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中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3
|本章字节:11350字
(2)认为梵高死于承受不了沉重的孤独感。死于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也大有人在。当梵高的双亲将只有11岁的儿子送到外地一个寄宿学校时,梵高便开始有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种痛苦分离所造成的孤独在梵高12年之后信中的回忆里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在学校里,梵高喜欢独自一人做事,同学视他为“小野兽”而对他避而远之。梵高其貌不扬,长相丑陋,秉性孤僻,处事怪异,急躁易怒。笔者以为,梵高的这种性格和气质,妨碍着他和人长久、友好地相处,难以与人们交流情感。梵高始终以为,人们给他的只是误解、敌意,他的自杀可看成是一场性格悲剧。梵高和其他人关系的恶化,主要体现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画家之弟泰奥虽曾数次帮助过画家,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1890年5月17日,梵高到巴黎看望头年4月才与约翰娜结婚的泰奥。然而两天工夫,梵高便离开巴黎“回去作画了”。据约翰娜讲,这是因为她大伯子“不适应繁忙的巴黎生活”。实际上,一封据认为是画家回奥维尔的头几天写给弟弟的信,揭示出他匆匆离开巴黎的原因——与泰奥一家发生了龃龉:“希望我们头脑都冷静下来之后再见面,那时候说不定还能在一起生活几年,而不是互相毁灭。”其实,兄弟俩不和的种子早在1886年3月到1888年2月一起在巴黎生活时已播下了,当时泰奥写信给妹妹威莉明说“我和哥哥之间很少相互同情”,“他从不放过任何机会让我觉察到他在鄙视我”,“他总和自己过不去”,“他酷似一个两面人:一个才高、文雅、温柔,另一个自私冷酷”。6月初,泰奥再次邀兄来访。6月6日画家抵达巴黎,但同天即返奥维尔。从1890年7月23日画家写给泰奥的信可以推断出泰奥曾给哥哥写过一封信,此信至今尚未发表,根据学术界看法,“显然已经遗失了”。不久前,阿诺尔德在撰写评价梵高生平的专著时,声称已获得此信原件的照片——保存在荷兰梵高博物馆研究室,之所以“遗失”,是因为分类有误,并第一次将它公诸于世。信中写道:“……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到‘激烈的家庭争吵’的呢?……是不是和德利斯(约翰娜之兄)发生口角呢?我想,他干事是大胆了些,可他本来就那样,这不是和他闹翻的理由啊。也许——但我不相信——你是指约翰娜请你不要把普雷沃的画挂在你想挂的地方那件事。她没想到要伤害你……我劝你忘了它,因为那是不值得人们去操心的事……顺便给你寄去五十法郎。相信我吧。你的爱你的弟弟泰奥1890722。”这封信客观地反映了导致梵高6月6日当天突然离去的原因:家庭争吵。这对思想敏感的梵高来说,无疑是一种歧视、一次很大的精神刺激。阿诺尔德则明确指出:通过这件事,人们发现了梵高的冲突,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因而也看到了他的死。除艺术之外,梵高得不到一丝人间的温暖,最后,他终于毅然决然地自己结束了那短促而宝贵的生命。
(3)还有的学者指出,经济上的贫困才是驱使梵高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
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在最后的10年里,他只能依靠弟弟泰奥维持生计。清苦的生活使他只能先把一点钱用于绘画,曾经4天之内仅靠喝点儿咖啡度日,以致体力不支,牙齿断裂,但信心弥坚。令人辛酸的是,梵高请不起模特儿,便买了一面镜子,自己充任模特儿。更遗憾的是,梵高的生前这么多杰作,却一直无人问津。画家伤心地写道:“我们生活在我们所做的事没有成功希望的时代,画卖不掉,即使你所要的只是一个极小的数目,你仍然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我们成为每一样意外事件的牺牲者的原因,我担心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这种情况几乎不会改变。”(见《亲爱的泰奥》)此话不幸竟被言中。有一件事对梵高的自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即画家死前数月,泰奥来信告诉哥哥,比利时女画家安娜买去了梵高的《红色的葡萄园》画,因画家默默无闻,所以售价不高。梵高一生创作了1700多件作品,其中900幅素描,800幅以上的油画,可活着时只卖掉这一幅画。梵高忍受不了这样意外的消息,随即旧病复发。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梵高在生命最后几天神志清楚时,曾不断表示,不能一直成为弟弟的负担。当泰奥来看临死时的哥哥时,梵高抱着泰奥说道:“别哭,我只是为了大家好。”画家终于感到可如释重负了。
(4)在探讨梵高的死因时,不能不提他的恋爱和爱情。梵高在女人身上并没有得到幸福,他一生都在没有回报的爱情和青楼之间痛苦徘徊。爱情上屡遭挫折,使他终生未娶。梵高外表丑陋,大脑袋上满头红色短发,大鼻子,高颧骨,紧蹙的浓眉下一双深陷的绿色小眼睛,紧抿的嘴唇显示出一副凶狠的模样;额头上布满了皱纹,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客观上,这么一副模样自然难以讨得女人的欢心。梵高16岁时在海牙的古比尔美术商行当小职员,因诚实可靠被晋升后派往伦敦分行。在伦敦,梵高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厄休拉一见钟情,可姑娘却用冷言冷语和讪笑回答他的追求,使款款深情的梵高初恋破灭,精神非常痛苦。以后,梵高又爱上一位较其年长且有孩子的寡妇,可寡妇之父坚决不准其女与他接近。后来,梵高邂逅一怀孕后遭遗弃的妓女。而泰奥给他写信说:“如果娶此妓女为妻,我将不再与你亲近。”梵高心灵深处被打上深深的受辱烙印。梵高迁居奥维尔后,结识加歇大夫之女玛格丽特,并爱上了她。至于两人是否相互倾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梵高的求爱同样遭到了加歇医生的强烈反对。据玛格丽特的女友利伯杰太太说,玛格丽特是很爱画家的。1927年,德国著名画家戈奇曾寻访过医生的儿子小加歇,并于1954年在一种文化年鉴里发表了他们的对话。小加歇说的“内幕”与利伯杰太太所述大相径庭:“梵高就是因为失恋才开枪自杀的。姐姐曾公开承认,害怕这个只有一只耳朵的画家。梵高第二次为姐姐画像时,他向她求过爱,这件事引起我父亲与梵高的争辩,结果两人反目。”
因此,一连串的爱情挫折,终使画家深感抑郁、消沉而不能自拔。
(5)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籍生物化学家兼艺术鉴赏家维·尼·阿尔诺德认为,梵高嗜饮艾酒成癖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他在一份颇具权威性的刊物《美利坚科学》上披露了这个观点。19世纪末叶,饮用艾酒在法国曾是一种时尚。当时,常有表演艺术家、画家和商人等聚在咖啡馆或俱乐部里喝这种酒。梵高最初开始接触这种使他致命的饮料是在1886年。当时他和泰奥住在巴黎,便经常去艺术家咖啡厅做客。这种有害的时尚在他死后10年的1900年左右才被法国当局禁止,由一种无害的佩尔诺利口酒取代。由于梵高经常饮用艾酒,便大量服入了艾酒中一种叫岩柏酮的有害物质。岩柏酮是金钟柏树中含有的物质成分,一种和松节油很类似的东西。动物实验表明,少量的岩柏酮即可损害动物的神经系统。人若服入它便可能失去知觉和引起癫痫。此外,梵高还是个吸烟很厉害的人,尼古丁和岩柏酮混合对人体的损害更大。在他生命的最后18个月里,他患有胃痛、便秘、精神恍惚、幻觉等症,这些都是饮用艾酒的人常见的病态。
(6)美国著名的眼科医生托马斯·李却另持他说,认为梵高的自杀是由于洋地黄中毒所致。原来,梵高患有癫痫症,他的法国医生加歇为了医治此症而经常让他服用洋地黄和顶针草。但过多地服用这些药物却又造成洋地黄中毒,使梵高的神经遭到严重损伤,并因此而导致疯狂症。在他生命的晚期,疯狂症经常发作。据医学家们说,洋地黄中毒不仅使人产生各种幻觉,而且还会引起视觉模糊、错辨颜色等现象,患者会经常看到自己眼前有光花和光环闪现,尤以黄色光环最多。托马斯·李认为梵高的洋地黄中毒,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印证。在他的《晚间的咖啡馆》和《吃土豆的人》两幅名作中,人们就能找到这样的光环现象。在他的油画作品里,还不难发现:黄色用得特别多。在梵高的一幅著名肖像画《加歇医生像》中,摆在加歇面前的那一束花正是顶针草,这是梵高当年嗜饮洋地黄的又一例证。
(7)荷兰曾推出了一部介绍梵高的电视系列片《在别人的眼里》,对艾酒中毒之说提出了挑战。该片撰稿人伯坎普和梵高问题专家胡尔斯克称,画家当年虽和许多人一样嗜饮艾酒,但并未达到无法摆脱的严重程度。他的精神崩溃自杀皆因他染上了梅毒症所致。伯坎普说:安特卫普的一位医生当年曾在一份诊断书中确认梵高患有梅毒症,甚至提到他和泰奥一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得再接触女人。荷兰、比利时的nos、br电视台均支持这个观点。然而,梵高家族的后裔们却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反对,抗议这种对画家的恶意诋毁。
(8)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位医生迈尔博士则揣测说梵高患有青光眼,由于害怕自己将失去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备感重要的视觉感官而产生精神抑郁症,最后导致自杀。
(9)更有甚者,西德《明镜》周刊甚至援引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说梵高的自杀系因他患有“恋母情结”症。尽管世人奚落梵高,但却受到母亲的格外关怀。当梵高生着病、挨着饿、神经极度衰弱时,他母亲寄来了烟草、乳酪饼等食品。他突然省悟,应该回到母亲身边,让身体和精神恢复恢复。而当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时,梵高便绝望而死。
(10)当年曾给梵高看病的加歇医生告诉过画家:健康受损的原因是太阳晒得太多,引起松节油中毒的缘故。当梵高割下耳朵躺在阿尔医院的病床上时,大夫也曾告诉前来探望的泰奥说,这是一种日射病,是长期不戴帽子在阳光下工作的结果,此病可使病人作出一些意外之举。
(11)有的学者认为梵高的自杀根源是和高更关系的破裂。梵高悲剧性的短促的一生总是和高更奇特地纠缠在一起。高更傲骨铮铮,骄狂蔑众,很难与人相处。从一开始他就不断嘲讽、揶揄梵高的绘画,并经常取笑他的情场失意,同时又妒忌梵高的艺术和他对艺术的忠诚,两人常常争吵不休。但生性淳朴憨厚的梵高总对朋友宽有容忍,主动要求和解。有一次,高更还买通妓女当众侮辱和奚落梵高,羞辱交迸的梵高怒不可遏,与高更大闹一场愤然离去。1888年12月底,两人又在法国的阿尔勒发生争吵,梵高竟暴怒地操起剃刀割下一只耳朵(到底是整个外耳还是耳垂,说法不一)。后来,梵高又在圣雷米喝松节油,自尽未遂,最后即开枪而死。
(12)梵高因加歇医生反对他与其女相爱而导致与医生反目为仇。自杀前两天,加歇医生由于没听从梵高的意见将女裸体画装上画框,又引起梵高的强烈不满,以致梵高开枪伤重回家,加歇探望他时,两人竟没有说上一句话。因此,有的专家就认为加歇的举动直接导致了画家的自杀。加歇后来也承认画家的死是一种解脱。
(13)我国学者温波等人则认为导致梵高自戕的最根本的缘由在于社会原因。梵高出身于穷苦的牧人家庭,一生颠沛流离,饱尝世道的艰辛。他虽然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并颇富天分,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但他的作品和成就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以致连自己的生活也只能靠弟弟的帮助来维持。冷酷无情的现实使这个异常多情而敏感的人内心时时充满了矛盾、愤怒和压抑。是那个不公正、不文明的社会强加给梵高的悲剧性命运,是那种可使人破产、犯罪和发疯的环境导致了画家令人痛心的结局。
可见,探讨和研究梵高的死因现已成了一个国际性问题,参加人数和看法之多,在名人死因研究中极为少见。关于梵高之死,由于流传着许多无法稽考的逸事,加上研究者往往抓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故使问题愈加复杂化了。
总之,梵高之死是他一生各种矛盾无法解脱的必然结果,诚如他死前所说:“悲哀永在我心头。”
柴可夫斯基是死于霍乱还是自杀
以《第六交响曲(悲怆)》和芭蕾舞剧《天鹅湖》等不朽作品而享誉世界的俄国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11月6日凌晨3时溘然长逝了。噩耗传出,朝野震惊。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闻讯悲恸欲绝,感叹道:“啊呀!我的上帝,俄国有这么多人,但偏偏死了柴可夫斯基一个人!”
柴可夫斯基是病故还是自杀,顿时谣言四起,众说纷纭。为了平息谣言,圣彼得堡的《新时代》报,在柴可夫斯基去世的第二天即11月7日,立即发表了由作曲家的医生列夫·贝尔纳多维奇·贝尔滕松博士署名,题为《柴可夫斯基因病逝世》的长篇文章,详细叙述了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的最后病情。此后,80多年来所有官方报道都说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是死于霍乱。
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长期以来,人们围绕柴可夫斯基的死因,提出了不少的疑问,认为柴可夫斯基去世时的情况与官方报道多有矛盾之处。首先,按一般医疗原则,凡确诊为霍乱病患者的住宅要进行全面隔离,可在柴可夫斯基去世之前的四天患病期间,前去探望患者的人络绎不绝。在作曲家辞世时,当时守卫在他身旁的据说除四位医生、一名牧师外,还有他的兄弟姊妹、侄子以及护士、仆人等共16人之多。其次,在柴可夫斯基去世之后,有关当局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惯常的预防措施。他的尸体停放了两天,任人凭吊,没有像当时所规定的那样立即用镀锌的棺材密封起来。更使人感到惊异的是,许多人列队经过柴氏的棺材时,还低下头来,亲吻这位死于“霍乱”恶疾人的脸庞。
难怪当时就有一位作曲家对这种反常现象十分震惊,疑惑不解地写道:“多么奇怪呀!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但是人们却可接近他的尸体,毫不阻拦。”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奥尔洛娃的学者,从苏联移居美国后,根据她掌握的有关材料披露,柴可夫斯基根本不是死于霍乱而是自杀身亡,说这位作曲家是由他在帝国法律学院的同班同学组成的一个袋鼠法庭(注:指非法的或不按法律程序的非正规法庭)所宣布的一项“判决”的受害者。
这个称为“荣誉法庭”的半官方司法机构,于1893年10月31日判决让柴可夫斯基服毒自杀。当时柴氏只有53岁,正处于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这样一个被人们当做偶像崇拜的著名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被说服去自杀呢?据有关材料揭露,柴可夫斯基是一个搞同性恋的人,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对这种行为是深恶痛绝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依法应坐牢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