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世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7
|本章字节:7778字
城内最宏伟的建筑物,集中在城西南的一个长方形广场四周,这里是庞培城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残存的雕花精致的大理石门框、祭坛和高出地面三四尺的青石地基,让人可以想象出这座庙宇当年的雄伟壮丽。政府大厦的议会厅、办公室十分宽敞明亮。法院是一座长方形的两层建筑物,设有法庭和牢房。它的另一半楼房,分给了商人,作为进行交易和订立贸易协议场所,东方的香料、宝石、中国的丝绸,非洲的象牙,都在这里议价成交。
庞培古城中最使人震惊的是那些受难者的石膏像。当年火山爆发时,来不及逃走的人们被泥石流吞没,窒息而死。时间久了,人体就枯干了、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空壳。考古学家将石膏浆灌到里面,制成了很多和真人一样大小的石膏像。这些石膏像逼真地反映了当时遇难者的各种神情,许多人绝望地掩面哭泣,一个小女孩紧紧地抱着妈妈,一个乞丐茫然地站在街头……
“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庞培城出土的一只银制饮杯上刻着这样的话,相信刻出这句话的庞培人并不知道死亡在即。这只银杯被挖掘于存放葡萄酒的房间内,同时被挖掘出的还有横陈在酒杯旁的一具女性的遗骸。这就是庞培城,它向人们完整地展现出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城市的真实面貌。
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后期著名的皇帝。他出生在上表西亚省的内索斯(今南斯拉夫东部的尼什城)。父亲是位著名的将军,后来被士兵拥立为奥古斯都,母亲是一个小旅店的女仆。
君士坦丁小时候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懂得一些希腊文。十几岁他就随父亲从军,参加抵御蛮族入侵的战争。由于有勇有谋,他很快就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
公元306年夏,君士坦丁的父亲死于约克。君士坦丁被军队宣布为奥古斯都。这时已继承戴克里先皇帝的东方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也被迫授予他恺撒称号。
但是,君士坦丁为了确立自己在西方的统治地位,他还花了6年时间与其他三个竞争者斗争。公元312年,他在意大利击败了自称恺撒的马克森提乌斯,胜利地进入罗马,并占有了原属马克森提乌斯管辖的意大利、非洲和西班牙,从而成了西部奥古斯都。他在击溃其对手的军事行动中,在他军队中的大批蛮族雇佣兵部队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东部奥古斯都李基尼乌斯在米兰会晤,双方共同签署“米兰敕令”,这是对流传日广的基督教的一个让步,也是向基督教寻求支持的一种表示。从此,基督教由受迫害的秘密宗教转变为受政府保护的合法化宗教,迅速在罗马帝国传播开来。
此后,君士坦丁与李基尼乌斯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10年的战争。君士坦丁取得了最后胜利:占领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在尼科米底亚包围了李基尼乌斯。君士坦丁从此成了帝国的独裁统治者。
君士坦丁夺取全国政权后,在行政、军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他取消以前的四帝共治制,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帝国各个部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他在行省中施行军政分开的政策,军事首长直接向皇帝负责,从而使皇帝完全掌握了军事大权。宗教方面,他对基督教进行保护和利用,把基督教变为帝国政权的可靠支柱。
君士坦丁的大儿子17岁,名叫克里斯普斯,奉命去保卫莱茵河边界和治理高卢。但是他受了别人的蒙蔽,把大儿子处死了。这样,君士坦丁与前妻的唯一儿子就死了,而他的新任妻子的三个儿子被委以重任,治理帝国的一些地区。
其中,君士坦丁二世掌管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康士坦提乌斯二世掌管亚洲行省和埃及,康士坦斯掌管意大利、西伊利里亚和非洲。此外,君士坦丁的两个侄儿达尔马提乌斯和汉尼巴里阿努斯治理着较小的地区,前者驻在哥特前线,后者在黑海沿岸。
君士坦丁本人统治的只是巴尔干半岛和黑海附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边境多瑙河一线。
随着帝国重心的东移,君士坦丁于公元330年把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为营建新都,他大兴土木,从帝国各地调集石料、木料,用于建造宫殿、教堂、图书馆和大学等。他还大力提倡文学和艺术,采用各种措施吸引世界各地的杰出人才来到君士坦丁堡,使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君士坦丁在统治期间,虽然宣布基督教合法,鼓励臣民们与他一同接受这个新信仰,但他从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直到公元335年5月22日,君士坦丁身患重病,他才最终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可是,他却在接受洗礼几天后死于尼科米底亚驻地。
罗马帝国的分裂
当罗马共和国的政权落到独掌兵权的屋大维手中时,标志着共和制度的没落,罗马帝国的开始。
由于内战的结束和对周边民族、地区扩张战争的暂时停止,使得航海和各项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公元1到3世纪,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罗马和平”。当时的罗马帝国地域非常的辽阔,它东至美索不达米亚,南及北非广大地区,西临大西洋,北抵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成为称雄一时的强大帝国。由此罗马城则被称为“永恒之城”。
到公元3世纪,罗马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全面危机。一方面奴隶主残酷的压榨,使奴隶失去了最低限度的劳动积极性,所以他们以怠工、逃亡和破坏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与抗争。农业的衰败波及工商业,城市也失去了商旅云集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奴隶主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的腐败之风,加速了整个社会的沉沦,而自由平民也把从事生产劳动视为耻辱。
罗马的经济严重衰退,这种状况在帝国西部地区尤为严重。罗马帝国为了应付日益膨胀的军事和行政开支,不得不加重税负,滥发货币,结果是物价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普遍贫困。
在政治上,大庄园主挖沟筑垒,建立私人武装,逐渐演化成割据地方的豪强地主,大大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在军队的操纵下,皇帝的废立形同儿戏。公元238年,元老贵族拥立的4个皇帝全被军人杀死。在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情况下,罗马各地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帝国内部的剧烈动荡,给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处在迁徙中的日耳曼民族以及正在崛起的萨珊波斯,在罗马的北部和东部边境形成了愈益严重的威胁。
公元3世纪末,军人出身的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为了挽救危机,先后实行过各种改革,这对延长帝国的寿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戴克里先统治期间,竭力强化皇权,要求把皇帝尊奉为神。他还模仿东方专制君主,采用豪华奢侈的宫廷礼仪。他把自己的正式称号由过去的“元首”改称为“君主”,这标志着罗马专制君主统治的公开确立。
在地方上,戴克里先实行“四帝共治制”。即他把帝国分成4个部分,设立两个“奥古都斯”和两个副职“恺撒”来分别治理。“四帝共治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边防,但却影响了帝国的统一。
君士坦丁一世上台后,宣布把都城从罗马迁到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同时,他力图保持奴隶制度,强调奴隶主的特权。在思想上他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利用基督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教义作为精神统治的支柱。
另外,他继续加强对军事、政治的控制,建立了更加完备的专制君主统治。为了防止皇权旁落,君士坦丁废除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而改用分封自己子侄来治理各地的方法。
但君士坦丁最终还是挽救不了奴隶制帝国的命运。公元263年,西西里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公元273年,罗马造币厂奴隶也掀起了争取自由的斗争。大约与此同时,高卢爆发了大规模的“巴高达”运动。起义军占领许多城市和乡村,推举自己的首领为皇帝。4世纪30年代,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意为争取正义信仰的“战士”)运动。他们到处打击奴隶主和大地主,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又受到日耳曼人的攻击,使西罗马帝国统治更加虚弱。
在内外交困的打击下,公元395年1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米兰“驾崩”。不久,帝国最高当局根据皇帝的遗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18岁的长子阿卡丢执掌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年仅11岁的次子霍诺留则接任西罗马的皇位,以拉文娜为都,但名义上西罗马的首都仍在罗马。从此以后,东、西罗马帝国分治的局面便正式固定下来了。
匈奴骑兵横行欧洲
正当罗马人徜徉于跨洲大国的胜利之中时,一场浩劫却在默默酝酿中,这是一场空前的浩劫,代表古典文明的国家都遭受了这次创痛。这场浩劫就是3至6世纪的蛮族入侵。它结束了古典文明,预告了中世纪文明的到来。
“蛮族”是对欧亚大陆各文明国家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包括匈奴人、突厥人和日耳曼人,由于它们的游牧文明比之于农业文明落后,故有此称。
蛮族的入侵肇始于他们自东向西大范围的迁移,而这次迁移又因为匈奴对汉王朝的战争失败。
匈奴人在汉朝的打击下开始西迁,他们来到中亚后,在这里停留了很多年,恢复了元气后继续西迁,闯入了欧洲,开始了征服欧洲的步伐。
首先受到打击的是阿兰人。阿兰人是一支游牧民族,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建立了强大的王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在顿河沿岸与匈奴人展开大战,但以战车为主力的阿兰人敌不过灵活勇敢的匈奴骑兵,阿兰人惨败,阿兰王战死,阿兰国灭亡,整个欧洲为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