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中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3
|本章字节:11024字
但是,国王之死至今仍是疑点重重:威廉二世是死于意外,还是被他那充满野心的弟弟谋害了呢?或是如最近有人所说的威廉二世心甘情愿依照异教徒的可怕教规自杀身亡了呢?大多数人当然相信传说中所出现的凶兆,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猎前夕所做的一个噩梦,梦见自己躺在血泊中而被惊醒,惊醒时不断狂叫。此外,还有人说听见国王命令蒂雷尔杀死他,因为根据威廉信仰的“宗教”,他已经老而无用,作为一个权力逐渐衰落的国王,必须在仪式中引颈就戮。
威廉一世共有3个儿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时已给3个儿子分了家,留给长子罗伯特的是法国的诺曼底,给次子威廉的是英国,亨利只获得一笔财富而没有土地。大哥与二哥经常争执不下,甚至兵戈相见,但是二人在1096年以诺曼底为抵押,向威廉借了他们所需的钱。罗伯特在1100年夏季启程回国时,还娶了一个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决定,绝不让哥哥还债把诺曼底赎回,他开始计划强夺诺曼底。新林猎鹿驾崩事件就是在做这种准备的时候发生的。
同时,如果亨利真的企图篡夺英国王位,他一定已把形势看得非常清楚,出乎意料之外的新发展对他篡位的计划有所妨碍。所以亨利先下手为强,其后只须对付一个哥哥而不必再与两位兄长争雄。威廉驾崩,罗伯特又远在他乡,亨利就能篡夺他原本无权过问的王位。证明亨利要对猎鹿时发生“意外事故”负责的一个有力证据是:他从未试图抓蒂雷尔回来以弑君之罪论处,甚至没有没收蒂雷尔的土地以示惩罚。可是,以亨利的本领和为人是否能组织策划这样一个谋朝篡位的大阴谋呢?蒂雷尔跟主谋勾结杀掉恩公和朋友,又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事实上自惨祸发生后直到去世时,蒂雷尔都不承认他有弑君行为。
那么,当时现场是否可能有人射出了第三支箭呢?这第三支箭也许不是蒂雷尔射出的,而是一同出行打猎的其他随从所射,有些史学家的确是这样想的。还有人坚持说这根本就不是谋杀,而纯属意外。因为在那个时代打猎是一种危险的运动,林木茂密,许多骑马的猎人不是撞在树干上摔倒,就是被树枝绊住栽下马来。猎人追赶猎物很容易得意忘形,所射出去的每一支箭都足以酿成大祸。事实上罗伯特有一个私生子就在他叔父死前在同一片树林中死于意外。
第三箭之说也纯粹是人们的想象而已,并没有可靠的依据。而且从亨利一世在位的35年,期间从仅存的哥哥手上抢夺了诺曼底,还把罗伯特囚禁在英国的监牢内这一事实来看,亨利一世弑君夺位的可能性比较大。
伊凡四世杀子之谜
历国历代宫廷内部都充满了血雨腥风,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层出不穷。以暴虐成性而闻名的伊凡雷帝真的忍心杀死自己的亲儿子吗?
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为了巩固政权,他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他的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曾创作过一幅《伊凡雷帝杀子》的油画:在灰暗压抑气氛笼罩下的画面上,奄奄一息的皇太子伊凡的头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胸前。伊凡雷帝惊恐地搂着儿子,他用一只苍老的、血管突出的手抱着伊凡的身体,另一只手紧紧按住儿子流血的伤口,试图挽回儿子的生命。但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着伊凡,他无力地支撑在地毯上,用一双绝望而宽恕的眼睛看着衰老的父亲,而伊凡雷帝的双眼中充满着悔恨,两人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整幅画有着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它同时也记载了俄国历史上的一个传闻:俄国沙皇伊凡雷帝盛怒之下,用铁头权杖刺中太子伊凡的太阳穴,后者最终不治而死。
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伊凡雷帝却被怀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人们为什么会怀疑伊凡雷帝呢?主要是伊凡雷帝的性格非常残忍。伊凡雷帝还是个孩子时就经常把捉住的小鸟一刀一刀地杀死,或是站在高高的墙上将手中的小狗摔死,从而发泄心中的不满。在他13岁的时候,就放出豢养的恶狗将执掌朝政的皇叔伊斯基活活咬死而暴尸宫门。而当他刚登上皇位后,为了加强皇权,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恐怖政策,惩罚反对皇权的大贵族,也不可避免地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用尖桩刑、炮烙、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酷刑处死了数万人,得到了“雷帝”的称呼。他的暴政和独裁不仅使遭到镇压的大贵族们心怀怨恨,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就连沙皇身边的人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
关于伊凡太子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一种是:从1581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的嫌疑,多疑的性格使这种想法日益强烈,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提防而紧张起来。11月15日,伊凡雷帝看见儿媳妇叶莲娜仅穿一件薄裙在宫中走动,违反了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便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使怀孕的叶莲娜当即因惊吓流产。太子伊凡闻讯后,对伊凡雷帝大吼大叫,这激怒了伊凡雷帝。他一边大骂“你这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正中伊凡的太阳穴,最后伊凡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去。法国传记作家亨利·特罗亚在《一代暴君——伊凡雷帝》中也记述了这一事件。
苏联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1581年11月15日,伊凡父子虽发生激烈争吵,但父亲只是用权杖在儿子身上敲了几下,并未造成致命的伤害。太子伊凡主要因丧子和恨父所导致心理极度悲伤,以致突发癫痫病,后又继发热病死亡的。这个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伊凡雷帝在1581年11月9日的信中曾谈道:“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可以证明伊凡是病重而死,而非父杀。
到底伊凡雷帝有没有杀死自己的亲儿子,至今尚无定论,只有让历史来慢慢寻找真实答案了。
沙皇彼得三世死亡之谜
1725年,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驾崩后,俄国就陷入了长期动荡中。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后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他的统治。7月,彼得三世在狱中突然死去。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是否有关呢?
彼得从小生活在德国,他非常崇拜普鲁士军事制度与德国文化,却对自己的祖国毫无兴趣。他甚至认为俄国是个令他厌烦的国家,他不愿意治理这种国家。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人们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顿一下国家。然而刚刚上台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乱加改动,他推行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令他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非常反感。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出生于德国一个小公爵家庭。当她知道自己成了彼得未婚妻后非常激动,她当即和母亲一起,不远万里来到俄国首府彼得堡。为了做个称职的皇后,她努力学习俄语,还改信了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誓言,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们听后十分感动并流下泪来。1745年8月,彼得正式娶叶卡捷琳娜为妻。但是婚后,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彼得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而同时伊丽莎白也对她这个异邦女子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叶卡捷琳娜虽未作过多的反抗,却暗地记着这些仇恨。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以便为她夺权做准备。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但遭到断然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的条件就是女皇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登上皇位的同一天,彼得三世暴死在狱中。
俄国古老的封建宫廷中始终存在着阴险欺诈与不择手段的争斗,专制独裁与宫廷政变经常一起发生,彼得三世正是这种独裁政治的牺牲品。但彼得三世究竟因何而死?第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亲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第二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是女皇为除后患,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沙皇伊凡六世死于何人之手
1756年秋天的一个深夜,俄国施利色堡要塞秘密地接收了一名年仅16岁的囚犯,看守士兵不知道他的姓名,只称他为“一号囚徒”。他是谁呢?
他的真实身份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八位沙皇——伊凡六世。
伊凡六世伊凡·安东诺维奇为彼得一世的侄孙女安娜所生,其父是德国***瑞克—罗尼堡公国的安东·乌尔利希亲王。1740年10月,还在襁褓中的伊凡当上了俄国沙皇。因伊凡六世才出世3个月,便由其母摄政,总管国事。他们以这个尚在吃奶的婴儿的名义颁布法令、任免大臣、发动战争、鱼肉百姓,招致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婴儿沙皇只是在每逢大典或外国使节来访,才被抱到阳台上,供人瞻仰。1741年11月24日,俄国宫廷再次发生政变,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依靠皇族和禁卫军的支持,逮捕了伊凡六世及他的父母,自立为皇,于是“执政”仅13个月的伊凡六世又成了阶下囚。为防止有人假借伊凡六世名义叛乱,伊丽莎白女皇又下令将他从母亲怀中夺走,将这个只知哇哇大哭的婴儿单独看押。从此,小伊凡离开父母,终日与牢房为伴,他自小到大从未见过天空和白云,也没听过鸟鸣虫叫,除看守他的士兵外,也从未见过其他人。1756年,年满16岁的伊凡被头套口袋,秘密押送到施利色堡,编号为“一号囚徒”并单独关押,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真实身份。奉命看守伊凡的两个禁卫军军官弗拉谢夫和车金直接向伊丽莎白女皇宣誓,每半个月还要向帝国枢密院呈报一份有关“一号囚徒”情况的秘密报告。
监禁伊凡的牢房长年不通风,也见不到阳光,阴暗,潮湿,污秽遍地,除了偶而有神甫前来为伊凡祈祷外,伊凡从未听到过他人的声音。每当佣人来牢房打扫卫生时,伊凡都要躲在屏风后面。即使他生了重病,也不许派医生治疗,只能在屏风后面听神甫的祷告。长年的牢房生活,使伊凡的体质、心理、性格都发生的严重畸变。他头发蓬松,脸白如纸,身患多种疾病,呆滞的双目不时露出愤懑之光。他每天除了读《圣经》和《使徒列传》,就是在沉思遐想。他经常痛苦地喊叫:“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但是看守者除了告诉他,他的名字叫“格里高里”外,再也不告诉他其他事情。就这样,小伊凡在牢房里长大了,他不知道外边的世界已发生巨变,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皇已死,彼得三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相继做了沙皇。彼得三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期间都曾秘密来施利色堡要塞看过他,但躲在屏风后面的伊凡六世并不知道来者的身份。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踏着丈夫的尸体登上了沙皇宝座。在彼得三世死后,她又害怕有人拥戴伊凡六世而危及她的统治,于是她亲下手谕,命令看守者弗拉谢夫和车金:任何人未持有女皇的手谕或枢密院的命令而企图闯入“一号囚犯”牢房,一律格杀勿论。另外,在伊凡六世被叛乱者抢走前,弗拉谢夫和车金有权提前杀死伊凡六世。1764年7月5日晚,人们发现“一号囚徒”身遭数剑倒在血泊中,且已气绝多时。这样,年仅24岁的伊凡在度过了23年的铁窗生涯后,终于成了俄国宫廷政治的又一牺牲品。
4天后,叶卡特琳娜二世得知此事,惊喜地说:“天意可真是神奇得不可思议呀!”8月17日,枢密院宣布:前沙皇伊凡六世因病去世。
伊凡六世死于何因?他死于凶杀已为众多史书所证实。但他死于何人之手?又因何而死呢?争议颇大。
一种说法认为是看守者弗拉谢夫和车金所为。理由是:自1756年伊凡六世被押送到施利色堡要塞,这两人就奉命看守伊凡。按照上边命令,他俩住在伊凡牢房外边的小屋,不能与家人通信,不能离开要塞一步,不能与亲友见面,也不能上街寻欢作乐,因此他们无异被判处了终身监禁,只要“一号囚徒”不死,他们就永无自由之日。他们曾多次向枢密院请求调换他人,但上边除了不断给他们加官增薪外,对他们的请求置之不理。因此,他们在度过“八年监禁”后,终于忍无可忍而杀死了伊凡,寻求解脱。
另一种说法颇为流行,认为是米罗维奇少尉准备拥戴伊凡六世为沙皇发动政变,看守者被迫杀死伊凡六世。米罗维奇少尉是施利色堡要塞的驻守军官,当他了解了“一号囚徒”的真实身份后,就准备推翻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拥戴伊凡六世为王。7月5日晚,他带兵冲进伊凡六世牢房,发现弗拉谢夫和车金已尊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手谕,用剑将伊凡六世刺死。
孰是孰非,难下结论,有待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众说纷纭的尼古拉一世猝死之谜
1853年,沙俄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不惜同法国、英国、土耳其等国兵戎相见,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克里木战争。由于种种原因,俄军在战场上接连败北,正当沙俄统帅哥尔查一筹莫展之时,却突然接到尼古拉一世死亡的噩耗。于是,哥尔查匆匆赶到国王崩驾的地点:圣彼得堡皇宫。
关于尼古拉一世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下述几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