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杨婶(一)

作者:魏微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7

|

本章字节:4476字

那时候,我们傍河而居,我们的水利大院庞大而繁杂,那里头有医院,职工食堂;有农场,灯塔,还有灯塔的看守人。总之,那里头的世界是完整的,人民安居乐业,闲适而满足,极好地象征了那个时代。


在我们的院门口,还有一个车站,两间尖屋顶的红房子,静静地立在路边。每天,从这小站经过的车辆不计其数,有的飞驰而过,有的也会停下来,从车上走下来一些风尘仆仆的乘客,他们来看看微湖闸,或有在这里吃上一顿饭,在供销社买一些物品,又继续前行了。还有的人呢,将在这里转换班车赶往赵集。


微湖闸的人前往清江市和南京市的,也将在这里搭车。


杨站长家就住在车站的后头,是一个精致幽静的院子。院子的后门连着水利大院的侧门,进出很是方便。


杨站长四十多岁,戴着金丝边框眼镜,是个高挑、秀儒的中年男人。他的妻子,我们都叫她杨婶,那一年也有四十了吧?她小巧,白皙,丰腴,年轻的时候大约也是个美人。如今,毕竟是上了年纪了,眼角有细细的皱纹。可是当她穿上家常的干净衣衫,比如那件青灰色的苎布衬衫,极普通的对襟式样,精致的盘扣,也不太有腰身。──当她穿上这样的衣衫走在微湖闸的林荫道上,她远远地走过来了,她的一双眼睛在太阳底下细细地眯缝着,她笑了。──看见熟人,她大抵有这样的笑容。她亲热地和人打着招呼,拉着人家的手,摸摸孩子的头,谁又能说她不是一个有韵味的妇人呢?


她天生是这样的女人,她融入到日常生活里去了,可是她又能从日常里站出来,渐渐地凸现……很多年后,我仍能记得她的面容,那样的鲜活。就是现在,她还站在时间之巅,她的身后是二十多年前的街道和人流,某天下午的风尘,一些痛苦……这些曾和她处于同一时空之下的物件和情感,在很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沉了下去,只有她,依旧还在那儿,并且越来越清晰。


总之,她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她的存在是那样的结实和地道,没有任何不同之处。我猜想,在每个时代,在千万年以前,或者千万年以后,这样的女人都大量地存在着。她们是那样的普通,溶入人群里,很快就会被淹没了。然而,也许正是这样的女人,在时间的深处,有一天,她们会冷不防地站起来……谁知道呢?也许正是因为她们,时间在那一刻凝固了,那些曾经流逝掉的日常生活,也因为她们而存活了下来。


──这个中年女人,时间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那样的适时,既不比别人来得更早,也不更晚。看得出来,对于时间,她已经很服从了,她很安心自己的年龄和身份。这只要从她的衣着和神态上就看出来了。在衣着上,她已经很保守了,大一统的样式,长大的,宽怀的,年轻时对于色彩的追求大约已经过去了。现在,对于服装,也许她更喜欢暗淡一些的,深灰的,老蓝的,做工精致一点的。她对于一些极细微的地方,比如领口和袖子,是极讲究的。只会在这些地方,偶尔她会露出一点不老实。


在做人的姿态上,她也是笃定的,安闲的。她是有角色感的女人了,为人妻,为人母,她在她的角色里沉醉了下去,最后只剩下角色本身。


总之,我们可以想像得出,杨婶这样的女人。她是那样的质朴,通情达理,会持家。她是站长的夫人,一个体面的主妇,四个孩子的母亲。各种美好的品质,善良,能干,宽容,亲和力,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安定和幸福怎样有力地影响着一个女人。这个养尊处优的女人,她自信,乐于助人,她所到之处,便会把愉悦的、安闲的气氛带给大家。她沉沉地坐在那儿,也许只是拉扯些家常,或者织件毛衣,一切便会显得和平而悠长,像我们一生中的无数个下午,一点一滴的,很漫长。


她也喜欢串门,常常是在午睡以后,她穿过长长的林荫道,向院子的深处走来了。也许她只是路过,外出买点东西,经过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门框里坐着一个老太太,戴着老花眼镜,正静静地做着针钱活。她的脚底下放着针钱匾子。下午两三点钟的阳光跳到她的针钱匾子里去了。


这时候,杨婶就会走上前来,在老太太的身旁蹲了下来。下午的阳光是这样的悠长,缓慢,悠长,像长长的一生。两个人就这样坐着,闲闲地说着话。老太太放下手中的针钱活,摘下老花眼镜,说起自己的老腰病又犯了;杨婶呢,把针钱匾子搁在自己的膝盖上,身体整个伏在针钱匾子上了。在她们的周围,还有一些梧桐的影子,一片一片的,静静地落在她们的衣衫上,脚边,手背上,眼睛上。


阳光是一寸寸地弱下去了,某个静静的瞬间里,风从门框前吹过了,非常轻微的风,并没有吹起落叶,倒像是阳光微微地跳了一下。


老太太把手够到身后,轻轻地捶着;杨婶便说起赵集有个名医,得了治腰病的一个偏方,据说很灵。老太太攒眉笑道:“看了多少个中医了,吃了一辈子的药,就是不见好。我就说,这病怕就要带到棺材里去了。”


老太太新做了一件白府绸衬衫,短袖,对襟,杨婶探过身去在前襟上只捏了一下,说道:“就是比‘的确凉’好。软,凉快,不沾皮子。”


老太太说:“箱子里还有一块料子,是去年秀英在南京剪的,藏青色的,我穿也不大合适,放着也是放着,不如你拿过去做件衣裳吧。”


杨婶客气地推辞了。


老太太笑道:“这有什么呢?将来你有好衣料,再还一份给我好了。我要是看见合适的,说不定也张口向你要呢!我做得出来的。”


杨婶只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