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巨星陨落——艺术思想名人之死(2)

作者:水中鱼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3

|

本章字节:10544字

1791年12月5日,门外大雪纷飞(资料表明当时却没有暴风雪或阴雨),他挣扎着想写点儿什么,但未能如愿,不久就停止了呼吸,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大地。这位作曲家死前备受困苦、死后葬仪那么凄凉,送葬的只有三五人,他的妻子卧病在床,送葬者到了墓坑边上便匆匆离去。只有上帝和一个掘墓的老者目睹了作曲家的坟墓,这个老人以为莫扎特是一个平民百姓,便胡乱地将那薄皮棺材埋在日后无法可查找的地方,埋葬在不久前死于一次瘟疫的许多维也纳人中间。他妻子病愈后不久便再嫁给一位瑞典的外交官,16年后,她发现前夫是如此名闻天下,便良心发现,想到墓地去祭奠亡夫,但当她到了维也纳郊区的圣马克公墓时,却无法找到坟墓的确切位置。


伟大的莫扎特给人留下的形象永远是乐观向上、欢畅甜美的。尽管他生前备受生活和疾病困扰,死后又那么凄惨,甚至后世的研究者还把所有恶毒的病魔加到作曲家身上,但映射于他心灵的音乐令所有“具有莫扎特音乐爱好史”的人终生难忘。正如人们无法忘记那美妙的音乐一样,人们同样忘不了他那真正的艺术家的气质。


他的音乐是永存的!围绕着他的死亡之因的争论也会永远存在下去。


乐坛天才贝多芬耳聋和死亡之谜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去世了,他那饱受折磨的一生终于能划上休止符了。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0分,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最终被“病魔交响曲”所湮没,在维也纳“黑西班牙人”公寓与世长辞。在两万多人的送殡行列中,一位悲伤无比的演员正站在威陵公墓的台阶上,声泪俱下地朗诵着诗人葛里帕查撰写的感人肺腑的悼词:“一位音的最后大诗圣,高贵的音的艺术之媒人,前辈大师不朽的光荣的继承人,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的伟大艺术的扩大者,如今已结束了他那历尽沧桑的一生。我们泪下沾襟,如断了琴弦,伫立在那行将消失的他的歌声前面……”贝多芬一生与病痛为伴,特别是在他32岁时,耳聋加剧,这对当时正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贝多芬来说,打击特别沉重。他的性格开始变得更加暴躁、孤僻,并由绝望而企图自杀。那么,导致贝多芬耳聋的病因是什么呢?世界上有关音乐大师耳聋的病因文献极多,但都缺乏权威的说服力。当时维也纳病理博物院乔安·华格纳医师被请来,主持了对贝多芬的尸体进行病理解剖工作,可惜的是乔的解剖报告只提供了死者死后的耳疾情况。于是,有人便从他早年的疾病中去寻找线索。在1797年夏天,贝多芬曾经患了严重的下痢,时好时坏,前后拖了6年之久。现在推测起来,可能是得了肠伤寒。伤寒是属于热病的一种,有可能造成年轻时发作的重症。在许多贝多芬的传记中,都描写其脸上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小疤痕,或许他在孩童时代曾得过天花。这些都有可能造成耳聋。有人指出,贝多芬在听力衰退的22年里,曾使用了各种工具来帮助听力,有时还使用一支木质鼓槌,一端咬在上下牙缝之间,另一端则附在钢琴上,这样声音的振动可沿着鼓槌而到牙齿再经头骨传入耳内,可见贝多芬耳部负责传导声音功能的一些器官也有病变。


为确定贝多芬的耳聋病因,求得病理学上的印证,曾于1863年和1888年两度开棺检验贝多芬的头颅骨,一共获得9块头骨片,但偏偏找不到他的颞骨,这就无法使人研讨出音乐家耳聋的真正病因了。颞骨何在?这又是个未解之谜。耳科学家波立兹是现代对颞骨研究的权威人物,曾研究耳聋病理多年,同样没有结果。前几年,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问医师、业余大提琴手帕尔福曼在清理和研究了贝多芬私人信件、尸体解剖报告10年后,认为:“作曲家的胸腔感染、胃病、严重背痛和关节痛最后导致了贝多芬的耳聋。”他说,这种耳聋的最严重病症可以说是由肺结核引起的。当贝多芬16岁时,结核病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贝多芬20多岁时开始逐渐失去听力,后来的20多年里他完全丧失了听力,忍受着肚泻、水肿、痢疾和痛风等病痛。


关于贝多芬死亡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是在55岁的时候发现得了置他于死地的严重肝病。但帕尔福曼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根据自己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折磨了这位作曲家20多年的许多病痛是由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风湿病慢慢侵袭身体,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贝多芬的病痛如此之剧烈以致他禁不住要自杀。最后,贝多芬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同时指出,一种简单的现代药物本来可以治好使贝多芬耳聋的疾病,如果用现代的类固醇给他治疗和给他做肝脏移植手术,可以使贝多芬多活许多年,让他完成“丢失”的第十交响曲。


法国著名作家、贝多芬的同时代人阿尔方斯·卡尔在《在椴树下》一书中,对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记叙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来信说自己在维也纳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不能摆脱,只有伯父出面才能帮他脱离困境。贝多芬接信后立即动身,为了省钱,他徒步上路。夜幕降临时,他停在一家简陋的小房子前,请求主人留宿。那晚,他疲惫不堪。主人接待了他,并邀他共进晚餐。之后,一家人弹起了贝多芬的乐曲。作曲家虽不能听见乐声,但看着主人愉快的神情,便走上前去看谱,没想到竟是自己的交响乐章。贝多芬蓦然坐在旧钢琴前,即兴弹起了不少曲子。这便是他最后的一次演奏。入夜,贝多芬辗转反侧,难以成寐。他感到浑身发烧,觉得气闷难忍,于是爬起身,赤着双脚到田野里徜徉。贝多芬在外面滞留了很久,夜的寒气侵入肌肤,回来时他已冷得发抖。他们(主人)从维也纳请来一位医生,经医生诊断是肺积水。医生说,即使精心护理,也只能维持一二日,他的生命已危在旦夕。这时,知道贝多芬病重的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尔来看他,但贝多芬已不能和老友交谈,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视着他。胡梅尔弯身俯视着贝多芬,用听音筒对他喊,表示他在这种情况下会见老友的悲伤之情。贝多芬从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的喊叫之后,顿觉畅然,他两眼奕奕闪光,对老朋友说:“胡梅尔,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说完这句最后的话,他两眼直勾勾地凝望着,张大了嘴,猝然断了气。


近年来,有的研究专家还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我国学者赵鑫珊在《贝多芬之魂》一书中认为:贝多芬过早地离开人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忘恩负义的侄儿造成的。长期的烦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比如他的侄子卡尔居然在别人面前管贝多芬叫“老傻瓜”,只要人家看到他同贝多芬这个“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觉得丢脸。只要贝多芬对他严加管教,言语过重,这个无赖就会再度用自杀来威胁。但是尽管这样,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迁就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那天,贝多芬衣着单薄,在旅途上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据当年44岁的医学博士瓦鲁特的报告说,那晚贝多芬只好落脚在一个乡村客店里过夜,房子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既没有炉子取暖,也没有过冬的窗户。第二天将近中午,他开始发寒热,浑身不住地发抖。12月2日,当他回到维也纳时,完全是个死去活来的老人。可卡尔获得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竟无动于衷,依然在咖啡馆里打弹子。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肿。3月23日,贝多芬立下了仅一句话的遗嘱:“无条件地将自己的一切留给我的侄子。”翌日早晨,人们为他举行了最后一次洗礼仪式。有的学者更明确地说:贝多芬实际上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没有他,作曲家还可活上好多年。


或许,探究贝多芬耳聋和死亡的原因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病痛的折磨和与尘音隔绝的状态下,仍创作出了一首首世界名曲的精神,令人无限敬仰。他的“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这句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人。


贝多芬是永存的。


画坛巨匠梵高为什么会自杀


梵高,这位荷兰后期印象派大画家,是一位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荒诞不经的行为、令人悚然而惊的举止和对艺术的热烈追求而闻名遐迩的传奇式人物。塞尚曾称他为“狂人”。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小文杜里认为:“梵高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作为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梵高”这个名字早已蜚声全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大画家之一,声誉至今不衰。可以说,他是现代艺术之父。几乎还没有第二个画家能像他那样为后世所家喻户晓,而他那些曾引起他同时代大多数人迷惘的作品,如今却已印在明信片上,印在挂历上,成了畅销货。企业家们则一窝蜂似的将梵高的名字带进了生意的领域,如梵高领带、梵高圆珠笔、梵高香皂、梵高电影和梵高歌剧也出现在节目单上。其作品更是国际油画拍卖市场上的遥遥领先者。


然而,这么一位欧洲最杰出的艺术家、画坛巨匠生前却默默无闻,一生坎坷、矛盾重重,以至于要在37岁艺术上正值辉煌的顶峰时,用手枪自尽而去。悲剧发生在1890年7月27日巴黎附近小镇奥维尔的麦田里。那天下午,梵高带了一支枪和画具走向麦田。在离旅馆几百米的地方,他停住了脚步,抬起头,仰面对着太阳,掏出左轮手枪,压在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4小时后,他苏醒了。他带着满身的血迹摇摇晃晃地回到了住处。到了第三天早晨1点钟刚过,梵高终于因伤重而闭上了眼睛。这位为艺术奋斗了一生的杰出画家,在他的作品即将得到公认时,悲惨地离开了人世。有一位评论家这样说道:“这是一声响彻古今的枪声,因为枪声中倒毙的是一条不寻常的生命,那是一条具有无法预测深远意义的生命。”


人们在称颂梵高的伟大、叹赏其作品的杰出时,不禁对他那悲惨的命运也备加关心起来。近几年来,国际上不约而同地掀起了对梵高死因问题的讨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他自杀的呢?这种关于自杀动机的问题一直在等待着一种有说服力的答案。可事实上,国际医学界、化学界乃至艺术界对此却众说纷坛,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之谜。一个世纪以来,有关梵高的生平传记、绘画作品、电影歌剧、通信书简虽然陆续问世,但多取材不确,真伪难辨。1953年,在梵高诞辰100周年之际,画家的侄子文森特·威廉·梵高又发表了其父写给画家的41封信。这些信件为我们探索画家短促而历经磨难的一生,无疑提供了极富价值的依据。但囿于家庭利益,有些信件至今尚未公诸于世,致使后人对画家的生平,尤其是自杀动机所下的结论难免失之偏颇。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梵高”条说画家“最后因精神绝望而自杀”。但因何事而绝望的呢?书中避而不谈。目前,关于梵高自杀原因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推测和看法:


(1)绝大多数有关梵高的著述均谓画家“死于精神病”。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梵高的弟媳约翰娜于1914年出版了画家写给其弟泰奥的部分信件并在序言中称,这位被20世纪“野兽派”和“表现派”画家奉为导师的艺术家,受到弟弟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因病魔缠身的艺术殉道者。这个说法为梵高的生命故事定下了基调且影响甚广。长期的恶劣条件下无休止地作画,严重损害了梵高的健康,常常受到幻觉和“恶梦”的袭击,索绕心头的忧愁和郁闷使他患了精神病。慕尼黑艺术史学家阿诺尔德认为,梵高的病根是严重的意志消沉伴随歇斯底里的神经大崩溃。美国当代艺术史家阿纳森在《西方艺术现代史》中说:“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梵高专门研究者纳格拉则试图用精神分析来予以解释,认为这种病既与器质性病痛无关,也与功能性病痛无关,如果说可能是癫痫型的大脑功能受到破坏的话,还不如说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原因。我国学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说得更为明确。如岑方在《在名人面前》一书中说:名人的自杀,“一种是因为不能忍受病魔的折磨而以自杀来自我解脱,如海明威;一种是因为患了精神病,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毁灭了自己,如莫泊桑、梵高、舒曼”。靳文翰等主编的《世界历史词典》认为,“其艺术道路曲折,终因精神病自杀”。权威的《辞海》也说“后因精神病自杀”等等。


然而,后来出版的西德新闻周刊《明镜》却提出了两点疑议:


1梵高在自杀前数月画了最后一张《自画像》,逼真地表现出了疯人呆滞凝视、令人毛骨悚然的眼神。他通过不同层次的蓝色,运用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雕塑般的头颅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一个神经失常、行为失控的人是不能画出如此有分寸、技法如此娴熟的画来的。画家自杀前有5个多月不曾犯过病,神志清醒,思路清晰,这曾使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甚为了解,并充满了信心。


2晚年曾为梵高治病的加歇医生之子小加歇认为:从梵高身上的枪伤看,一个真心想自杀的人是不会这样开枪的。另一位1890年在拉沃克思旅店住过的荷兰画家希尔施西说,梵高伤重回旅馆后,由于受不了剧痛,疼得直喊:“外面的人谁给我把肚子剖开好吗?”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头脑不可能如此清醒地希望有人前来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