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中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3
|本章字节:11618字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雄辩家之一,他善于进行深奥的哲理争辩,并把这种通过争辩发现逻辑矛盾从而追求真理的本意的方法称为“辩证法”。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离开雅典,他的学术活动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而是在街头巷尾进行的,只要遇到愿意同他交谈的人,他就认真地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驳倒对方。他最富传奇色彩的两套对话方法是“助产术”和“苏格拉底讽刺”。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由于擅长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人驳得目瞪口呆,因此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这引起了保守派贵族的恐惧,他们于是在公元前399年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将苏格拉底当众审判,处以死刑。根据当时雅典的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毒酒一杯,而犯人在处死前一个月的关押期间,可以会见任何人。当时有许多青年天天到狱中探视,其中有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什么遗言要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别无他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于心。你们务必要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做,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临死的那天晚上,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然后去和他的学生们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接着他洗了澡。洗完后,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这是上面的命令,我必须要执行。你是他们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希望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地走了。苏格拉底望着他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的吩咐去做。”然后他又回转身,对学生们说:“他真是个好人,我入狱后,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同我说话,态度和蔼可亲。现在又为我流泪,真是难得的好人呀!克利托,你去看看毒酒是否已准备好,如果准备好了马上叫人取来,如果没有的话催促一下快点儿调配。”克利托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是千方百计地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急,还有时间呢!”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很对。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死亡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的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接过盛满毒酒的杯子,脸色平静,面带微笑,一饮而下。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哭起来,苏格拉底劝慰他们道:“你们这又何必?我亲爱的朋友,我之所以送走女人,就是不想看到她们流泪,一个人应当死得平静与安详。”接下来,苏格拉底在室内踱了一会儿步,说自己两腿发麻。行刑人劝他躺下,于是他就仰面躺下来。这时,行刑人走到苏拉格底跟前,先是不时仔细地看看他的腿和脚,然后使劲抓住他的脚,问他有没有感觉。苏格拉底回答说没有。行刑人随后又抓住他的脚,高举起来,让在场的人看已经变凉、变硬的身体。接着他再一次摸了摸说:“等到心脏一变凉,苏格拉底也就离开了我们。”
“克利托,我们曾向克雷庇乌斯借过一只鸡,别忘了付钱给他。”
“会还上的。”克利托回答说,“但是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事要告诉我们的……”
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这位伟大的圣哲已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死亡不过是由白天步入黑夜的门径,正义的死即生,耻辱的生即死。恰如佛陀所言:“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爱国雄辩家德摩斯提尼是怎么死的
德摩斯提尼自小口吃,发音不清,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高声朗诵,经过顽强的磨砺,最终成为古代最伟大的雄辩家。他刚到而立之年,就投身国务活动,后来成为雅典的执政官。他凭借着犀利的话语、卓越的演说才能,呼吁人民起来反对祖国与全希腊最危险的敌人——马其顿。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为祖国的自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病逝的消息传到了雅典。德摩斯提尼立即领导了对马其顿的斗争。雄辩家进行了一次次演讲,鼓励同胞们马上起来挣脱马其顿的桎梏。在他的主持下,雅典还派了使节去伯罗奔尼撒,策动那里的人民加入到反对马其顿的斗争中来。
与马其顿的战火重又燃起。起先,雅典人占上风。雅典统帅列奥斯提尼率8000人的军队挺进帖撒利亚,与马其顿军队展开了激战。许多城邦也站到了雅典一边。同盟者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将马其顿军队围困在帖撒利亚的拉米亚城堡内。然而在围城期间,富有作战经验的列奥斯提尼不幸阵亡,使得战事拖延下来,并开始朝着不利于雅典的方向转化。此时,同盟者之间也出现了裂痕,而马其顿方面派来了大批的援军,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马其顿首先迫使雅典的盟国就范,然后全力攻打雅典。公元前322年8月,战斗在克瑞农堡打响,雅典人被打败了。德摩斯提尼躲避到了一个名叫卡拉富利亚的小岛的波赛冬海神庙中。马其顿人将他缺席判处死刑。
当时,雅典出现了许多可耻的自愿追捕逃亡者的叛徒。在这些叛徒中,最卑劣无耻的要算一个曾经当过演员的叫阿尔希的人。他获悉德摩斯提尼的逃亡地后,立即带领色雷斯雇佣军来到小岛的神庙。阿尔希假惺惺地建议德摩斯提尼随同他去见马其顿统帅,还要他相信马其顿人不会做出令他不愉快的事情。德摩斯提尼正色说道:“阿尔希,从前你的表演未博得我叫好,今天你的诺言同样不会打动我的。请稍候片刻,我要写些东西给亲人。”说完,他径自返回庙内,拿出一束纸草及一支芦苇笔,他把笔塞进嘴里如往常一样,在下笔写前先把笔咬了咬。原来,在芦苇笔内,他早已放好强效毒药,现在他把它吞下了。写完后,德摩斯提尼刚跨出神庙门槛,就倒地死了。这一天是公元前322年10月12日。
德摩斯提尼就这样死了。他不希望祖国遭奴役,为了祖国的自由和独立斗争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死后不久,雅典人民在城市广场上树起了他的铜雕像。雕像脸上似乎露出某种伤感,失望的双手紧握着。铜像下面镌刻着这样的铭文:德摩斯提尼,倘若你有与你智慧相当的强力,马其顿的战神就不会在希腊占有权柄。
莫尔是怎么死的
托马斯·莫尔是一名律师,由于主持公道,廉洁奉公,在伦敦很有名望。他26岁即当选国会议员,152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1529年被任命为大法官,可谓官运亨通。莫尔于1516年写成《乌托邦》一书,对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种种罪恶予以揭露和批判,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乌托邦——进行了描绘。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思想。莫尔的思想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最高权力法案》,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宗教领袖。莫尔站出来公开反对,他拒绝承认英王的宗教领袖地位,声称国会无权宣布教会的最高领袖。他因此遭到迫害,被逮捕关进了伦敦塔。莫尔在伦敦塔中被关押了一年多,被剥夺了许多权利,受到了恶劣的待遇和迫使他反悔的巨大压力,但这丝毫不能改变他的主张。
1535年,英国皇家高等法院对莫尔进行了宣判。法庭内寂静无声,只听见法官高声宣判道:“前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公然对抗国会于1534年通过的《最高权力法案》,三次拒绝宣誓承认国王陛下是英国的宗教领袖,甚至声称国会无权宣布教会的最高领袖,犯了叛国罪。经法庭特别委员会议决,应判处死刑!”已年近六旬的莫尔泰然自若地听着判决。法官看了他一眼后,继续说道:“将用最严厉的方式来执行他的死刑:在地上把他拖过伦敦城到行刑场,在场上把他吊起来;断气前解开绳索,挖出他的肚肠,撕下他的心肺,放在火上烧;然后肢解他,把他的四肢分别钉在城门上,头颅挂在伦敦桥上。本判决经国王陛下批准后立即执行!”莫尔听完判决后,神情自若,微微一笑,似乎这早已在他意料之中。
临刑前几天,他的夫人恳求他保全性命,莫尔打断了她的话,并问她自己还能活多少年。“20年。”他的妻子答道。“噢,我的妻子,你想用我的来世换取20年!”莫尔说道。亨利八世终于失去了耐心,颁诏处决自己昔日的朋友。不过,他总算格外开恩,将绞刑改为斩首。
1535年7月6日,莫尔安详地来到了刑场。由于身体极度虚弱,他在刽子手的一名助手的扶持下才走上了断头台。“等会儿下断头台时,我自己会想办法的。”莫尔不无幽默地说道。走上断头台后,他对下面的群众说:“我死也要效忠于上帝和国王,但首先应是上帝。”然后他吟诵了一首《圣经》里的诗篇,又拥抱了刽子手,对他说:“勇敢点,我的朋友,别害怕!不过,我的脖子太短,要好好瞄准,不要出丑!否则会影响你的荣誉!”说完,他自己用头巾蒙住眼睛,将头枕在了木砧上。他发现自己的长须在下巴下缠在了一起,便梳理了一下胡须说道:“砍我的头,不过别碰我的胡子,因为它们没有犯叛国罪!”
在关押期间,莫尔拒绝将胡须刮掉。他解释道:“我与国王有很大分歧,但必须弄明白,他是要我的头,还是仍把它留给我。既然它已经不属于我,我也就随便它去。”
英王的屠刀,最终砍下了这位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著名思想家的头颅。莫尔的女儿玛格丽特后来从刽子手手中买回了他的头颅,恭敬地保存了一生。
音乐大师莫扎特究竟死于何因
莫扎特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这位音乐家在其音乐生涯中创造了数量令人难以置信的音乐巨作,而不幸的是,这位音乐奇才只活了35个春秋,生时穷困潦倒,死时葬仪悲惨。
关于莫扎特早亡的研究,仅仅是有根有据的说法,如今不下十几种,这在音乐史上实属罕见,他的死亡之谜引起这么多人的兴趣,大大超过任何一位音乐家。何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不外两个:一是作曲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极高,而这位音乐神童又仅仅活了35岁便凄然离世,令人感慨不已;二是作曲家死亡的原因确实很多,哪一种是主要的,存在着争议;又加上他天生的艺术家气质和禀性,无疑激发了众多的后世之人对他及他的死亡之因的兴趣。
研究莫扎特死亡的人,包括文学家、传记家、音乐工作者、历史学家、医生和医学家及其他一般的专家学者等等不可计数。关于莫扎特死亡之谜的种种说法,总括起来,主要包括两大类:内在原因主要是指他的病疾,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原因、精神上的原因等,此外还有一些综合性的说法。
富于浪漫幻想的作家把莫扎特之死主要归于那个“阴间的索魂者”——索要《安魂曲》的神秘的黑衣人。如作家司汤达认为,自从那个高大阴沉的陌生人出现后,莫扎特便心神不定,疑神疑鬼,结果他的神经大受刺激,最终因劳累过度而早亡。这种说法如今已站不住脚,新的资料表明,黑衣人是附庸风雅的斯图尔巴赫伯爵派去的人。这位公爵为纪念亡妻,让莫扎特写部挽歌,他自己则假以其名。尽管如此,这位黑衣人至少也对莫扎特的死亡产生了影响。
一些有关作曲家的传记和的人,也许认为莫扎特是被宫廷作曲家萨里埃利害死的。曾获奥斯卡八项大奖的同名影片,就是以此说法来结束莫扎特生命的。这种说法曾在普通的观众中有一定市场,但它却没有充分根据,影视艺术的虚构有时超越本身,真实的历史资料表明:莫扎特并非为萨里埃利所害,更没有被毒死之说。几年前西德麻醉学教授尤根·瓦维尔费尽心血的研究结果表明:莫扎特不是中毒死亡。何况,萨里埃利还是为莫扎特送葬的几个人之一,后世的种种研究更否认此种观点。
还有较新而离奇的说法,如美国历史学家布里埃尔·杰克逊经过研究,认为莫扎特是遭受政治迫害而死的。这位历史学家说,莫扎特是位反法西斯主义者、国际主义者和反军国主义者,他因支持共济会这一左翼组织而遭到政府的迫害。但这种说法的市场似乎很小。相反,有人认为莫扎特正是死于共济会之手,因为这个扶贫激进的民间秘密组织对作曲家在歌剧《魔笛》中泄露了该组织的秘密而大为光火,因而派人偷偷下了毒手。同样类似的社会性原因之说不断出现,1991年4月1日《参考消息》载文《莫扎特的故事》说,“实际上,莫扎特是被到处是弄虚作假和冷漠者的那个时代杀害的。我们由莫扎特之死想到了莫里哀之死(莫里哀至死一直被人喝倒彩)”,这种说法自有其抽象的意义,我们由莫扎特之死则应想到《卡门》作者比才之死,不过这一观点毕竟不实在。
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来自医生和医学专家们的研究。莫扎特死亡若不成其谜的话,那么有一点可以令人相信,莫扎特之死在于自身的原因,即死于某种疾病,至于死于何种疾病则是争论的焦点。
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代表了一般的观点,它认为两个维也纳名医克劳塞特和萨拉巴为莫扎特诊断的结果是严重的粟粒疹热,后期发展到痛风伤风,这与其病史及传记家们的描述大致相符,如美国的玛丽亚·达文波特的《莫扎特》曾记述了莫扎特死前胳膊大腿皆粗肿状,至少反映了此类病症的严重。上面提及的《参考消息》上的《莫扎特的故事》介绍了最新的说法,认为莫扎特在1791年11月18日参加共济会会议时感染上了链球菌。他逝世前两个钟头,全身痉挛,昏迷不醒,双颊肿胀,这是支气管炎症状;严重支气管炎患者往往是尿毒症患者。这种说法也许是最有力的研究,因为各种权威的资料都记载了一个共同点:莫扎特嗜好抽烟喝酒,患了支气管炎,也有尿毒症,电影《莫扎特》显示了这些症状。其他说法还有,如1991年2月11日《上海译报》摘译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中《莫扎特死因有新说》一文认为,莫扎特可能死于为控制严重风湿病而施行的放血疗法,这种说法类似于戴维斯博士的一篇论文之说,莫扎特死于下列病症:链球菌感染造成的肾脏衰竭,被医生切开静脉放血,又大脑出血,最后死于晚期支气管炎。
传统的说法很多。如认为作曲家死于粟粒疹热、死于神经衰弱、死于肺病、死于放血和灌肠及其他错误的治疗方法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莫扎特最终患了不止一种疾病,他那无规律的生活作风和不擅理财治家的妻子对他健康的日益损坏都有客观的影响,因而导致了他的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