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世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8
|本章字节:11258字
以色列国危在旦夕,总理梅厄夫人紧急向美国求救,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紧急运送给以色列武器装备,使这次中东战争发生了转变。
以军使用美国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于10月14日击毁埃及坦克200多辆,埃军遭到了重创。次日,埃军更是损失惨重。
苏联一直都是阿拉伯各国家的后盾,但埃以双方交战后,苏联担心战争升级,敦促埃及、叙利亚停火,并连续施加压力。
在美、苏的干涉下,联合国安理会于10月22日通过第338号决议,要求交战双方停火,以色列在接受安理会停火的当天侵占了大片埃、叙领土。25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建立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监督实施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巴解大部分有生力量被消灭,叙军装甲部队和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基本被摧毁,其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黎巴嫩则丢失半壁江山,首都一度被以军占领。这就是第五次中东战争。
频繁的中东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停战与媾和成为共同要求。1978年,埃以双方缔结了和平条约,以方归还整个西奈半岛,两国终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此后,其他阿拉伯国家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分别签订和约,在20世纪末,巴以互相承认,历史的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东欧剧变
1989年12月,波兰修改了宪法,将国名由“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这样,在东欧国家***现了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
波兰是东欧诸国中局势最不稳定的一个国家,中心原因在于经济问题。二战后,波兰的经济大多采用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中央高度集权,限制商品经济,强化指令性计划,片面强调重工业,使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终于,危机出现了。1980年7月,经济困难的波兰政府宣布肉价上涨40%~60%,当于便服有一座小城里的交通设备厂率先罢工。从此,罢工浪潮席卷全国,人们抗议肉价上涨,要求增加工资,成为战后波兰数次风潮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抗议活动。
在罢工中,有一个叫瓦文萨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他原是格但斯克造船厂的电工,由于无法忍受波兰政府的政策,他四处奔走,广泛联络,成立了“团结工会”。瓦文萨本人担任工会主席。团结工会应时而出,发展迅猛,很快在总人口不足3700万的波兰就有950万人成为团结工会的会员,而且,政府部门也有大批官员加入了团结工会。
1981年9月,团结工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纲领决议》,决议明确指出,“不承认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宣布要“改造国家机构”,并公开提出要夺取国家政权。会后,瓦文萨开始准备武装夺权的各项工作,建立了武装工人卫队。
在团结工会的策划下,波兰全国进行了无休止的罢工,全国经济陷入瘫痪状态,使人们本来就困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没多久,人们对团结工会也产生了怀疑。
此时,手段强硬的雅鲁泽尔斯基将军出任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面对暴露无遗的团结工会“完全肢解社会主义波兰团体”的意图,他宣布从12月13日零时起在全国实行军管。团结工会包括瓦文萨在内的领导人几乎被一网打尽。
可惜好景不长,1988年,波兰再次出现了财政危机,物价暴涨,罢工浪潮再度掀起。在这种形势下,美、英等国政府也开始向波兰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波兰政府恢复团结工会的合法地位。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统一工人党于1988年12月举行十届十中全会,决定在波兰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有条件地承认团结工会为合法组织。
东山再起的瓦文萨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表示不再以“推翻当局”而是以“帮助政府摆脱困境”为主要目的。次年2月,波兰政府与团结工会及其他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统一工人党向团结工会做了原则性的让步,同意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进行议会和参议院的大选。
按照圆桌会议达成的协议,1989年6月,波兰举行议会选举。在选举中,统一工人党虽然获得了议会中的299个席位,但在参议院中未获一席,而团结工会则获得了参议院100个席位中的99个。团结工会一跃成为控制两院的第一大党。
在议会投票中,雅鲁泽尔斯基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当选为波兰总统,而新政府则由团结工会的成员为主。出任总理的是团结工会顾问马佐耶茨基,此外,在23名内阁成员中,团结工会占12席,统一工人党仅占4席。
就这样,统一工人党节节败退,不久以后,波兰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删去了统一工人党在国家中起领导作用和波兰是社会主义的条文,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在1990年12月的大选中,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瓦文萨当选为波兰共和国总统。
波兰是东欧国家出现的第一个非共产党领导的政府。紧接着,东欧各国相继发生剧烈的政治变动,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东德、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共产党失去政权,宪法中也都删除了“共产党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
东德西德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削弱德国的力量,在拆散德国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三国操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由美英法控制的德国西部诞生,首都定在波恩,史称“西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的德国东部成立,史称“东德”。
由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德国的是毁灭性的损害,国内工业瘫痪、厂房被炸、机器被拆、交通中断、住房和食物空前匮乏,而占领国还索要高额战争赔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首任西德总理阿登纳在谈判中用他的智慧,使得一批工厂保存了下来。阿登纳又四处游说,使西德跻身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受援国之列,从而获得大量美国资金。
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开始改变对德政策。阿登纳瞅准机会先是与宿敌法国修好,结成欧洲煤钢联营,进而使西德在现代工业国中占有一席之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国向西德购买军火,西德工业由此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又得以重新武装自己,获得独立主权,加入北约组织。
东德在昂纳克的领导下,内外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品供应有所改善、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东德打破了长期被孤立的局面,赢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1973年两德一起加入联合国。
东、西两德的统一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有着密切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发起一场“新思维”运动,对内提倡“公开化”、“民主化”、“多元政治”,对外主张与西方缓和,推进欧洲和解与合作,结束“冷战”。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苏联国内和东欧集团内掀起巨大风浪。在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1990年以747%的选票当选为波兰总统,他表示将在波兰实行全面私有制。在匈牙利,1990年5月新选举的多党制国会举行首次会议,反对党夺得国家的大权,政局动荡不安。
1990年,波兰和匈牙利的巨变波及到了东德。昂纳克虽领导国家取得了进步,但由于许多工作不尽人意,群众不满情绪日长。1989年10月9日,莱比锡7万人上街游行,要求政府仿效苏联,实行“民主化”、“公开化”。昂纳克因病辞职后,克伦茨继任。
11月9日,克伦茨宣布开放隔断东西德联系的柏林墙和两国边界,开放的第一天即有5万人涌入西德,此后进入西德的东德公民无以数计。12月1日,东德修改宪法,将“在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这一内容删除;两天后,将昂纳克开除党籍。
面对东德的局势,西德领导人果断地采取行动,以期结束德国分裂的状态,实现民族统一。1990年2月13日,东西德领导人在波恩举行会晤,商谈统一德国的有关事项。苏美英法四大国以“24”会谈方式介入了二战后欧洲大陆上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同年8月底,两德在东柏林签署了《政治统一条约》,10月3日零时,两德实现正式统一。12月2日,原西德总理科尔当选为统一后的第一任德国总理。从此,德国开始了新的社会发展局面。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西方人沉浸在圣诞节的快乐之中,而对苏联人民来说,这一天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晚上19时,时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发表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将象征总统权力的核按钮交给了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18分钟后,苏联国旗被俄罗斯国旗代替,飘扬在寒风中。所有这一切,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发生,但这标志着一个由列宁亲手缔造的世界上领土最大、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逝于历史之中。国际格局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苏联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亲手缔造的,建国之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干涉,苏联人民给予了坚决反击。二战后,苏联开始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明争暗斗。然而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却陷入严重的内外交困局面。
在国内,经济停滞不前,社会政治气氛死气沉沉;在国际上,亦因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而空前孤立,而且越来越难于承受同美国的激烈军备竞赛和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此时,国内政治格局也出现了危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3位最高领导人在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相继病逝。苏共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中的多数成员抱着要改变苏联面临的严峻局面的殷切期望,把年轻一辈的戈尔巴乔夫推举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联邦南部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一户农民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1950年,戈尔巴乔夫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戈尔巴乔夫从事共青团工作,曾任边疆区团委宣传部副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一路青云直上,直到成为契尔年科时期的第二把手。随着外交活动的增多,西方世界普遍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个平易近人又思辨超群的人。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戈尔巴乔夫召开了苏共中央全会,对党政机构大换班,提拔起一批富有进取精神,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年轻干部,新的上层领导核心基本形成。
其次,在改造社会方面,戈尔巴戈夫第一个开展的便是全国性的严厉的反酗酒斗争。他认为酗酒是苏联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必须要消除掉。但由于方法不当,准备不足,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以失败告终。
再次,在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要求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1987年6月,苏联公布了“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操之过急,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和农业体制又未受到重视,改革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效果令人大失所望。
因此,戈尔巴乔的这些改革并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使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局面越来越糟糕,社会出现了混乱和动荡。无政府状态迅速蔓延,罢工、犯罪事件不断,反对党林立。这些党派大多公开***反社会主义,加之苏共党内思想已达到十分混乱的地步,苏联社会已日益动乱起来。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供应短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滑,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矛盾斗争激化。到1990年,全苏境内蔓延着民族冲突,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1989年8月,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组织的“人民阵线”在波罗的海沿岸举行抗议活动,提出“脱离苏联”。1990年3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被取消,多党制和总统制开始实行,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同月,立陶宛宣布独立,紧接着,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也先后宣布独立。
面对失控的政局,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1月提出了新联盟条约草案,草案规定,除国防、外交和关系全国经济命脉的部门仍由联盟中央掌握外,其余主权均归各共和国所有。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不再强调社会主义。但是,苏联再一次统一的最后希望还是破灭了。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取代戈尔巴乔夫管理国家,呼吁公民支持他们“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已被软禁。尽管戈尔巴乔夫在“八一九”事件中被叶利钦等人解救出来,但他已无法继续留在领导职位上。8月24日,戈氏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于12月25日辞去总统职务,将手中的核按钮交给了叶利钦。
12月1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都宣布独立。21日,除格鲁吉亚外的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订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协定书》。26日,克里姆林宫上空已飘扬着一面红、白、蓝三色相间的俄罗斯国旗。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一项宣言,从法律上宣布,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不复存在。
苏联解体,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许多国家提供了改革的沉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