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世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7
|本章字节:11950字
他经常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不分白天黑夜,每当疲劳时,他就喝浓烈的黑咖啡来提神,据说他一共喝了5万杯。他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从半夜12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写作,也就是说要在椅子上整整坐12个小时;从中午到下午4点修改校样,5点半上床睡觉,半夜又起来工作。
他写作的速度也相当惊人,有时候一天晚上写两个短篇,三天写一个中篇,两个星期就写完一部长篇。当然,写的多并不是粗制滥造,巴尔扎克非常严肃认真,他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巴尔扎克原计划写137部,但从1830年起,到他逝世时止,实际完成了96部。这96部,合称为《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这些中最有名的就是《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写了一个极其吝啬的百万富翁与他女儿的故事。葛朗台原是一个穷木匠,在大革命中,依靠钻营取巧,商业投机与高利贷盘剥而发财,他虽然是百万富翁,却从不舍得花,家里过着穷酸的日子,甚至连自家的楼梯坏了也不修一修。他把自己的女儿当诱饵,从求婚者那里获利,但他又不让自己的女儿出嫁。
纯洁而孤独的欧也妮爱上了堂兄查理,老葛朗台却将查理从家里赶走,还把欧也妮关在阁楼上惩罚她,每天只让她喝冷水,吃劣质面包,冬天也不生火。终于,女儿年纪大了,不再有求婚者登门。后来,老头死了。给女儿留下1800万法郎的遗产,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
《高老头》写了一个退休的面粉商人高里奥的故事,高里奥靠面粉发家,为了追求金钱与地位,把大女儿嫁给贵族,小女儿嫁给银行家。女儿出嫁时,高老头把自己的钱全分给了两个女儿做嫁妆。但女儿出嫁之后就把父亲抛弃了,连理都不理他。
高老头一气之下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希望见女儿一面,可两个女儿都参加舞会去了,最后还是一个大学生拉斯蒂涅安葬了他。
这两部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巴尔扎克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至深,经常把作品情节当为现实。有一次,一个朋友去巴尔扎克蛰居的贫民窟看望他,朋友一推开门,巴尔扎克突然指着他大声斥责道:“你,就是你,你害死了这个可怜的姑娘!”朋友一愣:“你……我……”巴尔扎克一愣,随即大笑起来,“我把你当成中的人物了,对不起!”
巴尔扎克这样勤奋的写作,使他的精力一点点耗尽。刚过50岁,他就重病缠身了。在巴尔扎克生命垂危时刻,他仍然沉浸在自己制造的世界里,他恳求医生延长他的生命,他就能再写出一部作品。他不断呼喊自己笔下的人物“高里奥、葛朗台……”
1850年8月,这位创作《人间喜剧》的作家,终于离开了充满悲剧的人间,结束了他辛勤劳累的一生。他死后,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他的灵柩被安葬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他也由于一生孜孜不倦地创作,而被人们誉为“文学史上的拿破仑。”
浪漫主义大师雨果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这是大作家罗曼·罗兰对一个人的评价。他评价的这个人是谁呢?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维克多·雨果。
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南部的贝桑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忠于王室。雨果生活在两种截然对立的政治思想中,由于母亲的影响,他更倾向于保皇主义。
雨果从小就聪慧超群,富于文学才能。他9岁就开始写诗。15岁时,他以一篇《读书乐》参加法兰西学院文学大赛,脱颖而出,备受关注。20岁时又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诗》,使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他也因此被誉为“法兰西文学的希望”,并被吸收为法兰西文艺学会成员,可谓少年得志。
雨果25岁时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当时社会的文学思潮基本是古典主义,作品多数毫无思想,而且矫揉造作,附庸风雅,适合于上流社会王公贵族们的口味。针动这种现象,雨果指出,在不断变更的社会形式中,没有永恒不变的艺术,因此,盲目模仿古代是非常荒谬的,在新时代里,文学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雨果大胆地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不可逾越的规范,主张将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融为一体。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1831年,雨果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最富有浪漫主义的。中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被她吸引而生邪念,指使养子奇丑无比的加西莫多拦路劫持埃斯梅拉达。途经这里的国王侍卫长法比及时救下了埃斯梅拉达,因而获得了她热烈的爱情。
克罗德出于妒恨,在法比同女郎幽会时刺伤了他,然后逃跑了。潜逃后,他把罪过嫁祸于埃斯梅拉达,自私卑劣的法比也不为她作证。最后,在克罗德的操纵下,女郎被判处绞刑,罪名是“女巫以妖术害人”。
克罗德趁机威胁埃斯梅拉达,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但是,万恶的克罗德也被加西莫多从钟楼上推下,殒命了。因为加西莫多暗恋埃斯梅拉达,他无法容忍克罗德施加于她身上的罪行。最后,加西莫多也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
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这部写了一个叫冉阿让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
长期非人的牢狱生活给冉阿让铸就了一副铁石心肠,他一出狱便带着报复社会的心理。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后来,他化名马德兰,经营工商业,兴办福利,救济穷人,被推选为蒙特洛伊市长。但又因救助无辜者而暴露了过去的身份,被再次下狱。
同时又写了一个名叫芳汀的贫苦而又诚实的姑娘,被人诱骗到手后沦落到社会底层,伪善而残忍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剥夺了她工作和生存的权利,最后被迫出卖肉体。她的私生女在寄养人那里遭受非人待遇,被越狱的冉阿让救出并带走了,几年后,长成美丽的姑娘珂赛特。最后,冉阿让在珂赛特夫妇俩的抚慰中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
同时,《悲惨世界》也标志着法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的过渡,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无愧于艺术明珠的赞誉。
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前所未有的隆重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触摸雷电的人
在夏日的雷雨之夜,当耀眼的白光撕破长空之际,我们仿佛会看到一位与雷电结下难舍之情的天才人物正在向我们走来,他不是别人,正是解开雷电之谜的伟大科学家——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幼年时家里很穷,只上过两年学,12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他非常勤奋,或者向亲朋借书,或自己攒钱买书,靠刻苦自觉,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尼亚报》,亲自撰写文章,内容以艺术、科学为主。1727年秋,他和几个青年在费城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每星期五晚上,讨论有关哲学、政治和自然科学等问题。
这时富兰克林还不到30岁,通过刻苦自修,他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
通过很多试验,富兰克林发现电可以传导,也就是转移,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连续不绝。他还发现,不同性质的电相接触时,会放射火花。
在富兰克林生活的时代,雨天发生雷电时,人们总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但富兰克林不信,他想用科学的方法揭穿雷电的秘密。
经过反复思考,富兰克林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甚至有人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他认为用尖端金属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他把这个建议寄给了一位法国朋友,那位法国人按照富兰克林的方法,架设了一根40英尺高的铁杆,在雷雨时果真把天空的闪电引到了地下。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至今它依然为全世界所使用。
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富兰克林又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即“怎样直接接触到天空带电的云层呢?”很快,他做了一次令世界为之震惊的试验。
1752年7月,正在费城的富兰克林,带着他的儿子冒雨捕捉雷电。富兰克林设计了一个大风筝,为了不让风筝损坏,他用丝绸做原料。在风筝的顶端,富兰克林特意装上了长长的触须一样的铁丝,风筝用细长的麻绳系牢。
这时雷电交加,富兰克林高兴地说:“机会来了!”于是他把风筝放飞到天空中,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这时大雨倾盆而下,一个闪电过来,一声巨响,击在风筝上。
富兰克林握住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紧接着,挂在风筝线下端的铜铃碰动起来,伴随着阵阵声响冒出点点火花。“成功了!成功了!”富兰克林扔下风筝兴奋地大叫起来。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
科学家为了研究自然奥秘是不惜牺牲的。以上过程虽然简单,但对富兰克林来说,却侥幸之极。这是一项直接危及生命的实验,死伤的危险性比健康安全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他的成功,彻底破除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雷电的迷信,揭开了大自然的雷电之谜,把雷电和上帝分了家,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后来,富兰克林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电是会流动的,它还可以分为正电和负电。富兰克林也成为电学原理的创始人之一。
此外,富兰克林还有许多科学发明,并进行了多种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他发明了能节约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炉——富兰克林炉;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光眼镜,既可看远,也可看近;发明了医学上使用的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发热的灵敏度,测出了液体蒸发时热量散失的情况,研究了北极光的性质和原理等。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用了大量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民的文化素质。
正当他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时候,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毅然放下了实验仪器,积极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从1757年到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
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和《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经70岁高龄的富兰克林又远涉重洋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及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1787年,他积极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工作,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
富兰克林生命的最后一个冬天是在亲人的陪护中度过的。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那时,他的孙子谭波尔和本杰明正陪在他的身边。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为他送葬的人群达2万多人。
法拉第与电磁感应
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机械、能源等工业蓬勃发展之时,电气领域也在悄悄酝酿着一场革命。
先是180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可以产生磁的效应,接着是法国人毕奥和萨伐尔毕发现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然后有了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5年发表的欧姆定律,揭示了导线中电流和电位差的正比关系。一系列重大发现为电磁感应铺平了道路,最终法拉第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伦敦市郊的贫民区。他的父亲有10个孩子,靠做铁匠活养家糊口,所以,小法拉第只学会认字之后便再也没有上学。他一切靠自学奋斗,很小的时候就了大量图书。
1812年4月,英国王室在威斯敏斯特广场为大化学家戴维举行授勋仪式,之后,戴维在皇家研究所举行一系列化学讲座。法拉第偶然得到了一张入场券,在会场,法拉第认真地听讲座,并记下了厚厚一大本笔记。他高兴地发现,这次戴维的演讲,从来没有上过学的法拉第,竟然全部都听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