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诸葛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0
|本章字节:2734字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得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那么,为什么和尚的袈裟要斜着披呢?
我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和尚身上的袈裟总是斜着披的,对吗?那为什么不正着披呢?其实,这种穿法是有一定来历的。
传说,印度高僧达摩曾来到中国传授“禅宗”。他为了向人们展示独特的禅功,便在少林寺山上的石洞里面壁修炼9年。在此期间,一名叫神光的和尚前往五峰山求教,要拜达摩为师。达摩禅师同意了,神光便留在了达摩的身边。每天在达摩面壁修炼之时,神光就在洞外搭建的一个小屋里听候使唤。两人就是这样朝夕相处着,但是达摩并没有向神光传授佛法。一天夜里,神光不畏严寒暴雪前去请教达摩,但见师父正坐禅修炼,不敢打扰,便双手合十地站在雪地里,恭候赐教。大雪湮没了神光的双膝,他也不肯移步。达摩坐完禅后,走出洞外,发现神光站在雪地中,便问为什么这样做。神光恭敬地答道:“弟子前来求教真佛法。”达摩略加思索道:“要我传授真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听罢,毅然找了把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达摩急忙用袈裟裹住神光的左臂,扎结固定在腰间。达摩被神光的虔诚打动了,便授以衣钵,教他佛法,并给他改名为慧可。
从此以后,佛教僧人为了纪念断臂求法的神光,便把袈裟斜披在左肩上,以示佛心真诚,并沿袭至今。
关于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不同,不过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的法色。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期穿的是赤色衣,后来又有黑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后来一般皆穿黑衣。披着法袈裟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共修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
穿袈裟还有一定功德可言呢。袈裟十利功德及异称大凡袈裟为贤圣之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举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种功德: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又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曾于宝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时,袈裟能成就五种功德:一佛弟子虽犯种种邪见,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达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转;二天龙、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则可于三乘解脱道上,得不退转;三若有鬼神、诸人,为饥渴、贫穷等所迫,得袈裟小块乃至四分,即可饱含充足;四若众生共相冲突,起怨贼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块,恭敬尊重,则一旦在兵阵,常得胜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