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当下中国性教育的尴尬与误区

作者:徐兆寿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5

|

本章字节:6738字

中国人都说,性是人的本能,无师自通,何须教育,所以都反对性教育。以前我也如此以为。2002年秋,当我在上海与刘达临教授交谈时,他给我说了一件事使我大吃一惊。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接受过一对化学系的研究生夫妇的咨询。那对夫妇结婚几年了一直不能生育,到医院去检查,两人都没有问题,没办法,就来找刘教授。刘教授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想到了他们的房事,便问起这事。结果,这一对夫妇说,他们晚上睡下后,就手握着手,想着对方的分子与自己的分子会结合产生化学反应,就会生一个孩子出来。那时候没有这方面的教科书,他们无师可教,于是便出了这样尴尬的事。从那一年起,我开始赞同性教育。也是在那一年,我接受了新浪网的邀请,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网上开设大学生性心理咨询热线的“专家”,算是在网上进行性教育吧,实际上是学习。很多大学生问的问题我也不懂,于是便去学习,一年下来,我在医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性学方面都学了不少知识。


有几件事让我很感慨。一个大学生在qq上留言,说有十万火急的事。我没有看到,不知她怎么知道了我的手机,给我发来了短信。说她坐了男朋友宿舍的马桶,问我这样会不会怀孕。更有甚者,问我接吻会不会生孩子?我在大学里开设性文化课后,有很多同事和网友在网上骂我,说我是在教唆好孩子做坏事。他们的理论是,你去瞧瞧,连动物都会,人怎么不会呢?


后来我也想,绝大多数人的确是无师自通的,但为什么偏偏有一些人就不通呢?他们为什么还不如动物呢?后来我才发现,说这些话的人也是被蒙蔽了。动物为什么“天生”都会?原因很简单,动物的教育关系是开放的。动物间没有多少性道德,所以动物间的交配是当着大家面的,跟吃饭、打架差不多。不交配的动物对此视而不见,没有一点儿惊奇。人不一样。以前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会对动物的交配很感兴趣,他们是从动物身上学会了性行为。动物成了人的老师。不仅如此,人对人类的性行为也很好奇。说来说去,就是《圣经》里讲的那样,人有了智慧。这智慧便是知道了羞耻,也开始掩饰自己的性行为。一句话,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人穿上了裤子。


穿起裤子的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这种行为既成全了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也遮蔽了人类性,使人类对性开始盲目起来。宗教、道德的作用就是给人又穿上了一套内心的衣裳。这样,里外都有衣服了,人类似乎是文明了,但也被蒙蔽了。


人类的这些文明方式使人类的性与动物发生了质的区别。这也就是人类伦理的诞生、道德的诞生,以及婚姻、家庭的诞生。这是人类对自身性行为的合理分配而获得的。否则,人类与动物一样,既不可能如此强大,而且可能与猴子一样,弱者永远得不到异性,只能在同性进行鸡奸。


叙述到此时,我们便可轻易得出一个结论,人类非常需要性教育。一方面,人类需要传播性行为方式,这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类需要传播爱,这包括因为性的分配而诞生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宗教。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最原始的动物的交配,能看到的,更多的是网络或影视中的人类的交媾。这便是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是不正当的、盲目的,而且大多内容是变态的、不健康的,使青年很容易沾染不健康的、异常的性行为和性心理。这是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有一个人将我们把这种思考引向深入,他就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与性心理相关,比如,幼童时期的不当教育与习惯会形成不雅的、变态的性格。自他开始,这项研究不断深入。人们的确发现,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如家庭对性别的态度、父母间的情感关系、父母对性的态度、父母的性格、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家庭亲戚朋友的情感婚姻历程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心理的发展。这种研究虽然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了,但始终没有得到社会的完全重视,尤其是家庭。这就使得人类虽然开始重视性教育,但这种教育还仅限于学校。


相比之下,中国就落后得让人不可理解。“五四”时期,张竞生、鲁迅、周作人等都曾大力提倡过性教育,两性平等教育、爱情观念都渐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婚姻法》可以说从法律的高度巩固了这一成果。但是,随着“反右”运动和“文革”开始,这条线又被无情地斩断了。改革开放以来,刘达临、李银河、潘绥铭等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投身于此,开始整理中国性文化历史,并大量介绍国外性文化和教育科学知识,使中国人的两性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提到性教育,社会还是在摇头。直到进入新世纪,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才开始有了性教育课,但社会的阻力仍然不小。家庭也不认同它。一直到大学生同居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可以结婚等问题越来越明显,教育界才慢慢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大学也开展了这方面的教育。


然而,这仍然是一些“花边新闻”式的教育,90%以上的中小学和大学并没有自觉地开展性教育。性教育在中国仍然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心事,只能想想,不能公开地进行。问题是,在近2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人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曾经汹涌一时的“性革命”浪潮也席卷到了中国。离婚率高、大学生同居现象、同性恋等等已经成为现在青年人很时髦的话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我们缺乏的恰恰是调整和抑制这股浪潮的性教育。这就出现了一个真空状态。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开放;另一方面,人们的意识又停留在传统层面上,或处于矛盾之中,不知谁是谁非,性伦理道德几乎崩溃。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认识和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于是,灾难就面临了。如果我们认真地统计一下,在省属重点大学以上的大学里,几乎每年都有一至几个大学生自杀,而他们自杀的原因深究起来,都与性心理相关。我们的教育似乎是宁肯看着自己的学生自杀,也不愿意临危救难。


痛哉!哀哉!


另一方面,那些已经开展的教育也显出一些“丑态”。当老师把性器官放给大学生或中学生看时,他们笑了,说这些东西早在网上看过了。教室里空空荡荡。性教育内容面临着挑战。


这种挑战仍然来自于教育者认识的局限。他们仍然认为,性就是一种生理的运动,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所以,无论是中小学的教材和大学教材,都基本一致,除了性心理知识外,便是预防措施,各种简单的知识。似乎没有人把性看得高深一些、深刻一些。这样一来,中国的性教育便非常单调,难分年龄。还是把青少年当傻瓜一样对待。


其实,性是所有学科中最高深的学问。性不单单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文化的、哲学的甚至宗教的。如果这个社会的性乱了,也就完了。相反,一个社会的性治理好了,社会就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便是最高政治。


如果我们再把性广泛一些理解,理解得更形而上一些,性其实就是爱,而爱是人类从古至今唯一的哲学命题。***诞生了生命、爱情、婚姻、家庭、社会,也诞生了爱、善、永恒以及恨、恶、死亡等。与性最近的是爱情,而爱情是一门哲学。柏拉图、尼采、叔本华、马克思、恩格斯、罗素、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都曾就此问题发表过自己的哲学见解,歌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等也从艺术的角度给予过一些解释。历代诗人更是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将爱情描摹得充满了神秘、传奇色彩。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爱情是什么。


所以,我提出一个命题:爱是需要学习的。在我们的一生中,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它包括性的内容。比如,在我们小的时候,是性让我们拥有了家庭、父母、兄弟,同样,他们也拥有我们。我们如何相处,便也是性教育的内容。后来,我们能给予别人和社会爱,拥有了爱人、家庭,此时,我们更需要去学习如何处理这些性的关系。到我们老年时,就更要去学习,因为此时我们最孤独、最虚弱。


所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性教育太褊狭,整个人类的性教育都是无视心灵和信仰的。把性仅仅当成一种医学的常识来教育未免太幼稚。性教育一定要包括两个大的内容:一个是身体的,也就是生理的,它使我们知道身体的奥秘;另一个便是心灵的,也就是爱,它是我们人类之所以拥有自尊、高尚信念的源泉。相比前一部分,后一部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