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饰玄机沙和尚为何戴九颗骷髅项链

作者:诸葛文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0

|

本章字节:3080字

《西游记》中的沙和尚是我们所熟悉的古典中经典的人物,那么现在问你一下,你知道沙僧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吗?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告诉大家:“当然是佛珠了。”那么你就错了,在吴承恩的中,沙僧脖子上戴的可不是佛念珠,而是用九颗骷髅头穿起来的项链。佛家一向是以慈悲为怀的,那为何沙僧还带着骷髅头呢?


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中,在第二十二回对沙僧脖子上的饰品做过清楚的描述,在卷首有古干绘制的《西游记图像》,其中第一页为《取经四圣》,而位于左上的第一幅图就是肩挑担、手握月牙铲、项挂骷髅的沙僧。尤其是正中间的那具骷髅被刻意加大并且突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会给沙僧一个这样的可怕的道具作为装饰品呢?中山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康宝成经过研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沙僧项上挂着的骷髅头实际上是他生吃活人的见证,这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说法,而是在第八回中提到的。沙和尚被观音菩萨降伏后,心甘情愿皈依佛门,好日后修成正果,所以主动讲道:“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好几个取经人来,都被我吃掉了。凡是吃过的人头,都抛落在流沙河里,全都沉入水底。这个水,就连鹅毛也不能浮在上面。但是唯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总是浮在水面,不能沉到河底,我认为这是一件宝物呀,所以就索性把它们穿在了一块儿,在闲来无事的时候拿出来玩耍一番。”其实这也是他炫耀战功的一种方式吧!


按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说法,沙僧的原型是深沙神,沙僧脖子上那串骷髅是三藏法师的前身,据说唐僧曾两度被深沙神吃掉。在元人《西游记》杂剧中,深沙已变成沙和尚,他脖项上挂着九个骷髅头,据说唐僧“九世为僧”,被沙和尚“吃他九遭”。如此说来,将骷髅头挂在项上原本并不是谁的发明,而是沙僧炫耀战功的资本。


然而这种用骷髅头来炫耀战功的方式并不是无端生有的,而是来源于古代原始部落。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普遍存在猎首、食人并以人的头骨做装饰的习俗。在非洲原始部族中,战俘往往被吃掉,而头骨则成为被炫耀的战利品。我国在史前时代也有过这样的习俗。《山海经》中的刑天,就是一位被砍了头的英雄。根据史书记载,直到汉代,还保留着以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对军人进行论功行赏依据的习俗。蔡琰在《悲愤诗》中“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诗句,是北方少数民族以人头炫耀战功的真实记录。


而且吴承恩中的骷髅头饰品并不是闲来之笔,而是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的。在的第二十二回,沙僧皈依之后,按照菩萨的指令取下了脖子上挂着的九颗骷髅头,用绳一穿,再把菩萨的红葫芦拴在当中,放在河中,它们就变成了一只小船,将唐僧等人顺利带过了河。在这连鹅毛都浮不上来的弱水里,为什么那些骷髅和菩萨的葫芦就能顺利通过呢?它们到底是什么宝物呀?


中山大学的教授康宝成说,沙僧脖子上的骷髅并不是普通的骷髅头,而是得道高僧的头骨。在佛教的密宗里,金刚、明王、护法神等佛像都有骷髅装饰品。它们有的佩戴骷髅冠,有的身戴骷髅项链。像怖畏金刚身佩50颗鲜人头,遍体挂人骨珠串。据说佩戴人骨、骷髅一方面象征世事无常,另一方面象征战胜恶魔和死亡。


但是普通人的骷髅与得道高僧的骷髅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杂剧《西游记》中的沙僧脖子上佩戴的骷髅是唐僧的前身。然而唐僧的前身可不是一个凡夫俗子,他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罗汉,吃他的肉是可以长生不老的,所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件宝物,那么与菩萨的葫芦联体必然是能够通过弱水了。


沙僧的脖子上原本一直戴的都是骷髅项链,只是到了元代,骷髅项链才逐渐被一串佛念珠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