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诸葛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0
|本章字节:3316字
大型的综合性图书,一般分为三类,即类书、丛书、百科全书。自古开始,我国便开始注重图书的整理汇编,到了明清,规模变得更大。通常由朝廷主持修治。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是清朝编订的《四库全书》,最大的类书便是明朝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至今犹存,《永乐大典》的副本在八国联军的战乱中销毁殆尽,但是《永乐大典》正本为什么会离奇失踪呢?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主持编辑《永乐大典》,参加编写、撰稿、圈点的文人多达3000多人,历时六年(1403~1408)编修完成。《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37亿字。它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是,这么一部重要的类书,在嘉靖年间重录之后,其正本却下落不明,不知去向。后人的有关记载众说纷纭,成了中国文化史中一件重大的谜案。
《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1557年,皇宫着火,奉天门等三大殿被烧毁,《永乐大典》经抢救免于焚毁。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因恐《大典》孤本再遭意外,便命徐阶、张居正等109人,又用了5年时间,重录了一部副本,抄好的副本被放置在新建的皇史宬。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在皇太极和吴三桂联军的攻击下,被迫撤离北京。李自成撤离北京之际,将怒火发泄在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皇城因此“火光烛天”、“殿宇半毁”。于是,有的学者指出,“明亡之际,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但许多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没有真凭实据,纯属猜测。当时确实烧毁了许多古籍,但并没有相关资料记载烧毁了《永乐大典》。况且文渊阁狭小,安置不下1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及其他宋人诸集,也许已经不在文渊阁了。
另一说认为《永乐大典》正本被毁于乾清宫大火。据《鲒亭集外编》载:雍正年间,《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晟移到翰林院时,学者全祖望在翰林院看到了副本,于是对正本抱着这样的猜测:“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予尝欲奏之今上,发宫中正本以补足之,而未遂也。”清朝末年,缪荃孙以此附和说“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从此,正本毁于清朝大火便正式流传开来。不过,显然这也有明显的漏洞。因为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1744~1775),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做过一次清理,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乾清宫旁边的昭仁殿,并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然而《天禄琳琅书目》中未将《永乐大典》编入。《永乐大典》有1万多册,如果正本在乾清宫中,是极易被发现的。可见正本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况且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需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由于副本有缺,为此宫里宫外都寻找《永乐大典》正本,但没有结果。可见,史籍中皆没有明确记载《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而寻找《永乐大典》的正本的行动早就开始了。后人认为是不是有皇帝用于陪葬了呢?
1956年,北京十三陵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的大门被考古学家打开。定陵的挖掘是当时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是我国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主动挖掘的唯一一座帝陵。但定陵的挖掘还有着一层不为人所知的背景,就是以郭沫若为首的一些史学家论证《永乐大典》的正本有可能随皇帝殉葬,在定陵中结果当然让人有些失望。可是《永乐大典》殉葬说却被很多学者所采纳。后来学者们又从对《永乐大典》极其喜爱的明世宗的下葬时间和《永乐大典》录副的进度来比较,以及从《永乐大典》正本突然失踪的情况来判断,猜测《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是殉葬在明世宗的陵墓──永陵中去了。带着诸多遗憾,学者写道“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殉葬说是否意味着我们还可以找到完整无损的《永乐大典》正本呢?这部资料价值极高而又历经磨难的类书的命运又一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永乐大典》的命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