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师徒重遇记(1)

作者:吉川英治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32

|

本章字节:8794字


已经被安置在这个房子里几天了。伊织玩腻了,也等不住了。“泽庵先生那儿怎么样了啊?”


其实比起对泽庵归来的期盼,他更担心师傅武藏的安慰,想借这个问题了解一下师傅的状况。


北条新藏了解伊织的心情,怜爱地说,“父亲现在也还没回来,看来是还在城内住着呢。——不久就会回来了,你还是到马厩,或是去什么地方玩会儿吧!”“那,我能借一下那匹马吗?”


“可以。”伊织向马厩跑去。他选了一匹良马牵了出来。昨天、前天,他都背着新藏骑过这匹马。——今天光明正大地得到了新藏的许可,伊织感觉自己牵着这匹马的样子更加威风凛凛了。


跨上这匹马,伊织如疾风般从里门跑了出去。昨天、前天他都是去的一个地方。


宅地町——田间小道——丘陵——田野——森林,晚秋的风景一路向奔驰的马后滑去。——然后终于,发着银光的武藏野的海展现在了眼前。


伊织使马停下来,想起了师傅。“就在山的那一边——”


秩父的山峰绵延在原野尽头。一想到师傅还在牢狱之中,伊织的眼眶、面颊便一片湿润。


野外的冷风吹拂着满是泪痕的面颊。从附近草丛中那红彤彤的乌瓜和红叶草便可知道现在已经是深秋了——让人不禁想起——山的那边现在也浸染秋霜了吧。


“对了!去那边看看。”伊织快马加鞭向前跑去。


马奔腾在芒草的波浪中,不一会儿就跑出了半里地。“不、等等。难道说已经回草庵了吗?”伊织突然想到了草庵。于是,掉头向草庵方向奔驰而去。屋顶、墙壁,凡是破损的地方都已经被修葺好了,只是屋内依旧空无一人。“见没见到我先生……”伊织向在田野里收割的人影喊道。附近的百姓都哀伤地摇了摇头。“要是骑马的话,一定能到吧?”他下定决心要去秩父走一遭。觉得到了那里不管怎么说都能见上武藏一面。


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野火止的休息站,他记得当初就是在这个野火止被城太郎追赶上的。这次来发现有很多马匹、货物、盛衣箱、轿子停滞在村庄入口处的道路上,还有四五十名武士在一旁吃着午饭。


“啊。过不去了。”倒也没有到水泄不通的地步,只是要想过去,必须下鞍牵马。伊织觉得很麻烦,只好原路返回。武藏野的原野上从未有过如此道路不顺畅的时候——这时,有几名刚刚正在吃饭的随从追了上来。“喂,橡子小鬼。等等——”有三四个人跑了过来。伊织勒住马,愤愤地扭过头去:


“怎么了?”个头虽然是小个头,乘的马、用的鞍可都是顶气派的。



“下来。”随从向他的两侧袭来。


伊织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觉得这些随从面目可憎:“什么?我为什么要下马——没见我正在往回走吗?”“不管怎么说,你下来,别磨磨叽叽的。”“我就不下来。”


“什么,不下来?”他们的话音还没落,其中一个随从就拽住了他的脚。由于伊织的脚够不着马镫,那个随从没费什么劲儿就将伊织拉得跌落了下来。“我们在这里等的就是你。少废话,快过来。”伊织被拽着脖领,向休息站的方向拖去——前边有一个拿着拐杖迎来的老太婆。她抬手让这些随从停下了脚步。“嚯嚯嚯嚯。抓住了啊!”这个老太婆心情不错地笑了起来。“啊——”


伊织正站在老太婆的面前。这不是在北条家的邸内,被自己用石榴砸的那个老太婆吗?看起来,她这会儿的气势大有不同,连身上的旅行装束也换过了。她混在这么多武士中,到底要去哪里呢?


不行,伊织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再深入考虑这些了。他只是觉得很意外,也很担心这老太婆会如何报复自己。


“孩子。你是伊织吧——你还记不记得你对我这个老太婆做的那些过分的事了?”


“……”“哼——”


老太婆用拐杖顶住了伊织的肩,伊织也涌上一股力气,准备进入战斗状态。可是,这里有很多武士,他们都是老太婆那边的人,怎么能赢呢。想到这儿,伊织强忍住即将滑落的泪水。


“武藏的弟子净是些好弟子。你也是其中一个。嚯嚯嚯嚯……”“什、什么……”“告诉你。关于武藏,前几天我去北条大人那儿,也将他的恶行都告诉北条大人的儿子了,当时说得我嘴巴都酸了。”“我、我们,犯不上和你纠缠。放我回去,放我回去。”“那怎么行,咱们的事还没完呢。——你今天到底是受谁的指使跟在我们后面的?”


“谁跟在你们这群无聊的人后面了?”


“你这个嘴巴不干不净的小鬼,你的师傅就是这么教你待人接物的吗?”


“这用不着你管!”“你这个嘴别再哭出声就行,过来——”“去、去哪儿?”


“回去。我们回去。”“谁——”


老太婆突然抡起拐杖,呼呼夹着风声向伊织的小腿打去。伊织反射性地一叫:


“好疼。”跪坐在了地上。


老太婆又向几个随从使了个眼色,这几个随从再次上来拽住伊织的后脖领,向村子入口处的一个磨面粉小店附近拽去。


那里坐着一个来历不明的藩士。他穿着武士裙裤,身上佩带着很漂亮的大小两把刀。这会儿好像刚吃完便当,正在拴着换骑马匹的大树的树荫下喝着随从递上来的白开水。



一看到被抓上来的伊织,这个武士不怀好意地撇嘴笑了一下。看起来不像是好人。伊织一颤,睁大了眼睛。——是佐佐木小次郎。


老太婆很得意的样子,抬起下巴朝小次郎说道:“你没看错,就是伊织。武藏这家伙不知打的什么主意,一定是他让这个小鬼跟着我们的。”“……哦。”


小次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周围的随从们这时已经退去了。“可不能让他跑掉啊。为了不让他逃跑,绑了他吧!”小次郎依旧浮出一丝浅笑,摇摇头——在这个笑脸面前,别说逃了,肯定就连站都站不起来,伊织一早放弃了逃走的打算。“小家伙!”小次郎用就像普通的叔叔对他讲话般的语气说道:


“——刚刚婆婆说的话,听到了吧,真的是那样子吗。是那样没错吗?”


“不,不是。”“那是怎么回事呢?”


“我只是骑马玩耍,胡乱跑到这里来的——我根本没有尾随你们。”“是吧?”


小次郎看起来像是明白了一般。


“武藏又不是武士中的蹩脚货,是不会使这种旁门左道的卑鄙招数的。只是,他若知道我和婆婆突然一起与细川家的家臣同行,他定会疑惑我们在做什么。为了解开疑惑,让人跟着我们这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可理解的。”


看来,小次郎没听进去伊织的解释。听小次郎这么一说,原本并没有在意的伊织也开始感觉到他们有些可疑,两个人那里一定是发生了或是在做什么不寻常的事。因为小次郎的头发、服装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他修剪了额发,之前总是得意扬扬地穿在身上的那件华丽的和服外褂,如今也换成了很土的蝙蝠外褂。唯一没变的就是他那爱剑晒衣竿。他只是找人把这把剑改成了可佩带的形式。


老太婆身着旅装,小次郎也是一副旅行装备。此时有细川家的重臣角兵卫以下的藩士及家臣,连带运送货物的人十名左右在这个野火止的休息站休息。在这样一群人中,感觉小次郎的地位应该等同于一个藩士,看来他之前一直期待的任官的愿望达成了——即使拿不到他所期待的千石——也能拿个四五百石了。估计是细川家看在推举者岩间角兵卫的面子上,做出了让步,接受他了。


想来,如今有传闻说细川忠利很快就要回丰前的小仓了。因为三斋公的年纪大了,忠利很早就向幕府提出了回故乡的愿望,最终他的请求被允许了。可以看出幕府非常信任细川家的忠心不贰。


岩间角兵卫、新人小次郎作为先行的一拨人,此时正是在前往丰前的小仓的路上。



恰巧,这个阿杉婆有事必须回乡里一趟。子嗣又八离家出走,家里的顶梁柱阿杉婆这些年也没回去。一直以来为亲戚们所信赖及依靠的河原的权叔父也在旅途中丧命了,如今的乡里本位田家一定出了不少乱子。


她并没有忘记自己与武藏及阿通间的仇怨。她只是借着小次郎去丰前小仓的机会,跟着他一起回去一趟。这次回去,打算先中途将暂放在大阪的权叔父的遗骨取回,再将乡里的遗留问题一个个地处理好,顺便办一办祖先的周年忌及权叔父的葬礼。最后肯定还是要再踏上寻找武藏及阿通的复仇之旅的。


——阿杉婆在路上也没有一时忘记武藏的。根据从小野家传到小次郎耳朵里,从小次郎又传到她耳朵里的消息,武藏受到北条安房守和泽庵的推举,近期要和柳生、小野两家一起成为将军家的教师了。


一从小次郎那儿听说这件事,阿杉婆便显露出极其不悦的神色。这么一来,将来要对付武藏可就难了,因为武藏有了将军家这个靠山。有必要阻止这种人的发迹,还世间一个公道。


阿杉婆无奈没能见到泽庵,她只好把重心先放到别处。她站在北条安房守家的玄关处,去找柳生家,费尽心思极力宣扬对武藏不利的种种谗言。她还托关系拉门路,想方设法与阁老们见面。


当然,小次郎对此未阻止也未煽动——其实,阿杉婆不用煽动就像着了迷一样,冒出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她还向町奉行或评定所投诉状,控诉这些年来武藏的种种“恶行”。最后就连小次郎都有点受不了阿杉婆的这种行径了。


——我即使回到小仓,也总有和武藏见面的一天。我觉得这就是宿命。不如这里我们暂且先放放手,等他踏空了发迹的阶梯后——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跌落的。


这次婆婆和小次郎同行去小仓,是小次郎劝的。虽然婆婆的心里也还挂念着又八:


他终有一天会决定回去吧!武藏野的秋天也快过去了——好吧,不如先离开这个迷惘之地,回去一趟。这样想着,婆婆终于起程了。可是——


伊织并不了解个中缘由,两个人的变化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他现在是逃也逃不走,哭也哭不得。他觉得哭泣是给师傅抹黑。就这样,在恐慌中,他只是盯着小次郎的脸看。小次郎也有意识地瞟他一眼,可伊织并不移开视线。就像他独居草庵时,遇到的鼯鼠盯着他看时的样子一样,他微微地喘息着,一直正视着小次郎的脸。



伊织还是个孩子,他战栗着,不知会发生什么。小次郎并不像婆婆那样孩子脾气,况且今时今日,他的地位也不同了。“婆婆——”


他叫道。“啊,怎么了?”“你带着笔砚呢吗?”


“有笔砚。可是墨干了。你要笔干什么?”“我要给武藏写一封信。”


“给武藏?”“是的。我们在大街小巷都立了牌子,可仍不见他的踪影,就连他现在住哪儿我们都不知道——刚好伊织在这里,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信使了。在即将离开江户之际,给他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