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余晖残照(5)

作者:曾国藩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7

|

本章字节:12068字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抄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今署中内外服役之人,厨房日用之数,亦云奢矣。其故由于前在军营,规模宏阔,相沿未改,近因多病,医药之资,漫无限制。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在两江交卸时,尚存养廉二万金。在余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转瞬即已立尽。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然亦不愿子孙过于贫困,低颜求人,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已。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沅叔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浦、季洪两弟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侯、沅甫两弟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附忮求诗二首


不忮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


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


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


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


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


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


幽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重者灾汝躬,轻亦减汝祚。


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寤,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


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


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不求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


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


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忲。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


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


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


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欣。


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


而况处夷涂,奚事先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


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曾国藩照片


【译文】


字与纪泽、纪鸿儿:


我不久将要奔赴天津,查办殴打杀死洋人官员以及焚毁教堂一案。外国人的性情凶悍,天津人的习气又浮躁嚣张,估计双方都很难妥协。以后难免会形成积怨以至于引发战乱,恐怕还会激变成更大的灾祸。我为了这次行程反复筹划思考,却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我从咸丰三年招募士兵以来,自己就发誓要效命疆场,如今年纪大了,身体也有病,然而在这个危难的时候,我也绝对不会吝惜自己的性命,而有负于最初的心愿。我担心会遭遇不测,而你们又没有得到我的嘱托,到时候诸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现在先列举一二,以备不测。


我如果死了,就把我的棺材通过运河运回江南,再归葬湖南就行了。中间从临清到张秋这一段虽然需要改走陆路,然而这也比全部都走陆路要方便多了。去年经由海船送过来的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了,绝对不可以全部都带回去,你们须要仔细分类,确定哪些该带走,哪些该留下。可以送人的就分送出去,可以销毁的就焚烧了,其中一些肯定不能被抛弃的东西,你们回去的时候就顺便带回去吧,千万不要因为贪图琐碎的物件而花了许多路费。那些在保定自家所制的木器全部都分送别人吧。回家的途中要谢绝一切,一概不许收礼,但在路上可略求一些士兵护送。


我这些年的奏折、命令夏吏择要抄录,现在已经抄了一半多了,自然是需要全部都抄完的。全部都抄完以后就保存在家里面吧,留给子孙们观看浏览,不可以印出来送给别人看,因为这中间值得流传的太少了。我作的古文,黎莼斋抄录了很多,他前不久已经照抄了一份寄给我作为存稿,(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黎莼斋没有抄录的,所剩的寥寥无几,)这些尤其不能印出来送给别人看,不仅仅是因为篇幅太少,而主要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不够努力,志气远大而才能却不相匹配,印出来不过是彰显了我的不足罢了。如果有知情的旧交劝说你们将我的文章集结起来刻印出来的,婉言谢绝他们就行了。一定要记住了啊。


我生平粗略看了一些儒家先贤的书,从中领悟到圣贤教人修身养性,千言万语,以不忮不求最为重要。忮,就是嫉恨贤才,迫害能人,妒忌别人的功劳,争夺荣誉,也就是“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的意思。求,就是贪图名利,想着封地想着恩惠,也就是“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的意思。忮不常见到,一般见于那些名气家业都差不多,势力地位也都相当的人中。求不常见到,一般见于货物钱财交接、仕途升迁受到妨碍的时候。想要造福后世就不要心存嫉妒,也就是说人的心里如果没有害人的欲望,那么仁义就用不尽了。想要树立品德就不要心存奢求,也就是说人的心里如果对名利没有所求,那么道义就用不尽了。不除去嫉妒,满怀就都是荆棘;不除去奢求,满腔就都是污垢。我经常在这两方面加以克制,只恨还是没有完全扫除干净。你们如果想要心地干净,就应当在这两方面加倍下工夫,并期望子孙后代也能世世警戒。文章结尾附作《忮求诗》两首。


纵观历来昌盛的国家、家族,都是由于勤俭节约才得以兴隆的。而那些衰落的,却恰恰相反。我这一生也一直以“勤”字勉励自己,但实际却没做到。所以读书没有手抄本,做官也没有可以留存的文书。我这一生也喜欢用“俭”字教育别人,然而扪心自问,自己实际也没有做到。如今衙门内外服侍的人,厨房一天的用度,也可以算得上奢侈了。这是因为以前在军营的时候,规模很大,也就延续下来没有改动,近来因为经常生病,所花的医药费也没有限制。由俭朴到奢侈比下水还容易,由奢侈到俭朴比登天还难。在两江总督交任时,我这里还有养廉的两万两银子。我最初并没有料到后来会有这种情况,然而像这样放手用去,结果转眼间就花没了。你们小辈以后在家里,要学陆梭山的办法,每个月用多少银子,规定一个数目,秤出来另外封存。本月的用度算完以后,只能有多余的,不能有亏欠的。衙门奢侈的习俗,不能不狠下心来彻底改一改。我最开始带兵的时候,立志不用军营的钱来填自己的腰包,现在庆幸果然没有辜负本来的心意。然而我也不愿意子孙太贫穷了,低头求人,只是希望你们这些小辈要竭力推崇节俭的品德,能够好好坚持就是了。


孝顺友爱是家庭的好兆头,大凡所说的因果报应,别的事情上也许不一定灵验,唯有孝顺友爱是马上可以获得吉庆的,反之则会立刻得到殃祸,没有不灵验的。我早些年在京城做官很久,在孝顺父母照顾家庭这方面多有疏漏,后来又忙于领兵打仗,多亏了诸位弟弟的帮忙,然而我对诸位弟弟却没有任何帮助。我的兄弟姐妹,各家都有田地房屋,大多都是你们沅叔帮忙置下的。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像侍奉我一样侍奉两位叔叔,像侍奉自己母亲一样侍奉你们的叔母,对待堂兄弟要像对待亲兄弟一样。凡事都要节俭,唯独对各位叔叔家处处都要丰厚,对待堂兄弟要相互勉励品德课业的学习,相互规劝不对的地方,期望彼此都能有所成就,这是第一要义。其次就是亲近别人就要让他显贵,爱人就要让他富有,要常常做好事,替各位亲人默默地祷告祈福,自然会得到神和的一致敬重了。温甫、季洪两位弟弟的死,我在内心中反省,自己觉得惭愧。澄侯、沅甫两位弟弟渐渐老了,我这辈子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你们要是确实能够做到孝顺友爱,也就足以弥补我的缺憾了。


附忮求诗两首


不忮


最善的莫过于宽容,最恶的莫过于嫉妒。嫉妒是妇人的行为,什么小事都要去算计。自己笨拙才会嫉妒别人有能力,自己闭塞才会嫉妒别人有际遇。自己没有什么功劳,才会嫉妒别人有成就。自己没有朋友,才会嫉妒别人有很多人帮助。如果实力差不多,害怕威胁到自己就会与人作对。自己没有好的声望,才会嫉妒别人有好名声。自己没有好的子孙,才会嫉妒别人家的后代有出息。为争名夺利,没日没夜地东西奔走。只求自己一身荣耀,却不管别人是否受到损害。听说别人遇到灾难,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也不知道原因。你的房子神鬼都会来光顾。天道常常好还,但嫉妒别人却会误了自己。不好的东西会跟随嫉妒而来,乖气也会围绕左右。严重的会毁掉你的身体,轻的也会影响你的品德。我今天告诫后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辈子给别人让路,也不会少走一步。一辈子与人为善,也不会少了什么。消除了嫉妒的心,全天下就会降下甘霖。家家都吉祥如意,我就没什么害怕的了。


不求


知足的人会感到天地宽阔,贪婪的人会觉得世界狭隘。既然没有过人的才干,欲求过多就会成为祸患。生活简陋就会希望过富足的生活,生活困窘就会希望有富贵的日子。有钱了还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有势了还想得到更高的官职。没有得到的希望马上得到,得到了的又怕坏掉。要和兰花比清香,要和泰山比稳固。求取功名不知厌倦,精神也异常亢奋。天气再热也有冷的时候,阳光明媚也有昏暗的一天。运气好的时候,常有好事发生;运气不好的时候,就会产生灾祸。不要指望天天都会有好事,坏事才是经常会见到的。一句话不小心就会招来灾祸,一个动作不注意就会引来麻烦。每天抱头忧虑,精神就会越来越差。抬头四处看看,天下是何其大呀。无论是平安还是患难都不要过于欣喜。你看看,在十个人当中,总有八九个人无依无靠。人家比我还穷困呢,我的穷困就没什么不能忍耐的了。更何况现在我们正遭受外夷的侵略,遇事更要同仇敌忾。对别人的所求少了,无论何时都会感到愉快的。人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终结的,谁也不能例外。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1870年7月2日)


【精华点评】


1870年7月2日(同治九年六月初四),在保定署衙,曾国藩留下了他生平第二份遗嘱。他说他行将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他说,“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恐致激起大变”;并表示,“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这一年,60岁的曾国藩右眼失明、肝病日重,眩晕病症又进一步地折磨着他。5月16日,他的日记记载,“床若旋转,脚若朝天,首若坠水,如是者四次,不能起坐”;5月21日,他续假一月,开始卧床调养。然而,6月23日,就是他续假一月的奏折刚刚抵达北京时,朝廷以“曾国藩精神如可支持”的婉转口气,让他前赴天津,接手那块烫手山芋。和朝廷谕旨同日抵达的,还有来自江西他为自己做棺材订购的建昌花板。这个巧合让曾国藩心有戚戚,他预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为此,在调阅津案文牍、与幕僚反复商议之余,他开始以平淡、略显悲凉的心境,细细交代着自己的一切后事。


他说,此行若死,灵柩应归湘安葬,“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他说,他的历年奏折、生平文章,可留给后代子孙观览,但“不可发刻送人”,因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对于身后诸事,他事无巨细,一一道来。然而,与他晚年的大部分文字一样,在这份遗嘱里,后人看不到他对天下大势、对国家前途的任何评价。恰恰相反,“勤”“俭”“孝友”“祥瑞”“不忮”“不求”……所有这一切,无不让人想起一个老年的农夫,一种寻常的乡绅形象。似乎,在组建湘军、平定叛乱、出将入相、一生功业已达极致之后,这个青年时曾以“内圣外王之业”“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自期的传统士大夫,这个师法孔孟、兼取百家的“最后一个圣贤”,已经回到了他最初的来路。他苍老的目光,似乎仅限于自身、子孙和遥远湖南乡下的那个庞大家族。


7月8日,农历六月初十,曾国藩抵达天津。而仅仅十几天以后,7月21日,他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不仅在天津激起了口诛笔伐,并且使全国舆论为之哗然。天津教案是曾国藩政治命运的转折点。他的主张和行为与时人冀望大相牴牾,引起中外舆情的激烈攻讦。在此一年之前,他还以“中兴名将、旷代功臣”入京陛见,接受直隶总督关防,并赐予在紫禁城里骑马的殊荣旷典,气势之煊赫,足以使百官生羡。然而一年之后,竟谤怨交集,成为众矢之的,几落得身败名裂的境地。如此大起大落,荣枯无常,具有何等的戏剧性!曾国藩手稿


【经典格言】


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个人毁誉祸福置之度外


到任后,须以治兵自强为第一义


(1866年4月30日与曾国潢、曾国荃书)


【家书】


澄弟、沅弟左右:


三月十五日接沅弟二月廿四自县城发信,具悉赴鄂履任业已起程,此时计将抵武昌,计高一句矣。


此间军事,初四日潘军获胜。初六日马队小挫,步队小胜。初七日,李幼泉一军小挫。渠所部万人尚有一半未到,视贼太轻,遂致损折。十三日贼退窜西南,潘军追之。十四日获一小胜,贼又折回北窜,锐意窥犯运河,不知山东诸军能御之否,深为焦虑。前闻捻匪不如发逆,张总愚一股又不如任、赖等一股,不知张逆狡悍若此,竟无术可以制之。


沅弟到任后,仍须以治兵自强为第一义。小宋到鄂藩任,已作函商之。乔鹤侪,请其一面派人接署,一面附片奏明。颜光杰亦经饬令赴鄂矣。弟驻襄阳甚好,春霆可驻南阳,其粮台则设于襄阳,刘仲良则改驻徐州等处。


谢恩折尚稳适。好折奏手竟不可得。余亦久思觅一高手,殊难其选。能强浼意城一出,相助二三个月,或可从容求得替人。其有号称名士,眼高手低,不切事理,不合时宜者,却不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