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诸葛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0
|本章字节:2962字
中国历史上的奸佞之臣众多,而且个个令人痛恨至极。作为北宋末年响当当的“六贼”中的领头人物蔡京,他的贪婪至极更是让人咂舌,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贪官污吏,最终却落得饿死他乡的下场。贪官蔡京为何拥有满船金银却饿死他乡呢?
北宋时期的蔡京,字符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即状元),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大贪官,与秦桧不分伯仲。在他得势之时可谓是权倾朝野,呼风唤雨,但结局却是悲惨难堪的。据王明清《挥尘后录》中记载:“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这一段话就是对蔡京结局的真实描写,虽富有千金,却饿死途中。
那蔡京是否是真的饿死的呢?史料记载的内容真实可信吗?据史料记载,蔡京是因为东窗事发,才被流放到岭南的。但在临行之前,他把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金银财宝)装了满满一大船,而且身边还带了三个女人。显然蔡京是不缺钱的,并不穷。那不穷怎么会被饿死,何也?原来,北宋时期的商人并不是一些见利忘义的商人,他们在金钱面前也是毫不动摇的。百姓们都很痛恨大贪官、大奸臣蔡京,所以沿途的老百姓听说此人就是蔡京,所以都不卖给他东西。开旅店的不给他开房,开餐馆的不给他开餐,小商小贩也不卖给他生活用品与食物,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是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的。到达长沙后,又无处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里,病困交加,饥寒交迫,平日里那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终于体会到了人间“冷暖”,至此,他才真正自省:“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后竟饿极而死。死后因没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者的漏泽园中。
但现在看来,就蔡京的家财来说,他被活活饿死的说法是有一些牵强。他不可能是被饿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封建社会时期,信息传播的途径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便捷,实际上并不会有太多的人会认识太师蔡京的。即使蔡京早已经是臭名远扬了,但在沿途中只要他不说自己是蔡京不就得了,自然不会有人认识他的,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想买什么买不到呀,自然不会饿死。其次,像他这样的大贪官,自然少不了有很多的随从人员,他可以派自己的手下人员去为他订购商品,自己不出面也会有人替买。更何况三个女人也是要吃喝的呀。再次,从开封到长沙,沿途三千里路,就没有一个小商小贩会被金钱所收买,不卖给蔡京所需之物?饿死一说,听起来就不太可能。他的死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说年岁已高,沿途奔波劳累致死;或是被贬心生怨气,郁闷而死的;或是途中生了一场大病等。
那么史书上为什么要写蔡京是被饿死的呢?很可能是北宋年间的大贪官让百姓们深恶痛疾,所以在记载中就加入了很多的传奇性,让人们听起来既有一种真实性,又有一种让人解恨的效果,所以王明清便把这些记录下来了。再者就有可能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这些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们不得善终,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但不管怎么说,史料记载的内容还是很有考究价值和意义的,无论这些贪官在生前是怎样的风光无限,最终都不会有怎样的好下场,在死后只会遭到人们的唾骂,成为千古罪人。
蔡京之死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告知那些贪官污吏最终都是没有好下场的,也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贪官的生存环境也是不容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