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世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8
|本章字节:6734字
在手拿先进武器的德军面前,坦噶尼喀的酋长们怯懦了,他们把1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拱手让给了德国。德军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获得了这么大的好处,气焰不由得更加嚣张,他们在一些港口城市升起了“德国东非公司”的旗帜,把桑给巴尔苏丹的旗帜降了下来。看到桑给巴尔苏丹没什么反应,德殖民当局又派一艘军舰闯进坦噶尼喀的一个港口。
满腔怒火的人民终于被激怒了,他们把德国军舰上的专员们包围起来,想以此迫使德军撤退。事情的发展出乎坦噶尼喀人们的意料,他们没指望苏丹能给予他们帮助,但是他们更没有想到苏丹竟会派军队来镇压他们,以解救德国专员。
苏丹出卖国家和民族的行径使坦噶尼喀人们忍无可忍,他们聚集到一起,高呼“把殖民者赶出坦噶尼喀”的口号。
“我们不能再承认出卖国家利益的苏丹的权力了,我们应该推举一位有能力的领导人,带领大家把可恶的德军赶出这块土地。”一位有威望的老者建议道。
“说得对,我们应该选举一位热爱祖国的领导者。”
最后,坦噶尼喀人推选阿布希里为领导者,让他带领大家抗击德国殖民军。坦噶尼喀人使用的大多是原始的梭镖、木棍等,而德军使用的是先进的现代化武器,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坦噶尼喀人不断地战败。1885年的一次战争中,阿布希里被俘后英勇就义。
虽然德国殖民军一度打胜,但他们也不断地意识到,坦噶尼喀人民决不会甘愿受他们统治,要想使统治牢固,只能用武力征服。于是,德殖民当局决定以巴加莫港口为据点,在加强沿海地区统治的同时,逐步地向内地推进。
起先,德国殖民者让一部分人扮成“商人”模样混到坦噶尼喀,用一些在欧洲已经非常过时的小东西来换取坦噶尼喀人的牲畜或是象牙等物。不明就里的坦噶尼喀人最初对这些德国“商人”带来的东西非常感兴趣,当揭穿了德国人的真面目后,坦噶尼喀人再也不做这种交易了。德国殖民者看到坦噶尼喀人不再上当,便开始使用武力进行惊夺。
阿布希里死后,坦噶尼喀人又推选姆克瓦瓦为首领,在姆克瓦瓦的领导下,坦噶尼喀高举独立的旗帜,继续同德国殖民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姆克瓦瓦是赫赫族的酋长,他的王国地处坦噶尼喀腹地,为了与德国殖民军针锋相对,姆克瓦瓦在领地设下重重关卡,这使得德国殖民者的利益大大受损。最后,姆克瓦瓦甚至封锁了商道,使“洋商”们无法通过他的领地。
1891年,驻坦噶尼喀的德国专员向姆克瓦瓦下达了最后通牒:姆克瓦瓦必须只身前往巴加莫港,而且要带上一把泥土。
“德国人就是这样让我屈服吗?就算是砍去我的头颅,我也决不会投降的。”姆克瓦瓦气愤地派人给德国专员送去了一支表示斗争到底的箭。
德国专员看以“和平”的方式不能让姆克瓦瓦屈服,便亲自率领德国远征军向赫赫族的王国进犯。
“德军来势汹汹,如果硬拼肯定是不会取得胜利的,所以只能智取。”打定主意,姆克瓦瓦让士兵们隐蔽到德军必经之路上,当德军进入埋伏圈后,他命令士兵们冲上前去,用长矛和弓箭射杀敌人。片刻工夫,德军便损失了200多人,不得已,德国专员只能率残部退回巴加莫约。
1894年,不甘心失败的德军又调集了大批军队进攻姆克瓦瓦的领地。姆克瓦瓦率领士兵奋起抵抗,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王城卡伦加。姆克瓦瓦率领余部转入丛林作战,开展游击战争,给德军以出其不意地攻击。
1898年,姆克瓦瓦由于操劳过度身患重病,身边只有很少的随从人员。一天,他养病的地方突然被德殖民军包围了,姆克瓦瓦很快意识到是有人出卖了他。在紧急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坦噶尼喀人决不能成为德国人的俘虏。于是,姆克瓦瓦举枪自杀。面对姆克瓦瓦的尸体,残忍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送回柏林去请功——当时德国总督正以5000卢比悬赏姆克瓦瓦的头颅。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决定从坦噶尼喀撤军,作为对战败国提出的条件,坦噶尼喀人民要求德国归还姆克瓦瓦的头颅。就这样,姆克瓦瓦的头颅终于回到了祖国。坦噶尼喀人民把姆克瓦瓦的头颅安放在一座为此修建的纪念馆里,并把这座纪念馆起名为“姆克瓦瓦纪念馆”。
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从19世纪20年代,埃及统治了苏丹。到70年代,英国控制了埃及,苏丹实际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垄断了苏丹的象牙、鸵鸟毛和阿拉伯胶等商品的贸易,并进行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残酷地压榨苏丹人民。苏丹人民因忍受不了当地统治者和外国殖民者的双重剥削,纷纷起来反抗。1881年,规模最大的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在苏丹爆发了。
这个马赫迪的真名叫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4年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随父亲漂泊,青年时入古兰德学校学习。19世纪70年代初,艾哈迈德修完神学课程,因学识广博而被许可担任可接受门徒的教长。因他广泛接触下层群众,所以能够体会到社会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1881年8月马赫迪在阿巴岛上竖起了义旗,并且对下层的贫苦人民说:“我就是众所期待的救世主(马赫迪),我要带领你们进行圣战,解除你们身上的枷锁。受苦受难的苏丹人民,站起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赶走英国强盗!”他还主张要建立一个“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美好社会”,“宁拼千条命,不缴一文税”是他们的战斗口号,这些主张和口号深得苏丹人民的热烈拥护。不少伊斯兰教教徒来到了他的身边,准备跟着他同英国人作斗争。
他的大规模动作让英军有所戒备,英国政府下令将这些信徒全部抓捕。于是,双方在阿巴岛上展开激战,结果,英军100多士兵都死于这些愤怒的伊斯兰教教徒手下。
初战告捷,马赫迪和他的信徒们非常高兴,于是正式宣布起义。马赫迪把他的起义军带进山区,在科尔多凡省境内的卡迪尔山区建立了根据地。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之中,使这支队伍的人数发展到了近5000多人。
同年12月,苏丹总督指使拉希德率1400多名“讨伐军”偷袭马赫迪起义军根据地。先是拉希德在卡迪尔山口不分目标的狂轰滥炸,但却没有伤到一个马赫迪的人。他殊不知,马赫迪的军队正在他行进的路上埋伏着。当拉希德行进到山林深处时,突然看到一面绿色的大旗竖在那里,便自鸣得意的兵分三路地包抄上去,孰不知,他中了马赫迪的空城计。“讨伐军”一入圈套,马赫迪的炮兵就开火,炸得敌人人仰马翻。结果马赫迪大获全胜。
1882年4月,新上任的苏丹总督盖格勒又派遣尤来福·沙拉得率3500人攻击卡迪尔起义军,当这支部队长途跋涉、立足未稳之时,马赫迪率领起义军连夜奇袭,取得成功,全歼了这支敌军。同年9月,马赫迪乘势进军苏丹乌拜伊德,经过数月的激战,到1883年1月,起义军攻下苏丹第二大城市乌拜依德。许多人的投靠使起义队伍已发展到3万余人。
英国侵略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1883年9月派希克斯将军率领万人大军再次征伐起义军,气势汹汹地大举进犯苏丹。和英军的11万人的埃及远征军,14门大炮、6挺机枪、500匹战马和5500头骆驼相比,马赫迪太弱小了,此时仅有3万人马。
但是这些并没有把马赫迪吓倒,他们先是将水井封填,使希克斯在进军乌拜伊德途中无水解渴,士兵们都唇焦口干,疲惫不堪。另外,马赫迪并时刻派人跟踪打听英军布署与动向。在英军要走的希甘森林空地四周埋伏下了层层部队和重武器。然后派遣一支小部队迎击敌人,另派一支5000人的队伍绕到敌后夺取敌人辎重。就这样,马赫迪又一次取得了胜利,而曾经狂言“我要横扫苏丹,活捉马赫迪”的希克斯则葬身于自己的象蹄之下。
乌拜依德战役,是马赫迪起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起义军所向无敌,连战皆胜。到1884年初,马赫迪的部队已攻占苏丹南部大片土地,直接威胁首都喀土穆。
英国政府为了挽回败局,又派了一大刽子手戈登担任苏丹总督。1884年2月,戈登到达苏丹,先是用收买的办法,任命马赫迪为科尔多凡省的省长,但马赫迪却给戈登捎去一件苦修僧长袍,要他弃恶从善,改宗穆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