战八日,“食尽而救兵不到”,遂投降匈奴。匈奴单于久闻李氏家声,把女儿嫁给了他。但李陵在汉朝的妻母孩子都被汉武帝杀掉,为他讲话的司马迁也被处于腐刑。从此李氏名败。
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死亡之谜
霍去病,一代战神。17岁随军出征,功冠全军;21岁纵横漠北,成为三军统帅。多次出兵匈奴,以寡敌众,却能大胜而归。他创造了作为武将的一个传奇。但是,这样一个勇猛战将、天之骄子,生命却在23岁这样的美好年华画上了休止符,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史上却没有详细的记载。那么,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死因又是什么?
《史记》中记载,霍去病是在出征匈奴之前突然死亡,朝廷公布的死因是病死。那么霍去病真的是病死的吗?其实,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从17岁从军,逐渐成为一代战神,作为一个勇猛的沙场武将,肯定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而且在23岁这样风华正茂的年纪,患病而死这似乎不太可能。
那么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不是病死,那么就是非正常死亡。为什么深深器重霍去病的汉武帝却没有深究这种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呢?
霍去病从卫青的军队之中脱颖而出,漠北大战之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如日中天。他逐渐脱离了卫青的军队,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几乎都是霍去病一手选拔的匈奴降将,或者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个个英勇善战。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重心都在战场之上,与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却没有一点关系或牵连。
反观卫青,一代大将军却日渐衰落。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势力庞大。武帝为了扼制这股势力,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卫、霍集团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时,必然是要以牺牲一方为代价,因此从不参与政治斗争,只着眼于沙场的霍去病就成了卫部保全自己利益的牺牲品。这也可以从一些史实当中窥其一二。
如果说卫部利益集团最大的保护伞是卫青,那么他们实现利益的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卫太子。虽然卫太子年幼,不太可能参与复杂的政治斗争,但是作为利益成员的卫氏家族以及相关人员却是在尽全力保全这种利益。卫、霍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是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和权力的竞争。
此时,朝廷有三种势力不容小觑:一是以卫青为核心的卫氏利益集团;二是以霍去病为核心的军事集团;三是以李广为核心的李氏家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身为丞相,也是整个家族利益集团的核心之一。
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自杀,李敢刺伤卫青。但是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他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虽然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声张开来,但是却为李氏家族埋下了祸根。前118年三月,李蔡以侵占了先皇陵寝一块地的罪名畏罪自杀。这简直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身为丞相的李蔡怎会冒着死亡的风险去侵占一块皇家陵地?也就是在这一年,霍去病突然因为李敢行刺卫青,在甘泉宫狩猎场当着武帝的面射杀了李敢。值得注意的是:一、李蔡死后,太子太傅庄青翟继任了丞相之位,那么这其中的最大受益者莫过于卫太子所在的卫氏集团。二、霍去病猎杀李敢的时间、地点值得深究。如此明目张胆地射杀李敢,难道霍去病就不担心无法对皇帝以及众家将士交代吗?而且李敢当时身为郎中令,也就是九卿之一,霍去病没有私自处决他的权力。从射杀李敢的时间而言,此时距离李敢刺伤卫青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那么霍去病为什么要现在才猎杀李敢呢?因此,这不可能是霍去病蓄谋已久的杀害。也就是说这是一件突发事件,霍去病是在狩猎之前才临时得知李敢曾刺伤卫青的。李蔡、李敢叔侄死期相近,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李氏家族被连根拔起。霍去病与李氏家族结下仇怨、引起武帝不满。那么,从整个事件来看,受益最大的还是卫氏集团。
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上书请刘彻分立三位皇子为王,可谓是朝廷之中的风云人物。霍去病又为何要三番两次地要求封三位皇子为王呢,他与这件事又有何关系呢?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对霍而言没有丝毫好处,他只是当起了这个事件的发起者和带头者。然而当事件发展到声势浩大,满朝文武都加入进来的时候,他却并没有参与其中。最终,前117年四月,武帝无奈册立三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死。表面上,卫氏集团并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但是细看之下,册封三王受益最大的是卫太子,他的危险得以解除,而王夫人病死,卫皇后地位得保。前117年九月,霍去病死去。
自此,与卫青有仇的李氏家族垮,与太子争嫡的三王分封离开了,与卫子夫争宠的王夫人死了,威胁着卫青地位的霍去病不在了,整个朝廷之中的三股力量,已经消除两股,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卫氏家族。
霍去病在这场政治斗争之中,失去甚多,但是他真正的死因为何?从霍去病的性格分析,他少年孤独,寡言少语,心高气傲,缺少朋友。亲情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连曾经视如亲人的卫青也远离了他。性格倔强孤傲的少年最容易走入极端,他虽然少年显贵,但是未必快乐。其实,人言不仅可畏,有时候还可以杀人,其高明处远胜刀剑毒药。
贺若弼:杀身之祸缘口舌
根据《隋书》载:“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其父敦,也是一位武将,在北周朝官至金州总管,但因为言语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护,被宇文护陷害致死。在他临刑前,把贺若弼叫到跟前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他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目的就是让贺若弼记住口舌之祸的灾难,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辙。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悲剧以及承受了肌体刺痛的贺若弼在北周朝为官时,出言果然十分谨慎。史载,在北周朝武帝时期,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太子为国之储君,身为太子是否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北周武帝当然非常重视,于是“帝呼弼问之”,而贺若弼却诡对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他的这一回答很显然与乌丸轨的说法大相径庭。
当乌丸轨责问他时,他说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此时,贺若弼牢记着其父的遗言,而且还在言语问题上摆明了自己的看法,言语要“密”才能保“身”。他出言谨慎,行事低调。
武帝死后,太子即位,乌丸轨便马上被新君诛杀,而贺若弼却因言语谨慎逃过了一劫。
可以这样说,口舌之祸的演绎,一直伴随着贺若弼的成长,他不但目睹了其父的悲剧,而且也经历了朋友的口舌之祸,他更应该吸取其父和其友的教训。但是随着贺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他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弹簧一样,变得随意妄言,不能停止。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贺若弼在这个新的王朝中屡立奇功,特别是在平定陈朝的过程中,连隋文帝也赞叹道:“克定三吴,公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