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世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7
|本章字节:11750字
1830年3月8日,蒂博尼哥罗轻信了荷兰殖民者的谎言,带着次子和官员前往马吉冷进行谈判。实际上蒂博尼哥罗已经步入荷兰殖民者精心布置的陷阱。当他们来到谈判地点时,突然发现上当了,院子周围隐藏着不少荷枪实弹的荷兰士兵,荷兰官员们来谈判时也都佩带着武器,气氛十分紧张。
在这样危险的局面下,蒂博尼哥罗却把生死置之度外,镇定自若地与荷军统帅对话。荷军统帅却脸色一变,凶相毕露,马上下令解散了蒂博尼哥罗的随从人员,并把蒂博尼哥罗囚禁到远离爪哇的苏拉威西岛的望加锡。
1855年,蒂博尼哥罗死于流放地,至此,蒂博尼哥罗领导的印尼人民反荷大起义失败了。
巴布教徒的“正义王国”
19世纪40年代末,帝国列强侵入带来的沉重灾难,伊朗人民的起义不断发生。
伊朗在19世纪中叶处于卡扎尔王朝统治之下,这里封建割据十分严重,各地封建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霸不休,造成国家长时间的贫穷落后。占伊朗人口三分之一的游牧部落贵族又坚决反对中央集权,甚至公开否认王权的存在。这种局面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俄、英、法、美等国又乘虚而入,先后强迫伊朗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瓜分了它的领土并侵占了它的主权。从而,伊朗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条件下,伊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希望推翻外国势力与本国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正义王国”。
1844年,24岁的伊斯兰教徒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在各地传教。他告诉人们,他正在创建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幸福的“正义王国”。“巴布”的意思是门,表示即将降临人世的救世主的意志通过此门传达于人民,所以希望人们能够跟着他,由此“门”进入“正义王国”之中。
巴布的这种宣传,对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伊朗人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们终日缺吃少穿,正想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现在机会来了,人们竞相传说着。不久,就有成千上万的伊朗人相信了巴布的宣传,以至于形成了巴布教。
巴布教徒很快就遍及伊朗各地,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伊朗政府对此非常恐慌,他们害怕巴布教徒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政府则越来越难以收拾局面,所以立即派人将巴布逮捕,并关进了监狱。
“巴布被逮捕了!”巴布教徒们奔走相告,人们义愤填膺,很快,人们把长期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愤怒表现了出来,1848年9月,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升领导700名巴布教徒在伊朗北部的马赞德兰省发动起义。起义军以塞克·塔别尔西陵墓为基地,与政府军展开了斗争。
塔别尔西陵墓是一块禁地,政府军不得任意进入陵区抓人,这对巴布教徒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巴布教徒驻扎在陵区之后,就开始修筑堡垒防御工事。并按照他们的理想建立起了“正义王国”。
他们所修筑的城堡是八角形的,每个角有一个塔楼,城墙周围挖上很深的壕沟,壕沟与城墙之间还布置了许多陷阱。教徒们住在城堡内的木房中,起义者规定:粮食与一切物资归起义者所有,大家平均使用。这个消息一传开,百姓们便扶老携幼,带着吃的用的等物资来到陵墓区加入这个“正义王国”,也有不少人从伊朗其他地方奔来。起义者人数很快增加到2万人。
起义军的发展壮大,让伊朗国王十分害怕,国王下令要消灭起义军。于是,地方政府便派出军队与巴布教徒们作战,但一次又一次,政府军被起义者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地方政府官员们听到“巴布”二字就异常惊恐。
为了彻底消灭起义军,国王又起用了王叔马赫迪·古里,让他率领一支8000人的部队,赶赴陵区,对起义军大加挞伐。
起义军得到王叔亲征的消息后,决定也让王叔尝点他们的厉害。尽管这天晚上天气十分寒冷,伸手不见五指,起义军们仍凭着自己果断、勇敢的精神偷偷来到了政府军周围。
“杀啊!杀啊!”随着这怒吼声,政府军宿营地漫天火光腾地而起。王叔见状,早已魂飞魄散,六神无主,抢先逃命去了。他因躲在森林里,才挽回了一条性命。而两个王子的命运则没有他好,因为惊惶失措,王子被大火活活烧死。其他未被烧死的士兵,则迈开小腿飞也似的溜了。起义军再次取得了胜利,人们更是兴高采烈。
王叔恼羞成怒重新聚集兵力,向起义军反扑。他率领军队把起义军城堡围了个水泄不通。经过认真讨论,起义军决定对敌人突袭。
当晚,400名起义军悄悄地走出了城堡,他们为了不制造任何声响,把马蹄子都给包住了。“敌营到了,点火!”一位将领立即下令。眨眼间,烈火熊熊燃烧起来,政府军哇哇乱叫,一片混乱。起义军乘势在敌营里猛烈杀敌。顿时,敌营中血流成河,死尸遍地。
虽然起义军重创了政府军,但巴尔福鲁升却在突袭中不幸弹身亡,起义军迅速撤出了战斗。
巴尔福鲁升牺牲后,起义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政府军派大部队严密封锁了陵区,几个月以后,城堡中只有250人了。粮弹等资源也消耗殆尽。尽管如此,义军仍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所以1万多名政府军仍不敢轻易进攻。
1849年5月中旬,一位政府军官手捧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向巴布教徒们发誓,如果起义军放下武器,将获得自由,政府不再追究这件事情。这样,一个个起义军在万般无奈之下,慢慢地走了出来。可是,还没等他们弄清怎么回事,政府军就把他们一个个全部杀死了。
政府军用欺骗手段屠杀了起义者。但这并未阻止巴布教徒们继续起义。1850年5月,巴布教徒在赞兼再次发动起义,建筑堡垒和防御工事,灭敌人8000多人。12月,政府军把起义军全部杀死、起义失败。1850年6月,尼里兹也曾爆发巴布教徒起义。为了打击巴布教徒起义,国王下令处死了巴布。巴布教徒也遭到了血腥镇压,他们只好采取隐蔽的恐怖活动。
巴布教徒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给封建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它在客观上也是一次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农民起义。
印度反英大起义
19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印度的社会生活中,英国殖民者同印度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全国到处弥漫着反英抗英的吼声,民族起义在秘密酝酿之中。
原来,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寻求原料产地和市场,到19世纪中期,已经占领了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为了确保在印度的地位,他们还训练了一批印度人做他们的士兵。英国人在印度的骄横跋扈的行径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愤怒。终于,在1857年爆发了反英大起义。
起义的起因是殖民者不顾印度人的宗教信仰,用牛油、猪油涂在子弹上,这使出身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士兵们满腔怒火。殖民者还不断降低士兵待遇,更激起了他们的仇视。5月10日,驻守在米鲁特的士兵杀死英国军官,首先起义。
印度士兵起义后,市民和附近农民纷纷响应。起义者们按预定计划打开监狱、释放政治犯,割断电线,封锁交通要道,烧兵营,杀死英国军政官员,毁教堂,砸烂殖民衙门。起义者们又经过一夜四十英里的急行军,于第二天清晨,赶到德里城下。
英国上校闻讯率军迎战。当两军一对阵,义军看到德里英军士兵都是印度人,立即振臂高呼:“打倒英国统治!”
德里的印度士兵马上响应,他们立刻把枪口转过来,“叭!叭!”两声,英国军官应声倒下。两支起义队伍热烈地欢呼,高唱着歌曲,汇成一股不可抵抗的洪流,向德里城冲去。
5月16日,起义军经过与英国军队的几天交锋之后,占领了德里城,把英国人赶出了德里城。起义军还组织了自己的政府,仍由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充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迅速在印度汇成一股洪流,迅速光复了大片国土。
英国派驻印度的总督肯宁看到印度人民起义如燎原之火,便十分恐慌。他急忙召集驻印高级官员商议对策。
最后,肯宁决定以旁遮普为后方基地,从东北、西北两路向德里进攻。9月3日,几路英军从不同方向进军到德里城下。然后与印度起义军发生战斗。但是连续10余日,未取得任何进展,德里仍牢牢地控制在起义军手中。
14日,英军以50门大炮猛轰德里,“嗵嗵”几声后,城墙“轰隆”一声倒塌了一大截,英军侵入城内。
“给我冲!给我冲!”
英国军官耀武扬威地高举指挥刀,吆喝英军前进。英军以为起义军已毫无抵抗能力,疯狂地冲向城内。只听见“啊!啊!”几声惨叫,几名英军士兵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英军入城之后,大肆杀戮印度平民。一支英军跑到一个清真寺前,一个穆斯林来不及躲避,被他们一枪打死。突然,从清真寺中冲出上千名穆斯林,个个手持钢刀,面对英军。英军连忙举枪射击,立刻有200多名穆斯林被他们打死,但其余的穆斯林勇敢地冲向敌人,与他们展开了肉搏战,结果,有几百名英军士兵被大刀砍死。
德里起义军顽强地战斗了6天,最后由于粮尽弹绝,被迫向勒克瑙转移。英殖民者进驻德里后展开了疯狂报复,屠杀起义军2万余人。
1858年3月,勒克瑙成了起义中心,集结起义军20万人。英军获得消息后,立即调集9万大军和180门大炮,向勒克瑙逼近。面对枪炮装备精良的敌人,以马刀为主的起义军不畏强敌,与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在敌人猛烈炮火下,起义军坚守半月之久,终因伤亡惨重被迫放弃勒克瑙城。3月21日起义军主力开始撤离,随即英军攻陷了勒克瑙城。
3月25日,在休·罗斯爵士的率领下,英军开始了进攻另一个起义中心詹西城。当日,英军对詹西城展开了激烈的炮轰。詹西女王是一位英勇而出色的指挥官,她亲临城头,与起义军并肩作战。在她的影响下,起义军更为顽强勇敢,英军的进攻屡屡受挫。
4月1日,2万起义军在坦提亚·多比的率领下,赶往詹西支援解围,但遭到英军的截击而溃败。4日,詹西城内投降主义者叛变,引英军从南门攻进城池。詹西女王大怒,遂亲身挥动武器,带领士兵一起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顽强的起义军们杀死敌人无数,但终因寡不敌众,大势已去,女王趁夜突出重围。
德里、勒克瑙和詹西三大起义中心相继沦陷,各地起义军先后转入游击战。他们充分利用地形,机动灵活地与英军周旋,寻找时机打击敌人。但最后游击战也告失败,詹西女王、坦提亚·多比先后遇难,起义失败。
轰轰烈烈的印度人民大起义虽然被英军所镇压,但他使处于被英军占领的各国起义军受到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反抗斗争,印度人民自己也会接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祖鲁战争
南非居住着许多民族,其中包括桑人、科伊·科伊人。班图部落中还有祖鲁人、科萨人、赫雷罗人、贝专纳人、巴苏陀人、马达尔列人和马绍纳人。西方殖民者称这些人为“卡弗尔人”,意思是“异教徒”或“不信教者”。他们对待黑人极其暴虐。因此激起了南非各族黑人的坚决反抗。
18世纪末,南非原始社会渐渐瓦解,部落联盟兴起。祖鲁人作为南非土著居民的一支,在恰卡和丁干的率领下,把3000多个分散部落统一起来,建立了祖鲁王国。祖鲁王国曾拥有一支10万余人的部队。军队训练有素,组织严密,有很强的战斗力。
恰卡出生于南非纳塔尔地区姆利彻河畔的一个小村寨,他的部落本是一个小部落。父亲康纳是个有两千人的氏族小酋长。童年时期的恰卡寄居在母亲的氏族,牧童的生活和坎坷的境遇使他练就了坚强勇猛的性格。1803年,他离开本部落,投奔一个由丁吉斯瓦纳领导的部落,丁吉斯瓦纳是纳塔尔地区最杰出的酋长,他联合了附近各部落,组成一个部落联盟。
1809年,恰卡应召入伍,他勇敢善战,不久便担任了指挥官。1816年,恰卡的父亲死亡,他率领一支部队杀回本部落,夺回了祖鲁氏族酋长的宝座,然后以本氏族青年为主,建立一支很有威慑力的部队。丁吉斯瓦纳在一次征战时被俘处死。恰卡重建了姆塞思瓦联盟集团,自己充当联盟首领,成为附近地区最大的盟主。
他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发展本部落的经济,并促进各部落之间贸易往来,稳定了各部落的联系,为南非祖鲁人民反抗殖民侵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38年11月20日,荷兰后裔布尔人组织一支500人、57辆牛车和2门火炮组成的军队,在比勒陀利乌斯的带领下对祖鲁人宣战。布尔殖民者用猛烈的炮火击败了祖鲁人的英勇抵抗,屠杀了大量祖鲁人。祖鲁人经过这次打击,以及内部混乱,力量日益削弱,不得不退守纳塔尔最北部地区。
1870年,祖鲁人在开支瓦约的带领下,再次进行武装起义,重建一4万人的精锐军队,并且加强了武器装备。英国殖民者要求祖鲁人解散军队接受英国总督的管理,但祖鲁各部的酋长坚决反对,主张积极抵抗英军的入侵。
1879年1月22日,开支瓦约率领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包围了驻守在伊桑德尔瓦纳山的殖民军。祖鲁人冲进敌营,展开肉搏战。英军因准备不足,人数处于劣势而溃败,祖鲁人趁势收复大片土地。
失利的英军调集2万人和大量枪炮支援,7月4日在乌隆迪附近与祖鲁人展开决战。这是一片开阔而平坦的战场,殖民军猛烈的炮火和弹雨使祖鲁人无法形成冲锋,一批批的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倒在血泊里,阵形被炮火轰得七零八落。英军骑兵发动猛攻,祖鲁人招架不住,惨败而退,不久后,祖鲁王国被英军攻占。
祖鲁王国被攻占后,英军在祖鲁部落地区进行更加残酷的统治,各部落酋长被剥夺了权利。因此,各部落准备联合起来,最后发动起义,企图消灭英军,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1906年3月起,他们在格雷敦、英姆峡谷等地同英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几千名祖鲁士兵死于英军的屠刀下。从此,而祖鲁部落一蹶不振,南非黑人部落起义也暂告结束。
姆克瓦瓦的头颅
非洲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坦桑尼亚,它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部分组成。19世纪下半叶,欧洲各殖民国家加紧了对非洲的占领,坦噶尼喀竟成为了德国觊觎的对象。
1884年底,一支德国远征军侵入坦噶尼喀。这些德军在坦噶尼喀大肆烧杀抢掠,有时连手无寸铁的儿童和妇女都不放过,坦噶尼喀人对这支德国远征军恨之入骨,称他们为“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可德军根本不管这些弱势的非洲人,继续在坦噶尼喀实施他们的罪恶行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