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诸葛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0
|本章字节:3216字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着名的书法家,被后世人赞誉为“书圣”,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瓢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但凡是名人都有一些怪癖,就如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然而,王羲之的癖好却有些令人咋舌,他为什么偏偏喜欢大白鹅呢?
王羲之是东晋着名的书法家,他在我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对中国乃至世界书法影响深远。真书势形巧密,草书浓纤折衷,行书遒媚劲健,而且创造出妍美流变的新体,为历代学书者所推崇,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爱好,即特别爱鹅,有关他写经换鹅的故事也是广为传诵的。相传,在山阴地区有一个道士养了许多只大鹅,而且个顶个的漂亮。碰巧有一天,王羲之经过那里,看见一群鹅正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惹人喜爱,于是王羲之便请求道士把鹅卖给他。可那位道士却笑着说:“我的鹅是不卖的,如果你能给我书写一部《黄庭经》,那么不用一文钱,这些鹅就全归你。”王羲之一听,这还不容易吗,于是便欣然应允,花了半天的时间,为那位道士写了《黄庭经》,最后高高兴兴地抱着大鹅回家了。
关于王羲之爱鹅的故事,在《晋书·王羲之传》和《太平御览》中也都有所记载。一次,王羲之听说会稽一个老妪养有一只奇鹅,叫声既特别又悦耳,于是他便派人去购买,可是老妪没有卖鹅。但王羲之不死心,邀了几位朋友亲自前往。老妪看到王羲之亲自来访,便连忙殷勤接待。到了中午时分,她请王羲之等人吃饭,结果从厨房端出一个大碗,碗内赫然是那只他梦寐以求的鹅。王羲之看到此景,眼泪都快掉下来,一连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那么,王羲之为什么会如此钟爱于鹅呢?现代着名学者陈寅恪认为:王羲之出生于道教世家,作为一个道教徒,他为求得长生不死,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而鹅在中医学上有解五脏丹毒的功能,因此历来深受道家的重视。王羲之“写经换鹅”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吃到鹅肉,好滋补身体。那位山***士养鹅的目的应该也在于此吧。
但是,古今还有许多研究书法的学者却认为,王羲之爱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观察思考鹅的动态,因为鹅优美的体形及行姿,对他的执笔和运笔方法以及书法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启发。这在清代着名书法家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有所分析,他指出:“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因王羲之曾官拜右军将军,故人又称他‘王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事实上,王羲之确实通过鹅游水的优美姿态而揣摩出拈毫运笔之神韵,感悟出书法的线条之美,诸如执笔时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时则似鹅掌拨水。以《兰亭集序》为例,二十个“之”字的写法就是根据鹅的姿态演化而来的。所以,包世臣曾用一首诗概括出王羲之学书与养鹅的关系:“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后人也据此总结出了“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软,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悟……”的书法歌诀。
关于王羲之爱鹅的原因,现在大多数人还是普遍认同这第二种观点。可见,王羲之的字之所以能够“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流畅潇洒,出神入化,达到这样独立完美的境界,不仅仅与他能积极汲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并刻苦钻研创新的精神有关,而且还与他认真观察生活,对鹅的立姿、行态的用心揣摩、领悟,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