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延寿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19
|本章字节:60228字
辛雄族祖琛琛子术术族子德源杨机高道穆兄谦之綦俊山伟宇文忠之费穆孟威
辛雄,字世宾,陇西狄道人也。父暢,汝南、乡郡二郡太守。雄有孝性,居父忧,殆不可识。清河王怿为司空,辟为左曹。怿迁司徒,仍授左曹。雄用心平直,加以闲明政事,经其断割,莫不悦服。怿每谓人曰:“必也无讼,辛雄有焉。”历尚书驾部、三公郎。会沙汰郎官,唯雄与羊深等八人见留,余悉罢遣。
先是,御史中丞、东平王匡复欲舆棺谏诤,尚书令、任城王澄劾匡大不敬,诏恕死。雄奏理匡曰:“窃惟白衣元匡,历奉三朝,每蒙宠遇,谔谔之性,简自帝心。故高祖锡之以匡名,陛下任之以弹纠。当高肇之时,匡造棺致谏,主圣臣直,卒以无咎。假欲重造,先帝已容之于前,陛下亦宜宽之于后。”未几,匡除平州刺史。右仆射元钦称雄之美,左仆射萧宝夤曰:“吾闻游仆射云:‘得如雄者四五人共省事,足矣’今日之赏,何其晚哉!”
初,廷尉少卿袁翻以犯罪之人,经恩竞诉,枉直难明。遂奏曾染风闻者,不问曲直,推为狱成,悉不断理。诏门下、尚书、廷尉议之。雄议曰:“《春秋》之义,不幸而失,宁僭不滥。僭则失罪人,滥乃害善人。今议者不忍罪奸吏,使出入纵情,令君子小人,薰莸不别,岂所谓赏善罚恶,殷勤隐恤者也?古人唯患察狱之不精,未闻知冤而不理。”诏从雄议。自后每有疑议,雄与公卿驳难,事多见从。于是公能之名甚盛。又为《禄养论》,称仲尼陈五孝,自天子至于庶人,无致仕之文。《礼记》:八十,一子不从政;九十,家不从政。郑玄注云:“复除之。”然则止复庶人,非公卿士大夫之谓。以为宜听禄养,不约其年。书奏,孝明纳之。后除司空长史。时诸公皆慕其名,欲屈为佐,莫能得也。
时诸方贼盛,而南寇侵境,山蛮作逆,孝明欲亲讨,以荆州为先。诏雄为行台左丞,与临淮王彧东趣叶城;别将裴衍,西通鸦路。衍稽留未进,议师已次汝滨。逢北沟求救,议以处分道别,不欲应之。雄曰:“王执麾阃外,唯利是从,见可而进,何必守道?”彧恐后有得失之责,要雄符下。雄以车驾将亲伐,蛮夷必怀震动,乘彼离心,无往不破,遂符彧军,令速赴击。贼闻,果自走散。在军上疏曰:“凡人所以临坚陈而忘身,触白刃而不惮者,一则求荣名,二则贪重赏,三则畏刑罚,四则避祸难。非此数事,虽圣王不能劝其臣,慈父不能厉其子。明主深知其情,故赏必行,罚必信,使亲疏贵贱,勇怯贤愚,闻钟鼓之声,见旍旗之列,莫不奋激,竞赴敌场。岂厌久生而乐早死也?利害县于前,欲罢不能耳。自秦、陇逆节,将历数年,蛮左乱常,稍已多载。凡在戎役,数十万人,三方之师,败多胜少,迹其所由,不明赏罚故也。陛下欲天下之早平,愍征夫之勤悴,乃降明诏,赏不移时。然兵将之勋,历稔不决,亡军之卒,晏然在家,致令节士无所劝慕,庸人无所畏慑。进而击贼,死交而赏赊;退而逃散,身全而无罪,此其所以望敌奔沮,不肯进力者矣。为重发明诏,更量赏罚,则军威必张,贼难可弭。臣闻必不得已,去食就信,以此推之,信不可斯须废也。赏罚,陛下之所易,尚不能全而行之;攻敌,士之所难,欲其必死,宁可得也?”后为吏部郎中。
及尔硃荣入洛,河阴之难,人情未安,雄潜窜不出。孝庄欲以雄为尚书,门下奏曰:“辛雄不出,存亡未知。”孝庄曰:“宁失亡而用之,可失存而不用也?”遂除度支尚书。后以本官兼侍中、关西尉劳大使。将发,请事五条: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征;二言简罢非时徭役,以纾人命;三言课调之际,使丰俭有殊,令州郡量检,不得均一;四言兵起历年,死亡者众,或父或子,辛酸未歇,见存耆老,请假板职,悦生者之意,慰死者之魂;五言丧乱既久,礼仪罕习,如有闺门和穆,孝悌卓然者,宜旌其门闾。庄帝从之,因诏:人年七十者授县,八十授郡,九十加四品将军,百岁从三品将军。
永熙三年,兼吏部尚书。时近习专恣,雄惧其谗匿,不能守正,论者颇讥之。孝武南狩,雄兼左仆射,留守京师。永熙末,兼侍中。帝入关右,齐神武至洛,于永宁寺大集朝士,责雄及尚书崔孝芬、刘廞、杨机等曰:“为臣奉主,匡危救乱。若处不谏诤,出不陪随,缓则耽宠,急便窜避,臣节安在?”乃诛之。
二子,士璨、士贞,逃入关中。
雄从父兄纂,字伯将,学涉文史,温良雅正。初为衮州安东府主簿,与秘书丞同郡李伯尚有旧。伯尚与咸阳王禧同逆,逃窜投纂,事觉,坐免官。后为太尉骑兵参军,每为府主清河王怿所赏。至定考,怿曰:“辛骑兵有学有才,宜为上第。”及梁将曹义宗攻新野,诏纂为荆州军司。纂善抚将士,人多用命,贼甚惮之。会孝明崩讳至,咸以对敌,欲秘凶问。纂曰:“安危在人,岂关是也?”遂发丧号哭,三军缟素,还入州城,申以盟约。寻为义宗所围,相率固守。孝庄即位,除兼尚书,仍行台。后大都督费穆击义宗禽之,入城,因举酒属纂曰:“微辛行台之在斯,吾亦无由建此功也。”
永安二年,元颢乘胜至城下,为颢禽之。及孝庄还宫,纂谢不守之罪。帝曰:“于时朕亦北巡,东军不守,岂卿之过。”转荥阳太守。百姓姜洛生、康乞得者,旧是前太守郑仲明左右,豪猾偷窃,境内患之。纂伺捕禽获,枭于郡市,百姓欣然。纂侨属洛阳,太昌中,乃为河南邑中正。
永熙三年,除河内太守。齐神武赴洛,兵集城下,纂出城谒,神武慰勉之。因命前侍中司马子如曰:“吾行途疲弊,宜代吾执河内手也。”寻为兼尚书、南道行台、西荆州刺史。时蛮酋樊大能应西魏,纂攻之,不克而败,为西魏将独孤信所害。赠司徒公。
雄族祖琛。琛字僧贵。祖敬宗,父树宝,并代郡太守。琛少孤,曾过友人,见其父母无恙,垂涕久之。释褐奉朝请、荥阳郡丞。太守元丽性颇使酒,琛每谏之。丽后醉,辄令闭阁,曰:“勿使丞入也。”孝文南征,丽从舆驾,诏琛曰:“委卿郡事,如太守也。”景明中,为扬州征南府长史。刺史李崇,多事产业,琛每谏折,崇不从,遂相纠举,诏并不问。后加龙骧将军、南梁太守。崇因置酒谓琛曰:“长史后必为刺史,但不知得上佐何如人耳。”琛对曰:“若万一叨忝,得一方正长史,朝夕闻过,是所愿也。”崇有惭色。卒于官。
琛宽雅有度量,涉猎经史,喜愠不形于色。当官奉法,所在有称。
长子悠,字元寿,早有器业,为侍御史,监扬州军。贼平,录勋书,时李崇犹为刺史,欲寄人名,悠不许。崇曰:“我昔逢其父,今复逢其子。”早卒。
悠弟俊,字叔义,有文才。魏子建为山南行台,以为郎中。有军国机断。还京,于荥阳为人所劫害。赠东秦州刺史。俊弟术。
术字怀哲,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胄曹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鄴都宫室。术有思理,百工克济。再迁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政有能名。追授并州长史,遭父忧去职。清河父老数百人,诣阙上书,请立碑颂德。齐文襄嗣事,与尚书左丞宋游道、中书侍郎李绘等并追诣晋阳,俱为上客。累迁散骑常侍。武定六年,侯景叛,除东南道行台尚书,封江夏县男。与高岳等破侯景,禽萧明。迁东徐州刺史,为淮南经略使。齐天保元年,侯景徵江西租税,术率诸军度淮断之,烧其稻数百万石。还镇下邳,人随术北度淮者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也。安州刺史、临清太守、盱眙蕲城二镇将犯法,术皆案奏杀之。睢州刺史及所部郡守,俱犯大辟,朝廷以其奴婢百口及赀财尽赐术。三辞不见许,术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邢邵闻之,遗术书曰:“昔钟离意云:孔子忍渴于盗泉,便以珠玑委地。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及王僧辨破侯景,术招携安抚,城镇相继款附,前后二十余州。于是移镇广陵,获传国玺送鄴,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二汉相传,又历魏、晋;晋怀帝败,没于刘聪;聪败,没于石氏;石氏败,晋穆帝永和中,濮阳太守戴僧施得之,遣督护何融送于建业;历宋、齐、梁;梁败,侯景得之;景败,侍中赵思贤以玺投景南衮州刺史郭元建,送于术,故术以进焉。寻徵为殿中尚书,领太常卿。仍与朝贤,议定律令。迁吏部尚书,食南衮州梁郡干。迁鄴以后,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文襄少年高朗,所弊也疏;袁叔德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愔风流辨给,取士失于浮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以器,循名责实,新旧参举,管库必擢,门阀不遗。考之前后铨衡,在术最为折衷,甚为当时所称举。天保末,文宣尝令术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术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
术清俭寡嗜欲,勤于所职,未尝暂懈,临军以威严,牧人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勤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赀物,一毫无犯。唯大收典籍,多是宋、齐、梁时佳本,鸠集万余卷,并顾、陆之徒名画,二王已下法书,数亦不少。俱不上王府,唯入私门。及还朝,颇以饟遗贵要,物议以此少之。十年卒,年六十。皇建二年,赠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青州刺史。
子阁卿,尚书郎。阁卿弟衡卿,有识学,开府参军事。隋大业初,卒于太常丞。术族子德源。德源字孝基,祖穆,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书左丞。
德源沈静好学,十四解属文,及长,博览书记。美仪容,中书侍郎裴让之特相爱好,兼有龙阳之重。齐尚书仆射杨遵彦、殿中尚书辛术皆一时名士,并虚襟礼敬,同举荐之。后为兼员外散骑侍郎,聘梁使副。德源本贫素,因使,薄有资装,遂饷执事,为父求赠,时论鄙之。中书侍郎刘逖上表荐德源:弱龄好古,晚节逾厉,枕藉《六经》,渔猎百氏;文章绮艳,体调清华。恭慎表于闺门,谦捴著于朋执;实后进之辞人,当今之雅器。由是除员外散骑侍郎。后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陈。及还,待诏文林馆,位中书舍人。
齐灭,仕周为宣纳上士。因取急诣相州,会尉迟迥起逆,以为中郎,德源辞不获免,遂亡去。隋受禅,不得调者久之。隐林虑山,郁郁不得志,著《幽居赋》以自寄。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魏州刺史崔彦武奏德源潜为交结,恐有奸计,由是谪令从军讨南宁。及还,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才学显著,奏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德源每于务隙撰集,注《春秋三传》三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秀奏以为掾,转谘议参军,卒官。有集二十卷,又撰《政训》、《内训》各二十卷。有子素臣。
德源从祖兄元植,齐天保中,司空司马。学涉,有名闻于世。
德源族叔珍之,少有气侠,历位北海太守,后行平州事,卒于州。赠骠骑大将军、洛州刺史,谥曰恭。
子悫,武定末,开府铠曹参军。
杨机,字显略,天水冀人也。祖伏恩,徙居洛阳,因家焉。机少有志节,为士流所称。河南尹李平、元晖,并召署功曹。晖尤委以郡事。或谓晖曰:“弗躬弗亲,庶人弗信,何得委事于机,高卧而已。”晖曰:“吾闻君子劳于求士,逸于任贤,吾既委得其才,何为不可?”由是声名更著。时皇子国官多非其人,诏选清直之士,机见举为京兆王愉国中尉,愉甚敬惮之。后为洛阳令,京辇伏其威风。诉讼者一经其前,后皆识其名姓,并记其事理。历司州别驾、清河内史、河北太守,并有能名。永熙中,除度支尚书。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家贫无马,多乘小犊车,时论许其清白。与辛雄等并为齐神武所诛。
高恭之,字道穆,自云辽东人也。祖潜,献文初,赐爵阳关男。诏以沮渠牧犍女赐潜为妻,封武威公主,拜驸马都尉。父崇,字积善,少聪敏,以端谨称。家资富厚,而崇志尚俭素。初,崇舅氏坐事诛,公主痛本生绝胤,遂以崇继牧犍后,改姓沮渠。景明中,启复本姓,袭爵,除洛阳令。为政清断,吏人畏其威风,发扌适不避强御,县内肃然。卒,赠沧州刺史,谥曰成。
道穆以字行于世,学涉经史,所交皆名流俊士。幼孤,事兄如父。每谓人曰:“人生厉心立行,贵于见知,当使夕脱羊裘,朝佩珠玉。若时不我知,便须退迹江海,自求其志。”御史中尉元匡高选御史,道穆奏记求用于匡,匡遂引为御史。其所纠扌适,不避权豪。正光中,出使相州。前刺史李世哲,即尚书令崇之子,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又于马埒堠上为木人执节。道穆绳纠,悉毁去之,并表发其赃货。尔硃荣讨蠕蠕,道穆监其军事,荣甚惮之。萧宝夤西征,以为行台郎中,委以军机之事。后属兄谦之被害,情不自安,遂托身于孝庄。孝庄时为侍中,深相保护。及即位,赐爵龙城侯,除太尉长史,领中书舍人。及元颢逼武牢,或劝帝赴关西者,帝以问道穆,道穆言关中残荒,请车驾北度,循河东下。帝然之。其夜到河内郡北,帝命道穆烛下作诏书,布告远近,于是四方知乘舆所在。寻除给事黄门侍郎、安喜县公。于时尔硃荣欲回师待秋,道穆谓曰:“大王拥百万之众,辅天子而令诸侯,此桓、文之举也。今若还师,令颢重完守具,可谓养虺成蛇,悔无及矣。”荣深然之。及孝庄反政,因宴次谓尔硃荣曰:“前若不用高黄门计,社稷不安,可为朕劝其酒,令醉。”荣因陈其作监军时,临事能决,实可任用。寻除御史中尉,仍兼黄门。
道穆外执直绳,内参机密,凡是益国利人之事,必以奏闻,谏争尽言,无所顾惮。选用御史,皆当世名辈,李希宗、李绘、阳休之、阳斐、封君义、邢子明、苏淑、宋世良等三十人。于时用钱稍薄,道穆表曰:“百姓之业,钱货为本,救弊改铸,王政所先。自顷以来,私铸薄滥,官司纠绳,挂网非一。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铸薄钱,斤余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随之以重刑,得罪者虽多,奸铸者弥众。今钱徒有五铢之文,而无二铢之实,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沈。因循有渐,科防不切,朝廷失之,彼复何罪。昔汉文帝以五分钱小,改铸四铢。至武帝复改三铢为半两。此皆以大易小,以重代轻也。论今据古,宜改铸大钱,文载年号,以记其始。则一斤所成,止七十六文。铜价至贱,五十有余,其中人功,食料、锡炭、铅钞,纵复私营,不能自润。直置无利,自应息心,况复严刑广设也。以臣测之,必当钱货永通,公私获允。”后遂用杨侃计,铸永安五铢钱。
仆射尔硃世隆当朝权盛,因内见,衣冠失仪,道穆便即弹纠。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执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车。公主深恨,泣以诉帝。帝曰:“高中尉清直人,彼所行者公事,岂可私恨责之也?”道穆后见帝,帝曰:“一日家姊行路相犯,深以为愧。”道穆免冠谢,帝曰:“朕以愧卿,卿反谢朕!”寻敕监仪注。又诏:“秘书图籍及典书缃素,多致零落,可令道穆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
道穆又上疏曰:“高祖太和之初,置廷尉司直,论刑辟是非,虽事非古始,交济时要。窃见御史出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何者?得尧之罚,不能不怨。守令为政,容有爱憎,奸猾之徒,恆思报恶,多有妄造无名,共相诬谤。御史一经检究,耻于不成,杖木之下,以虚为实。无罪不能自雪者,岂可胜道哉!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若仍更踵前失,或伤善人,则尸禄之责,无所逃罪。如臣鄙见,请依太和故事,还置司直十人,名隶廷尉,秩以五品,选历官有称,心平性正者为之。御史若出纠劾,即移廷尉,令知人数。廷尉遣司直与御史俱发。所到州郡,分居别馆。御史检了,移付司直。司直覆问事讫,与御史俱还。中尉弹闻,廷尉科案,一如旧式。庶使狱成罪定,无复稽宽,为恶取败,不得称枉。若御史、司直纠劾失实,悉依所断狱罪之。听以所检,迭相纠发。如二使阿曲,有不尽理,听罪家诣门下通诉,别加案检。如此,则肺石之傍,怨从可息;聚棘之下,受罪吞声者矣。”诏从之,复置司直。
及尔硃荣死,帝召道穆,付赦书,令宣于外,谓曰:“今当得精选御史矣。”先是,荣等常欲以其亲党为御史,故有此诏。及尔硃世隆等战于大夏门北,道穆受诏督战。又赞成太府卿李苗断桥之计,世隆等于是北遁。加卫将军、大都督,兼尚书右仆射、南道大行台。时虽外托征蛮,而帝恐北军不利,欲为南巡之计。未发,会尔硃兆入洛,道穆虑祸,托病去官。世隆以其忠于前朝,遂害之。太昌中,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子士镜袭爵,为北豫州刺史。道穆兄谦之。
谦之字道让,少事后母以孝闻。专意经史,天文、算历、图纬之书,多所该涉。好文章,留心《老》、《易》。袭父爵。孝昌中,行河阴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而逃去。诏令追捕,必得以闻。谦之乃伪枷一囚,立于马市,宣言是前诈市马贼,今欲刑之。密遣腹心,察市中私议者。有二人相见,忻然曰:“无复忧矣!”执送案问,悉获其党。并出前后盗处,失物之家,各得其本物,具以状告。寻正河阴令。在县二年,损益政体,多为故事。时道穆为御史,亦有能名,世美其父子兄弟并著当官之称。
旧制,二县令得面陈得失。时佞幸之辈,恶其有所发闻,遂共奏罢。谦之乃上疏曰:“臣以无庸,谬宰神邑,实思奉法不挠,称是官方。酬朝廷无赀之恩,尽人臣守器之节。但豪家支属,戚里亲媾,缧绁所及,举目多是。皆有盗憎之色,咸起恶上之心。县令轻弱,何能克济?先帝昔发明诏,得使面陈所怀。臣亡父先臣崇之为洛阳令,常得入奏是非,所以朝贵敛手,无敢干政。近年已来,此制遂寝,致使神宰威轻,下情不达。今二圣远遵尧、舜,宪章高祖,愚臣亦望策其驽蹇,少立功名。乞行新典,更明往制,庶奸豪知禁,颇自屏心。”诏付外量闻。
谦之又上疏,以为:“自正光以来,边城屡扰,命将出师,相继于路。但诸将帅,或非其才,多遣亲者,妄称入募,唯遣奴客充数而已。对寇临敌,略不弯弓。则是王爵虚加,征夫多阙,贼虏何可殄除,忠贞何以劝诫也?且近习侍臣,戚属朝士,请托官曹,擅作威福。如有清贞奉法,不为回者,咸共谮毁,横受罪罚。在朝顾望,谁肯申闻?蔽上拥下,亏风损政。使谗谄甘心,忠谠息义。且频年以来,多有征发,人不堪命,动致流离。苟保妻子,竞逃王役,不复顾其桑井,惮此刑书。正由还有必困之理,归无自安之路。若听归其本业,徭役微甄,则还者必众,垦田增辟,数年之后,大获课入。今不务以理还之,但欲严符切勒,恐数年之后,走者更多。故有国有家者,不患人不我归,唯患政之不立;不恃敌不我攻,唯恃吾不可侮。此乃千载共遵,百王一致。伏愿少垂览察。”灵太后得其疏,以责左右近侍,诸宠要者由是疾之。乃启太后,云谦之有学艺,除为国子博士。
谦之与袁翻、常景、郦道元、温子升之徒,或申款旧。好施赡恤,言诺无亏。居家僮隶,对其兒不挞其父母,生三子便免其一世。无愆黥奴婢,常称:“俱禀人体,如何残害?”谦之以父舅氏沮渠蒙逊曾据凉土,国书漏阙,乃修《凉书》十卷,行于世。凉国盛事佛道,为论贬之,称佛是九流之一家。当世名流,竞以佛理来难,谦之还以佛义对之,竟不能屈。以时所行历多未尽善,乃更改元修者撰,为一家之法。虽未行于世,识者叹其多能。时朝议铸钱,以谦之为铸钱都将长者史,乃上表求铸三铢钱,曰:
盖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太公为周置九府圜法。至景王时,更铸大钱。秦兼海内,钱重半两。汉兴,以秦钱重,改铸榆荚钱。至文帝五年,复为四铢。孝武时悉复销坏,更铸三铢。至无狩中,变为五铢。又造赤仄之钱,以一当五。王莽摄政,钱有六等:大钱重十二铢,次九铢,次七铢,次五铢,次三铢,次一铢。魏文帝罢五铢钱,至明帝复立。孙权江左铸大钱,一当五百。权赤乌年,复铸大钱,一当千。轻重大小,莫不随时而变。窃以食货之要,八政为首,聚财之贵,诒训典文。是以昔之帝王,乘天地之饶,御海内之富,莫不腐红粟于太仓,藏朽贯于泉府。储畜既盈,人无困弊,可以宁谧四海,如身使臂者矣。昔汉之孝武,地广财饶,外事四戎,遂虚国用。于是草茅之臣,出财助边;兴利之计,纳税庙堂。市列榷酒之官,邑有告缗之令。盐铁既兴,钱弊屡改,少府遂丰,上林饶积。外辟百蛮,内不增赋者,皆计利之由也。今群妖未息,四郊多垒,徵税既烦,千金日费,仓储渐耗,财用将竭,诚杨氏献税之秋,桑兒言利之日。夫以西京之盛,钱犹屡改,并行大小,子母相权。况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人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何损于政,何妨于人也?且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唯贵公私得所,政化无亏,既行之于古,亦宜效之于今矣。昔禹遭大水,以历山之金铸钱,救人之困;汤遭大旱,以庄山之金铸钱,赎人之卖子者。今百姓穷悴,甚于曩日,钦明之主,岂得垂拱而观之哉?臣今此铸,以济交乏,五铢之钱,任使并用,行之无损,国得其益。
诏将从之。事未就,会卒。
初,谦之弟道穆,正光中为御史,纠相州刺史李世哲事,大相挫辱,其家恆以为憾。至是世哲弟神轨为灵太后深所宠任,会谦之家僮诉良,神轨左右之,入讽尚书,判禁谦之于廷尉。时将赦,神轨乃启灵太后,发诏于狱赐死。朝士莫不哀之。所著文章百余篇,别有集录。永安中,赠营州刺史,谥曰康。又除一子出身,以明冤屈。
谦之弟谨之,字道修。父崇既还本姓,以谨之继沮渠氏。
綦俊,字剽显,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居代。俊孝庄时仕,累迁为沧州刺史,甚为吏人畏悦。寻除太仆卿。及尔硃世隆等诛,齐神武召文武百司,下及士庶,议所立。莫有应者。俊避席曰:“广陵王虽为尔硃扶戴,当今之圣主也。”神武将从之。时黄门崔甗议不同,高乾、魏兰根等固执甗言,遂立孝武帝。及帝入关,神武深思俊言,常以为恨。寻除御史中尉,于路与仆射贾显度相逢,显度恃勋贵,排俊驺列倒,俊忿见于色,自入奏之。寻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俊佞巧,能候当涂,斛斯椿、贺拔胜皆与友善。性多诈,贺拔胜出镇荆州,过俊别,因辞俊母。俊故见败氈弊被,胜更遗之钱物。后兼吏部尚书,复为沧州刺史。徵还,兼中尉,章武县伯。寻除殷州刺史,薨于州。赠司空公,谥曰文贞。
子洪实,字巨正,位尚书左右郎、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无行检,卒。
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居代。祖强,美容貌,身长八尺五寸,工骑射,弯弓五石,为奏事中散。从献文猎方山,有两狐起于御前,诏强射之,百步内,二狐俱获。位内行长。父幼之,位金明太守。伟涉猎文史,孝明初,元匡为御史中尉,以伟兼侍御史。入台五日,便遇正会,伟司神武门。其妻从叔为羽林队主,挝直长于殿门,伟即劾奏。匡善之,俄然奏正,帖国子助教,迁员外郎、廷尉评。
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沾预。及六镇、陇西二方起逆,领军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慰悦之,而牧守子孙投状求者百余人。叉因奏立勋附队,令各依资出身。自是北人,悉被收叙。伟遂奏记,赞叉德美。叉素不识伟,访侍中安丰王延明、黄门郎元顺,顺等因是称荐之。叉令仆射元钦引伟兼尚书二千石郎,后正名士郎,修起居注。仆射元顺领选,表荐为谏议大夫。
尔硃荣之害朝士,伟时守直,故免祸。及孝庄入宫,仍除伟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伟与仪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考、外兵郎李奂、三公郎王延业方驾而行,伟少居后。路逢一尼,望之叹曰:“此辈缘业,同日而死。”谓伟曰:“君方近天子,当作好官。”而升等四人皆于河阴遇害,果如其言。
俄领著作郎,节闵帝立,除秘书监,仍著作。初,尔硃兆入洛,官守奔散,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不遗落。伟自以为功,诉求爵赏。伟挟附世隆,遂封东阿县伯,而法显止获男爵。伟寻进侍中。孝静初,除卫大将军,中书令,监起居。后以本官复领著作,卒官。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谥曰文贞公。
国史自邓彦海、崔深、崔浩、高允、李彪、崔光以还,诸人相继撰录。綦俊及伟等谄悦上党王天穆及尔硃世隆,以为国书正应代人修缉,不宜委之余人,是以綦、伟等更主大籍。守旧而已,初无述著,故自崔鸿死后,迄终伟身,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史之遗阙,伟之由也。外示沈厚,内实矫竞。与綦俊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与宇文忠之之徒代人为党,时贤畏恶之。而爱尚文史,老而弥笃。伟弟少亡,伟抚寡训孤,同居二十余载,恩义甚笃。不营产业,身亡之后,卖宅营葬,妻女不免飘泊,士友叹愍之。长子昂袭爵。
宇文忠之,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世据东部,后居代都。父侃,卒于书侍御史。忠之涉猎文史,颇有笔札,释褐太学博士。天平初,除中书侍郎。裴伯茂与之同省,常侮忽之,以忠之色黑,呼为“黑宇”。后敕修国史。元象初,兼通直散骑常侍,副郑伯猷,使梁。武定初,为尚书右丞,仍修史。未几,以事除名。忠之好荣利。自为中书郎六七年矣,遇尚书省选右丞,预选者皆射策,忠之试焉。既获丞职,大为忻满,志气嚣然,有骄物之色。识者笑之。既失官爵,怏怏发疾,卒于君山。
费穆,字朗兴,代人也。祖于,位商贾二曹令、怀州刺史,赐爵松阳男。父万袭爵,位梁州镇将,赠冀州刺史。穆性刚烈,有壮气,颇涉文史,好尚功名。宣武初,袭爵,稍迁泾州平西府长史。时刺史皇甫集,灵太后之元舅,恃外戚之亲,多为非法。穆正色匡谏,集亦惮之。
后蠕蠕主婆罗门自凉州归降,其部众因饥侵掠边邑。诏穆衔旨宣慰,莫不款附。明年复叛,入寇凉州。除穆兼尚书右丞、西北道行台,仍为别将,往讨之。穆至凉州,蠕蠕遁走。穆谓其所部曰:“夷狄兽心,见敌便走,若不令其破胆,终恐疲于奔命。”乃简练精骑,伏于山谷,使羸劣之众为外营,以诱之。贼骑觇见,俄而竞至,伏兵奔击,大破之。及六镇反叛,穆为别将,隶都督李崇北伐。都督崔暹失利,崇将议班师。以朔州是白道之冲,贼之咽喉,若不全,则并、肆危,选将镇捍,佥议举穆。崇乃请穆为朔州刺史。寻改云州刺史。穆招集离散,颇得人心。北境州镇皆没,唯穆独存。久之,援军不至,穆乃弃城南走,投尔硃荣于秀容。既而诣阙请罪,诏原之。孝昌中,以都督讨平二绛反蜀,拜散骑常侍。后妖贼李洪于阳城起逆,连结蛮左,诏穆兼武卫将军击破之。
及尔硃荣向洛,灵太后徵穆,令屯小平。荣推奉孝庄,穆遂先降。荣素知穆,见之甚悦。穆潜说荣曰:“公士马不出万人,长驱向洛,前无横陈者。政以推奉主上,顺人心故。今以京师之众,百官之盛,一知公之虚实,必有轻侮之心。若不大作讨罚,更树亲党,公还北之日,恐不得度太行而内难行矣。”荣心然之,于是有河阴之事。天下闻之,莫不切齿。荣入洛,穆为吏部尚书、鲁县侯,进封赵平郡公。为侍中、前锋大都督,与大将军元天穆讨平邢杲。
时元颢入京师,穆与天穆既平齐地,将击颢。穆围武牢,将拔,属天穆北度,既无后继,穆遂降颢。颢以河阴酷滥,事起于穆,引入诘让,杀之。孝庄还宫,赠侍中、司徒公,谥曰武宣。
孟威,字能重,河南洛阳人也。颇有气尚,尤知北土风俗。历东宫齐帅、羽林监。后以明解北人语,敕在著作,以备推访。累迁沃野镇将。前后频使远籓。粗能称旨。普泰中,除大鸿胪卿,卒,赠司空公。子恂嗣。
论曰:辛雄吏能历职,琛以公方行己,怀哲体有清监,德源雅业无亏,并素门之所得也。杨机清断在公。道穆兄弟有政事之用。綦俊遭逢受职。山伟位行颇爽。忠之虽文史足用,而雅道蔑闻。费穆出身效力,功名著矣,末路一言,祸延簪带,其死也宜哉!孟威以方言陈力,其勤亦可称矣。
译文:
辛雄,字世宾,是陇西狄道人。他的父亲辛畅,担任汝南、乡郡二郡太守。辛雄性格孝顺,他在为父亲守丧期间,别人几乎认不出他来了。清河王元悍担任司空时,征召他担任左曹。元悍升任司徒后,仍然授任辛雄为左曹。辛雄办事尽量公平正直加上他施政办事娴熟精明,经过他决断的事情,没有人不心悦诚服。元惮经常对人说:“要么是没有诉讼,如果有就会有辛雄。”辛雄历任尚书驾部、三公郎。当时正逢精简郎官,只有辛雄和羊深等八人被留下,其余的人全都被罢官遣送。
早先,御史中丞、东平王元匡再次准备载棺以随冒死直谏,尚书令、任城王元澄弹劾元匡对皇帝大不敬,皇帝诏免元匡死罪。辛雄焉元匡的事上奏说道:“我认为平民出身的元匡,历任三朝,每次蒙受宠信恩遇,他直言进谏的性格,皇帝的心中都是了解的。因此高祖把匡的名字赐给他,陛下任用他也是让他进行弹劾纠察。在高肇的时候,元匡制造棺材准备载棺直谏,因为君主圣明臣子就直率,他最终没有获罪。假如元匡再次准备制备棺材,先帝在以前就已经宽容了他,陛下现在也应该宽容他。”不久,元匡担任平州刺史。右仆射元钦称赞辛雄的美德,左仆射萧宝夤说:“我听游仆射说遇:‘能得到四五个像辛雄这样的人一起共事,就心满意足了。’你今天对他的赞赏,真是太迟了。”
当初,廷尉步卿袁翻作为犯罪之人,得到恩惠多次上诉,但却难以辨明是非。袁翻于是上奏告发那些曾经传播闲言碎语的人,说他们不问是非曲直,就把他陷入罪案,而又完全不审理。皇帝诏令门下、尚书、廷尉商议此事。辛雄议论道:“按《春秋》义理,断案如果失误,宁肯枉法也不希望滥用法。枉法会放过罪人,而滥用法却会伤害好人。现在一些议论的人不忍心得罪奸邪的官吏,使得他们可以为所欲焉,让君子和小人,好事和坏事没有区别,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扬善惩恶,要情意恳切地同情并体恤他人吗?古人惟恐断案不精细,没有听说知道了冤屈却不予以审理。”诏令听从辛雄的建议。从此之后每次有难以决定的议事,辛雄都与公卿大臣进行讨论辩驳,很多事情都听从了辛雄的建议。于是辛雄公正能干的名声盛极一时。辛雄还写了《禄养论》,他称赞孔子陈述了五种孝道,从天子到一般人,没有关于辞官归居的文字。《礼记》说:八十岁,一个儿子不从政;九十岁,一家人不从政。郑玄注释道:“免除徭役。”然而这只是免除一般人的徭役,却不包括公卿士大夫。辛雄认为应该让官员接受俸禄供养父母,不要限制他的年龄。辛雄的奏书呈上之后,孝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辛雄担任司空长史。当时各位王公钦慕辛雄出名气,都希望聘请他担任辅佐,但没有人能够成功。
当时贼人四起,而且南寇侵犯边境,山里的蛮人作乱,孝明帝准备亲自带兵征讨,最先到达剂州。韶令辛雄担任行台左丞,与临淮王元或一起从东面赶赴叶城,派别将裴衍从西面打通到鹅的道路。裴衍拖延没有向前,元或的部队已经停驻在汝水之滨,正逢北沟向他们求救,元或因为已经安排好兵力把守各个道口,不准备帮助北沟。辛雄说:“您亲自在外统领军队,凡是有利的事就可以做,看到适宜的时机就可以前进,何必要把守道口呢?”元或担心将来有失误受到指责,要辛雄发给兵符。辛雄认为皇帝将要亲自征伐,蛮夷之人一定会在心理上受到震动,趁他们离心离德,无往而不胜,于是辛雄给元或的军队发了兵符,命令他们火速出击。贼军听说后,果然自行逃散。辛雄在军营中给皇帝上疏道:“太凡一般的人之所以能临阵忘身,遇到了锋利的刀刃也不害怕的原因,一是要求取荣誉和名声,二是贪图重赏,三是畏惧刑罚,四是躲避灾难。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即使是圣明的君王也不能劝说他的臣子,慈祥的父亲也不能激励他的儿子冲锋陷阵。明智的君主深知这种情况,因此重赏一定要执行,惩罚一定要讲信用,使亲密的、疏远的、高贵的、低贱的人,勇敢的、怯弱的、有贤德的、愚蠢的人,只要一听见钟鼓的声音,看见排列的旌旗,就人人奋发激昂,争相奔赴战场。难道他们是厌倦活得太久而乐于早死吗?只是由于利害关系明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即使想停下来也做不到罢了。自从秦、陇两地叛变,已经历几年时间,西部的蛮人作乱,逐渐地也有了多年。大凡在战争中,几十万人,几路部队,失败多胜利少,推究其中的原因,赏罚不明是失败的根源。陛下想要天下早日平安,同情征战士兵的劳苦,就发布英明的诏令,有战功就行赏绝不推延。然而士兵和将领的功勋,却多年没有决定,败亡的士兵,安然在家,致使节义之士没有受到勉励和钦慕,让平庸之人不能感到畏惧。再说进攻贼寇一事,拼死作战的人迟迟得不到赏赐,撤退并逃亡离散的人,生命被保全却没有罪过,这大概就是那些人之所以见到敌人就逃奔溃敖,不肯卖力奋进的原因。假如重新发布英明的诏令,变更赏罚的标准,就一定会使军威扩大,消除贼军造成的灾难。我听说在不得已时,应该抛弃食物追求信用,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信用是不能须臾废弃的。赏罚这件事,本来是陛下容易办到的事,尚且不能完全施行;进攻敌人,是士兵鸡以办到的事,想要他们一定去拼死,怎么可能办到呢?”辛雄后来担任吏部郎中。
当余朱荣进入洛阳,制造了河阴之难时,人心不稳定,辛雄隐藏逃跑不出来。孝庄帝准备让辛雄担任尚书,门下上奏说:“辛雄没有出来,是死是活还不清楚。”孝庄帝说:“难道在失去了他之后才任用他,而在他活着时却不任用他吗?”于是授任辛雄为度支尚书。后来辛雄以原职兼任侍中、关西慰劳大使。辛雄将要出发时,请求皇帝办理五件事情,第一是拖欠的租税,最好全部不予征收;第二是简化或停止不按时的徭役,以此延缓老百姓的性命;三是说在征收租税时,应该让丰年和灾年有所区别,让各个州郡衡量检查,不能平均统一;四是说战争进行多年,死亡的人数众多,有的是父亲有的是儿子,人民的痛苦一直没有停止,存活下来的老人,请求给予一定职务,让活着的人心里高兴,让死去的人灵魂得到安慰;五是说动乱的时间已经很长,对许多礼仪也不熟悉了,如果是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非常突出的人家,应该表彰他的门第。孝庄帝听从了辛雄的建议,于是诏令给予七十岁的人县级的职务,给予八十岁的人郡级的职务,给九十岁的人升任为四品将军,一百岁的人为从三品将军。
永熙三年,辛雄兼任吏部尚书。当时皇帝所亲近的人专权放肆,辛雄害怕他们的谗言和陷害,不能坚守正道,议论的人为此而讥讽他。孝武帝南征,辛雄兼任左仆射,留守京城。永熙末年,辛雄兼任侍中。皇帝进入关西,北齐神武帝到洛阳,在永宁寺召集朝廷官员们,责备辛雄以及尚书崔孝芬、刘厂、杨机等人说道:“做臣子的事奉主上,要拯救危难。如果在朝不直言劝谏,外出也不陪伴跟随,平时沉溺于尊宠之中,有事时就逃窜躲避,当臣子的节操在哪里?”于是杀了辛雄。
辛雄有两个儿子辛士璨、辛士贞,逃到了关中。
辛雄的堂兄辛纂,字伯将,学问博涉文史,性情温良雅正。起初担任兖州安东府主簿,与秘书丞同郡人李伯尚有交情。李伯尚与咸阳王元禧同时叛逆,逃窜投奔辛纂,此事被发觉,辛纂获罪被免官。后来他担任太尉骑兵参军,经常受到府主清河王元惮的赞赏。到了决定考核成绩时,元惮说:“辛骑兵有学问有才干,他的考核成绩应该为上等。”及至梁朝将领曹义宗进攻新野,诏令辛纂担任剂州军司。辛纂善于安抚将士,士兵大多愿意为他效命,贼军非常怕他。适逢孝明帝去世的消息传来,因为前线正在打仗,所以准备隐瞒孝明帝的死讯。辛纂说:“安危与否完全在于人,怎么会和这事相关?”于是发丧并大声痛哭,全军穿着白色丧服,返回州城,重新宣布盟约。不久辛纂的人马被曹义宗包围,辛纂率领部队坚守阵地。孝庄帝即位后,辛纂兼任尚书,仍然担任行台。后来大都督费穆进攻曹义宗并抓住他,进入州城,于是举起酒杯对辛纂说:“如果不是辛行台在此地坚守,我也不可能建立这个功劳。”
永安二年,元颢乘胜追击到州城,辛纂被元颢抓住。等到孝庄帝返回皇官,辛纂为自己没有守住州城而谢罪。皇帝说:“当时朕也在北面巡枧,东面的部队役能守住州城,怎么是你的罪遇呢。”辛纂改任荣阳太守。百姓姜洛生、康乞得等人,是前太守郑仲明的身边人,他们豪强不守法度从事偷窃,成为当地的祸害。辛纂伺机擒获了他们,并在郡市将他们杀头示众,老百姓非常高兴。辛纂寄居洛阳,太昌年间,才担任河南邑中正。
永熙三年,授任辛纂焉河内太守。北齐神武帝赶赴洛阳,士兵聚集在城下,辛纂出城拜谒,北齐神武帝封他给予安慰勉励。于是派前侍中司马子如对辛纂说:“我一路奔波非常疲惫,请你代替我执掌河内事宜。”不久辛纂兼任尚书、南道行台、西剂州刺史。当时蛮人酋长樊大能接应西魏的人马,辛纂不能攻克而失败,被西魏将领独孤信杀害。追赠司徒公。辛雄的族祖父辛琛。
辛琛,字僧贵。辛琛的祖父辛敬宗,父亲辛树宝,都是代郡太守。辛琛年轻时丧父,他曾经到朋友家探访,看到别人的父母安然无恙,他长时间地伤心落泪。辛琛出仕担任奉朝请、荣阳郡丞。太守元丽生性喜欢喝酒,辛琛经常规劝他。元丽后来醉酒,就让人关上门,并说:“不要让辛琛进来了。”孝文帝向南征伐,元丽跟随皇帝,皇帝诏令辛琛道:“郡内的事情就托付给你了,你就和太守一样。”景明年间,辛琛担任扬州征南府长史。刺史李崇,经营了许多产业,辛琛每每规劝批评,李崇不听从,于是两人互相检举,皇帝对他们两人都没有问罪。辛琛后来升任为龙脓将军、南梁太守。李崇于是置办酒宴对辛琛说:“你今后一定会担任刺史,只是不知道你的部下将是什么样的人。”辛琛回答道:“假如我万一有幸忝任刺史,能得到一个品行正直的长史,从早到晚都倾听批评意见,这就是我的心愿。”李崇面有惭愧之色。辛琛在任上去世。辛琛宽容正派有度量经史典籍,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他担任官员遵守法度,所到任职之处受到称赞。
辛琛的长子辛悠,字符寿,很早就有才干和功业,担任侍御史,监扬州军。贼军被平定后,辛悠登记战功,当时李崇还在担任刺史,想把别人的名字登记上去,辛悠没有同意。李崇说:“我过去碰到了他的父亲,现在我又碰到了他的儿子。”辛悠很早就去世了。
辛悠的弟弟辛俊,字叔义,有文学才能。魏子建担任山南行台时,让辛俊担任郎中。辛俊对军国大事能够灵活判断。回京城时,辛俊在荣阳被人劫持后杀害。追赠东秦州刺史。辛俊的弟弟叫辛术。
辛术,字怀哲,年轻时聪明机警,有见识和气度,出仕担任司空胄曹参军。辛术与仆射高隆之共同掌管营建邺都官室,辛术有管理能力,对各种工匠都能治理的很好。辛术再次升任为尚书右丞,出任清河太守,他为政有能干的声誉。后来授任他为井州长史,因为父亲守丧离职。清河的父老乡亲几百人,到朝廷上书,请求为辛术树碑以歌颂他的功德。北齐文襄帝入朝辅政,辛术与尚书左丞宋游道、中书侍郎李绘等人一起追随北齐文襄帝到晋阳,都被当作上等宾客。辛术屡经升迁为散骑常侍。武定六年,侯景叛乱,辛术被任命焉东南道行台尚书,封江夏县男。辛术与高岳等人攻破侯景,捉拿了萧明,升任为东徐州刺史,任淮南经略使。北齐天保元年,侯景征收江西租税,辛术率领各路部队渡过淮水截断侯景,烧毁了稻米几百万石。返回镇守下邳,跟随辛术向北渡过淮水的有三干多户人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死郡守,北齐文宣帝听说后,敕令辛术道:从现在开始你所统领的十多个州郡,凡是有违反法纪的,是刺史的先启奏上来听候通报;刺史以下的官员先斩首,后上奏。齐地的代理行台统领各种事务,是从辛术开始的。安州刺史、临清太守、盱眙和薪城二镇的将领触犯法律,辛术都上奏杀了他们。睢州刺史以及所统辖的郡守,都犯了死罪,朝廷把他们的上百号奴婢和资产都赐给了辛术。辛术多次推辞也没有被同意,辛术于是把这些奴婢和资产送到有关部门,不再奏报朝廷。邢邵听说此事后,给辛术写信说道:“从前锺离意曾经说过:孔子在盗泉前面忍住了干渴,便把珠宝抛弃地上。您今天能做到这样,可以称得上是与孔子不同时代而相同的人。”当王僧辩攻破侯景,辛术招纳安抚,周围的城镇相继归附,先后有二十多个州。辛衍于是转移到广陵进行镂守,得到傅国玺并送到邺城,北齐文宣帝拿着这块玺印在太庙告祭祖先。这块玺印为秦朝制造,四寸见方,印上面的印组是缠绕在一起的盘龙,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西汉传到东汉,又经历了魏、晋;晋怀帝失败后,玺印流落到刘聪手里;刘聪失败后,玺印流落到石氏手里;石氏失败后,晋穆帝永和年间,濮阳太守戴僧施得到了玺印,他派遣督护何融送到建业;经历了宋、齐、梁几个朝代,梁朝失败后,侯景得到玺印;侯景失败后,侍中趟思贤把玺印交给侯景的南兖州刺史郭元建,然后才送给了辛术,因此辛术把玺印进献给了朝廷。不久辛术被征召为殿中尚书,兼太常卿。辛术于是和朝廷的贤德之人一起,商议制定法律条令。辛术升任为吏部尚书,把南兖州的梁郡作为食邑。迁都邺城之后,负责选拔人才的官员当中,知名的有四个人,他们的能力各有长短,不可能尽善尽美。北齐文襄帝年轻有为,他的毛病在于粗疏;袁叔德深沉镇密谨慎厚道,他的缺点在于琐细;杨悟风度翩翩能言善辩,在选拔人才时失之于浮华;只有辛术生性正派而且买明,在选拔人才时能根据对方的才干和能力,循名责实,把新人和旧人都给予举荐,即使是掌管库藏的小官也给予提拔,对名门贵室也不遣漏。考察他们前后选拔人才的工作,只有辛术的表现最焉适中,很受当时人们的称赞。天保末年,北齐文宣帝曾经命令辛术选拔百名官员,参加选拔的有二三千人,辛术品评士人,没有谁有怨言,他所表彰和提拔的人,后来也都官位亨通显贵。
辛术清贫节俭嗜好不多,恭勤于自己的职事,不曾有短暂的松懈,他临阵威武庄严,治民有德政。辛术年轻时热爱文学和历史,晚年更加勤奋学习,即使是在军旅之中,也手不释卷。及至平定淮南,对各种财物,他秋毫不犯。惟独大量收集典籍,大多收集宋、齐、梁时善本,聚集了一万多册书籍,还把顾闳中、陆探微等人的名画,以及王羲之、王徽之之下的书法作品,也收集了不少,全都没有上交给王府,只收入自己的家门。当返回朝廷时,辛术经常把书画作品馋赠给显贵要员,社会舆论因此而轻视他。天保十年辛术去世,终年六十岁。皇建二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青州刺史。
辛术的儿子辛阁卿,担任尚书郎。辛阁卿的弟弟辛衡卿,有见识才学,担任开府参军事。隋朝大业初年,在太常丞的职位上去世。辛术的族侄辛德源。德源字孝基,祖父辛穆,是魏朝平原太守。父亲辛子馥,担任尚书左丞。
辛德源沉静好学,十四岁就会写文章,长大后,博览群书。辛德源仪容俊美,中书侍郎裴让之特别喜爱他,同时也很欣赏他的男色。北齐尚书仆射杨遵彦、殿中尚书辛衍都是当时的名士,他们都对辛德源虚心而褪貌,并同时举荐了他。辛德源后来兼任员外散骑侍郎,到梁朝访问为副使。辛德源原本清贫,因为出使梁朝,略有资财和行装,于是给执事人债送礼物,为父亲求取封赠,当时的舆论因此而鄙视他。中书侍郎刘逖上表推荐辛德源说道:辛德源年轻时喜好古籍,晚年更是如此,沉溺于《六经》之中,博览百家书籍。他的文章艳丽,格调华美。他的恭敬谨慎在家庭内受到表扬,他的谦逊在同僚中最为显著。他的确是新进的辞赋作家,是当今的雅才。因为刘逖的推荐辛德源授任员外散骑侍郎。后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陈朝。及至返回,辛德源待诏文林馆,官位到中害舍人。
北齐灭亡后,辛德源在北周担任宣纳上士。因为到相州收取急需之物,正逢尉迟迥起兵叛逆,让他担任中郎,辛德源加以推辞不被接受,于是逃跑离去。隋朝建立,辛德源很久没有被安排职务。他隐居林虑山,郁闷不得志,写了《幽居赋》作为寄托。辛德源一向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关系友好,当时经常来往。魏州刺史崔彦武上奏说辛德源与卢思道悄悄来往,担心会有什么奸计,因此贬谪辛德源从军征讨南宁。当返回之后,秘书监牛弘认为辛德源的才干和学问都很显著,上奏皇帝命令辛德源舆著作郎王劭一起编撰国史。辛德源经常在编撰国史的空隙时间撰写若述,注了《春秋三传》三十卷,《扬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宇文秀上奏让辛德源担任掾佐,改任谐议参军,他在任上去世。辛德源留下文集二十卷,还撰写了《政训》、《内训》各二十卷。辛德源的儿子叫辛素臣。
辛德源从祖兄辛元植,在北齐天保年问,担任司空司马。广学博览,在当时很有名气。
辛德源族叔辛珍之,年轻时有侠义,历任北海太守,后来代理平州事,在州任上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洛州刺史,谥号为恭。
辛珍之的儿子辛悫,在武定末年,任开府镗曹参军。
杨机,字显略,是天水冀县人,他的祖父杨伏恩,迁居洛阳,并在此安家。杨机年轻时有志气和节操,被士大夫们所称道。河南尹李平、元晖,都把他征召到官署担任功曹。元晖还把郡事托付给杨机。有人对元晖说:“你不亲自操劳理事,老百姓就不相信你,你怎磨能把郡事托付给杨机,而你自己却高枕无忧呢?”元晖说:“我听说君子祇在求取人才时辛劳,由于任用了贤能的人才才享安逸,我既然把郡事托付给有才德的人,我为什么不能高枕无忧昵?”因此杨机的名声更加显著。当时皇子和国家官员大多名不副实,韶令选拔清廉正直的官员,杨机被京兆王元愉推举为国中尉,元愉对杨机非常敬畏。后来杨机担任洛阳令,京城一带慑服他的威风。诉讼的人一旦经过他面前,以后他就能记住那人的姓名,并能记住有关他的事情。杨机历任司州别驾、清河内史、河北太守,所到任之处都以有能善任著名。永熙年问,杨机担任度支尚书。杨机正直的性格,时间越长久就越坚定,他克己奉公,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道。杨机家裹贫穷没有马匹,大多时候乘坐小牛车,当时的舆论赞许他的廉洁。杨机与辛雄等人都被北齐神武帝诛杀。
高恭之,字道穆,他自称是辽东人。他的祖父高港,在献文帝初年,被赐给阳关男的爵位。皇帝把沮渠牧犍的女儿赐给他做妻子,并封她为武威公主,授任高潘焉驸马都尉。高恭之的父亲高崇,字积善,年轻时聪明机敏,以正直谨慎被人称道。高崇家境富有,但高崇的志向是崇尚节俭朴素。当初,高崇的舅舅因为犯罪被诛杀,武威公主焉沮渠氏后继无人而痛苦,于是让高崇作为沮渠牧犍的后嗣,改姓沮渠。景明年问,高崇上奏恢复原来的姓,继承爵位,授任洛阳令。高崇为政清廉决断,官民害怕他的威严,高崇检举揭发从不回避强暴有权势的人,洛阳县内风气整肃。高崇去世后,追赠沧州刺史,谥号为成。
高道穆以他的表字在社会上著称,他的学问博涉经史,所交往的都是社会名流俊杰之土。高道穆年幼丧父,他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他经常对人说:“人生在世应该专心树立德行,最宝贵的是要被人了解,应该能晚上脱下羊皮衣,早上佩带好珠玉。如果不能被当世人所了解,就应该退出社会,寻求自己的志向。”御史中尉元匡严格选拔御史,高道穆向元匡呈上奏记请求任用,元匡于是任用高道穆焉御史。高道穆进行检举揭发,从不回避权势之人或豪门大族。正光年问,高道穆出使相州。相州前刺史李世哲,就是尚书令李崇的儿子,有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比如强行购买他人的住宅,大肆兴建房屋,都用鹧尾作装饰,还在马圈的矮墙上做成木头人持节。高道穆把李世哲绳之以法,毁掉了他的全部非法之物,并把他的赃物公开示众。余朱荣讨伐蠕蠕,高道穆监督余朱荣的军事,余朱荣非常怕他。萧宝夤向西征伐,让直道穆担任行台郎中,并把军机大事委托给他。后来因为兄长高谦之被杀害,高道穆情绪不安,于是投靠孝庄帝。孝庄帝当时担任侍中,对高道穆竭力给予保护。当孝庄帝即位,高道穆被赐给龙城侯的爵位,任太尉长史,领中书舍人。当元颢逼近虎宰,有人规劝皇帝前往关西,孝庄帝因此询问高道穆,高道穆说关中残破荒凉,请求皇帝北行,顺着黄河东下,孝庄帝同意了。那天夜晚到了河内郡以北,皇帝命令高道穆在蜡烛下写诏书,通报远近之人,于是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所在。不久高道穆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安喜县公。此时水朱荣准备让部队返回等待秋天来临,高道穆对余朱荣说:“您拥有百万重兵,辅助天子且号令诸侯,这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人才会有的举动。现在您如果让部队返回,让元颢重新完备防守的武器,那就是把虺豢养成蛇,后悔就来不及了。”余朱荣非常同意高道穆的看法。当孝庄帝重新临政,在酒宴之间对余朱荣说:“从前假如不用高黄门的计策,国家就会不得安宁,你可以帮朕劝他喝酒,并让他喝醉。”余朱荣于是陈述了高道穆在担任监军时,遇到事情能够决断,的碓可以任用,不久授任高道穆为御史中尉,仍然兼任黄门。
高道穆对外执掌法制,对内参与机密,凡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他一定会上奏皇帝。他直言进谏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顾忌和害怕。他所选用的御史,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比如李希宗、李绘、阳休之、阳斐、封君义、邢子明、苏淑、宋世良等三十人。当时钱币的重量逐渐碱少,高道穆上表说道:“老百姓的产业,是以钱币和货物作为根本,拯救弊端改铸钱币,是应该最先施行的国家政策。最近以来,私人铸薄钱泛滥,官府进行纠察规范,发现的问题不止一处。在市场上铜的价格,八十一文钱可买一斤铜,而私人铸造薄钱,一斤多铜铸二百文钱。这已经说明了其中利润的丰厚,随之而来的是用重刑进行处罚,获罪的人虽然不少,但盗铸者越来越多。现在的钱币白白的有五铢的名义,实际上却没有二铢的重量,轻薄得如同榆荚一样,用绳索一穿就破损,放在水面上,大概也不会下沉。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加上条律禁令没有落实,只能算是朝廷的过失,那些人有什么罪呢?从前汉文帝认为五分钱太小了,改铸四铢钱。到了漠武帝时又把三铢钱改为半两钱。这都是用大钱换小钱,用厚重的钱代替轻薄的钱。依据古代评论现代,应该改铸大钱,并用文字记载年号,用东记录开始铸造的时间。那么一斤铜所铸成的钱币,只有七十六文钱。铜的价格即使在最低时,也要有五十多文钱一斤,其中的人工、饮食、锡炭、铅砂,即使是私人经营,也不能有自己的利润。一直到没有利润,那些人自然会死心,更何况严厉的刑法还在广泛推广呢?根据我的估计,只有当钱币和货物永远畅通,公家和私人才能获得公平。”于是用了杨侃的计策,铸造永安五铢钱。
仆射余朱世隆在朝廷权势很大,因为在内室拜见,他穿戴失去礼节,高道穆立即进行弹劾。皇帝的姐姐寿阳公主行走时侵犯了为皇帝清扫的道路,手拿红色棒子的执法士卒进行呵斥她也不停下来,高道穆命令士卒用棒子击破了她的车子。寿阳公主深怀怨恨,哭着向皇帝告状。皇帝说:“高中尉是个正直的人,他所执行的是公务,怎磨能以私怨责怪他呢?”
高道穆后来拜见皇帝,皇帝说:“有一天朕的姐姐行路侵犯了你,朕为此深感惭愧。”高道穆脱下帽子谢罪,皇帝说:“朕对你已经很惭愧,你怎么还反而向朕谢罪呢?”不久敕令高道穆监督编撰礼仪制度。又诏令:“收藏的图书以及典籍书卷,大多散乱不齐,可以让高道穆汇总编撰目录,并让精通儒学的人士,按照目录次序进行编排整理。”高道穆再次上书说道:高祖在太和初年,设置廷尉和司直,评论法律的是非曲直,虽然这件事不是从古代开始的,但都能对现实中的重要事情有帮助。我私下看到御史出使外地,都会受到某种传闻的影响,即使是获罪之人,也难免不会有冤枉错滥。为什磨呢?即使受尧的刑罚,人们也不可能役有埋怨,太守县令治政,其中有他们的爱憎,奸邪狡猾之人,经常考虑着用邪恶来进行报复,大多数人会捏造无端的罪名,相互诬陷诽谤。御史进行检查追究,耻于办案不成,在棍棒之下,屈打成招。无罪但又不能为自己洗刷的人,怎磨能说得清呢!我虽然愚笨浅陋,任职没有凭藉才干,但我认为绣衣御史所措正的,是希望社会风气能清正严肃。假如仍然沿袭从前的过失,或许会伤害善良的人,那磨白拿俸禄却不尽职的罪责,将会无处逃逸。依我的愚见,请求按照太和年间的旧例,重新设置司直十人,隶属于廷尉,品级为五品,选拔那些历任官职并被人称道,心地平和性格正直的人担任司直的职务。御史假如出巡检举弹劾,就把出巡官员名单通报给廷尉,让他们知道具体人数。然后廷尉再派遣司直同御史一起出发,他们在所到达的州郡,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宾馆里。御史检查完毕,再移交司直。司直复审核查完毕之后,与御史一起返回。中尉负责弹劾上报,廷尉负责判处案件,依然按照过去的方式。希望能立案定罪,不再拖延遣漏,做坏事的人自取破败,不能呜怨叫屈。假如御史、司直检举弹劾不符合事实,就按照他所判处的罪行给他治罪。允许曼检举弹劾的人揭发御史司直的作为。如果御史和司直相互曲从,有不合乎法理之处,可以允许罪家到门下省起诉,另外再加以核实和查验。像这样在呜怨的肺石旁边,就没有人再去诉冤,在拘禁犯人之处,获罪的人也就哑口无声。皇帝听从了高道穆的建议,恢复了司直。
当余朱荣去世,皇帝召见高道穆,交给他赦书,让他对外宣布。皇帝对高道穆说:“现在应当精心挑选御史了。”早先余朱荣等人经常想让自己的亲戚和党羽担任御史,因此才有了这个诏令。当余朱世隆等人在大夏门以北进攻,高道穆接受皇帝诏令负责督战。他还赞成太府卿李苗烧断桥梁的计策,水朱世隆等人于是向北逃遁。加授高道穆为卫将军、大都督,兼任尚书右仆射、南道大行台。当时虽然对外声称征伐蛮人,但皇帝担心北方的军队作战不利,准备到南方巡枧。还没有出发,正逢余朱兆进入洛阳,高道穆害怕惹祸,推托有病辞去官职。余朱世隆认为高道穆忠于前朝皇帝,于是杀害了他。太昌年问,追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高道穆的儿子高士镜继承爵位,担任北豫州刺史。高道穆的哥哥叫高谦之。
高谦之,字道让,年轻时侍奉后母以孝敬而闻名。他专心学习经典史籍,对天文、算术历象、河图纬书之类的书籍,也经常。喜欢写支章,留心《老子》、《周易》。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孝昌年间,高谦之代理河阴令。起先有人在口袋里装上瓦砾,诈称里面装着钱物,诈骗了人家的马匹,然后逃跑。出文告下令进行追捕,抓获罪犯后一定上报。高谦之于是假装用刑具囚禁一人,让他站在马匹交易市场,并声称此人就是先前在市场卜诈骗马匹的贼人,现在准备对他施行刑罚。高谦之秘密派遣心腹,观察市场上私下议论的人。有两个人见面后高兴地说:“再也没有担忧了。”把他们捉住后进行审问,龄是将骗马贼及同伙全部抓获。他们招供了先后的偷盗之处,失窃的人家,都各自追回了自家的财物,高谦之把事情经过报告给皇帝。不久高谦之正式担任河阴令。他在该县两年,改革政治体制,大多按照从前的惯例。当时高道穆担任御史,也以有能力著称,世人赞美他们父子兄弟做官都有显著的声誉。
按照惯例,雨位县令应该当面陈述是非得失,当时的一些巧言谄媚受到宠信的人,仇恨高谦之对他们的揭发,于是一起上奏罢免高谦之。
高谦之于是上疏说道:“我因为没有才能,错误地掌管神圣的州县,我实在是想维护法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遵守做官之人应该遵守的常道。报答朝廷给我的无法估量的恩情,竭尽臣子坚守职责的节操。只是豪门人家的亲属,亲上再加亲,在牢狱里所看到,举目都是这样的人。那些邪恶之人都有着憎恨的表情,都打着诋毁主上的壤主意。县令权轻力弱,怎么能战胜他们呢?先帝从前发布英明的诏令,让县令们当面陈述心里的想法。我去世的父亲先前的臣子高崇当年担任盗坠令,经常可以进入朝廷陈述是非,因此朝廷的达官显贵才收手,不敢干预朝政。近年来,这种制度已经停止,使得州县的长官威风扫地,下情不能上达。现在二位圣主尊奉远古的尧、舜,效法高祖,愚蠢的我也希望竭尽徽薄才能,稍稍建立功名。请求重新恢复过去的制度,并使以往的制度更加明确,让那些奸邪的豪族懂得禁令,自动消除害人之心。”皇帝把高谦之的上疏交给外面的官员商量后再上报。高谦之再次上疏,他认为“从正光年间以来,边城经常受到侵扰,受命出征的将领和士兵,在道路上络绎不绝。只是各位将帅们,有的人并不具有打仗的才干,很多人是作为自己的亲戚派遣来的,并胡说他们是招募来的,其实只是派遣自己的奴仆或门客充数罢了。大敌当前之时,他们不会使用弓箭。像这样祇是白白地增加王的爵位,征战的士兵却大大缺乏,敌人怎么龙消灭得了呢?忠贞之士怎么能得到劝勉呢?而且亲近侍臣,戚属朝士,私下请托官署,擅自作威作福。如果遇到清正廉洁遵守法律不愿意改变志向的官员,就一起说坏话来诋毁他,使他出乎意料地获罪并受到惩罚。他在朝廷左顾右盼,有谁肯为他申诉并让皇上知道?欺上压下,损害社会风气毁坏朝廷政治,使进谗言的谄媚之徒心里高兴,而使忠诚的正直之士不能伸张正义。而且多年以来,经常征集动用老百姓的人力和物力,老百姓不堪重负,常常流离失所,他们惟求保全妻儿老小,竞相逃避徭役,不再顾及自己的家园,他们最害怕现在的刑法条文。正因为他们返回必定会面临困窘,归来没有安定的出路。如果允许他们恢复自己的本业,徭役略微有所改变,那么回归的人必定会有很多,开垦田地也会增加,几年之后,就可以征收大量的赋税。现在不想办法让他们返回田园,祇是想用严厉的命令强制他们,恐怕几年后,逃跑的人会更多。因此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要担忧人们不肯归来,只担忧政策没有建立;不要依恃敌人没有进攻,祇能依靠我们不可侵犯。遣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律,是众多君王一致遵循的法则。希望陛下垂察”。灵太后收到高谦之的上疏后,于是责备身边的亲信侍臣,那些受到宠信的权要因此僧恨高谦之。于是启奏灵太后,说高谦之有学问和才能,让高谦之担任国子博士。
高谦之与袁翻、常景、郦道元、温子升等人,交情深厚来往密切。高谦之乐善好施体恤他人,他许下的承诺没有不兑现的。在他家的奴仆,当着人家儿子的面不打他的父母,对生了三个儿子的人就免去他一生的奴仆身份。高谦之对奴婢不用剃去头发的髡刑和刺面涂墨的黥刑,他经常说:“每个人都秉受了人的身体,怎么能残害呢?”高谦之因为父亲的舅舅沮渠蒙逊曾经占据凉地,但国史却缺载,于是他编撰了《凉书》十卷,流传于世。凉国非常推崇佛道,高谦之写文章对佛道给予贬斥,认为佛道只是九流中的一家而已。当时的社会名流,竞相用佛道之理来质问他,高谦之仍然用佛道之理进行回答,最终也设能使高谦之屈服。因为当时所推行的历法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于是再次更改年号进行编撰,成为一家之学。虽然没有在社舍上推行,知道高谦之的人都赞叹他具有多种才能。当时朝廷议论铸造钱币,让高谦之担任铸钱都将长史,他于是上表请求铸造三铢钱说道:
大概货币的产生,本来是用于互通有无,有利于交易,因此钱币的轻重,各个朝代不相同。姜太公为周朝设置九府圜法。到周景王时,改铸大钱。秦朝统一天下,钱币达半雨重。汉朝兴建后,认为秦朝的钱币太重,改铸三铢重的榆荚钱。到汉文帝五年,恢复为四铢钱。孝武帝时全部给予销毁,改铸三铢钱。到元狩年间,改铸五铢钱。还铸造了赤仄钱,以一当五。王莽摄政后,钱币有六种等级:大钱重十二铢,第二等重九铢,第三等重七铢,第四等重五铢,第五等重三铢,第六等重一铢。魏文帝时停止五铢钱,到魏明帝时重新恢复。孙权在江东铸造大钱,以一钱当五百。孙权在赤乌年问,重新铸造大钱,以一钱当一千。钱币的轻重和大小,没有不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我私下认为国家的财政经济最为重要,在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中居于首位,聚集财物的特别重要性,经典中的训诚世代相传。因此从前的帝王们,凭借着天地的丰饶,控制国家的财富,没有不是让粟米在粮库中腐烂,让货币在钱库裹破损,储蓄既然有余,人们就不会产生贫困,可以因此而使国家安宁,如同身体要使唤于臂一样。从前汉朝孝武帝时,地域广阔财物丰饶,对外向四周扩张用兵,国库于是空虚。于是草莽之民,拿出资产帮助国家,振兴国家的经济:向朝廷交纳赋税,在市场上设置管理和经营酒类买卖的官员,在城邑张贴有奖励告发偷税漏税者的命令,盐铁实行专卖,钱币经常改变,国家税收于是丰润,皇家园林日益增加。对外开辟边疆蛮夷之地,对肉不增加赋税,都是重视财政经济的结果。现在群敌还没有被消灭,四周还有许多堡垒,征收赋税已经是很烦琐,干两黄金一天就可耗费掉,仓库的储蓄逐渐耗损,国库的财物将要用完,的确到了让杨氏进献赋税,让桑儿谈论利润的时候。凭着西汉的兴盛,钱币尚且多次改变,同时让大小钱币在社会通行,子钱母钱相互权变;更何况现在国难还没有消除,州郡沦陷,人才凋零,军务与国政的费用减少,另外铸造小钱,可以因此而增加财富,对政务又有什么损害呢,对一般人又有什么妨碍呢?况且政事兴盛不是因为钱大,政事衰败也不是因为钱小,最重要的是公家和私人各得其所,政策和教化不受到损害,既能在古代施行,更应该在今天仿效。从前大禹遭遇大水,用历山的金属铸造钱币,解救人们的困苦。商汤遭遇大早,用庄山的金属铸造钱币,赎回出卖的儿子。现在老百姓的穷困憔悴,比过去更加严重,圣明的君主,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我现在铸造三铢钱,用来接济国家的困乏,对五铢钱,让它与三铢钱同时使用,实行起来没有损失,国家还能得到其中的利益。
皇帝准备接受高谦之的建议,事情还没有完成,高谦之就去世了。
当初,高谦之的弟弟高道穆,在正光年问担任御史,检举相州刺史李世哲的事情,使李世哲大受屈辱,李家人经常以此为恨。到现在李世哲的弟弟李神轨非常受灵太后宠信,正逢高谦之家里的僮仆告主人的状,李种轨加以利用,入朝暗示尚书,判决把高谦之囚禁在廷尉狱中。当时准备大赦,李神轨又启奏灵太后,发布诏令在狱中赐高谦之死。朝廷官员们没有人不为高谦之感到悲哀。高谦之写的文章有一百多篇,另外还有集录。永安年间,追赠高谦之为营州刺史,谥号为康。还授任他的一个儿子做官,用来证明高谦之的冤屈。高谦之的弟弟高谨之,字道修。他的父亲高崇不久恢复了本来的姓,就让高谨之继承了沮渠氏的姓氏。
綦儁,字榇显,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居住在代郡。綦儁在孝庄帝时做官,屡经升迁为沧州刺史,非常受人敬畏。不久授任綦儁焉太仆卿。当余朱世隆等人被诛杀,北齐神武帝召集文武百官,以及普通百姓,议论推立帝王事宜,没有人应声。綦儁离开座席说道:“广陵王虽然被余朱氏扶持和拥戴,他应当是现在的神圣君主。”北齐神武帝准备接受他的建议,当时黄门崔悛的建议与綦儁有所不同,高干、魏兰根等人都坚决地支持崔怀的建议,于是推立孝武帝。及至皇帝进入函谷关;北齐神武帝深思着綦儁的话,常以此为遗憾。不久授任綦儁为御史中尉,他在路上与仆射贾显度相逢,贾显度依仗着有功而显贵,把綦儁的骑马侍从队列推倒,綦儁怒形于色,亲自到朝廷上奏。不久加授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綦儁巧言谄媚,善于逢迎执掌大权的人,斛斯椿、贺拔胜都与他关系友善。綦儁生性多欺诈,贺拔胜出镇剂州,经过綦儁家与他告别,顺便向綦儁的母亲告辞,綦儁故意让贺拔胜看见她的破毡子烂被子,贺拔胜又另外送给她钱物。綦儁后来兼任吏部尚书,再次担任沧州刺史。征召回京后,兼任中尉,章武县伯。不久授任殷州刺史,并在该州去世。追赠司空公,谥号为文贞。
綦儁的儿子綦洪蹇,字巨正,担住尚书左右郎、魏郡邑中正。他嗜酒好色,行为不检点,在官任上去世。
山伟,字仲才,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居住在代郡。祖父山强,容貌俊美,身高八尺五寸,擅长骑马射箭,能拉开五石的弓箭,担任奏事中散。山强跟随献文帝在方山打猎,有两只狐狸出现在皇帝跟前,皇帝命令山强箭射狐狸,在一百步之内,两只狐狸同时被捕获。山强担任内行长。山伟的父亲山幼之,担任金明太守。山伟文学历史,孝明帝初年,元匡担任御史中尉,让山伟兼任侍御史。他进入官署才五天,就遇到了皇帝元旦朝会群臣,山伟掌管神武门,他妻子的堂叔担任羽林队主,在宫殿大门殴打直长,山伟立即上奏弹劾他。元匡善待山伟,不久就上奏让山伟担任正职,兼任国子助教,升为员外郎、廷尉评。
当时天下太平,仕途之路很艰难,从代郡迁移来的人,大多没有得到朝廷什么好处。当六镇、陇西两地起兵叛逆,领军元叉准备任用从代郡来的门第低微的人担任传达诏令的官员,以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高兴。但州牧郡守子孙辈投书求职的有一百多人,元叉于是上奏建立勋附队,让他们按照各自的资才和身份任职,从此北方人都被按次序录用。山伟于是上书皇帝,称赞元叉品德美好。元叉一向不认识山伟,询问侍中安丰王元延明、黄门郎元顺,元顺等人于是称赞山伟并推荐他。元叉让仆射元钦任用山伟兼任尚书郎二千石薪俸,后来为士郎,负责修撰起居注。仆射元顺负责选拔,上表推荐山伟担任谏议大夫。
余朱荣杀害朝廷官员时,山伟当时正在值班,因此免祸。当孝庄帝返回宫殿,于是授任山伟为给事黄门侍郎。起先山幸与仪曹郎袁升、屯田郎李延考、外兵郎李奂、三公郎王延业一起驾车而行,山伟稍微落在后面,在路上遇见一个尼姑,尼姑远望着他们叹息着说:“这些人的因缘业果,将同一天死去。”她对山伟说:“你将要接近天子,应当做个好官。”不久袁升等四人都在河阴被杀害,果然如同尼姑所言。不久山伟领著作郎,节闵帝即位,山伟担任秘书监,仍然领著作郎。当初,余朱兆进入洛阳,官员们四处逃散,国史典书高法颢悄悄把史书埋藏在地下,因此没有使史书遣漏。山伟认为自己有功,上书请求得到爵位和赏赐。山伟被挟持依附余朱世隆,于是被封东阿县伯,而高法显只被封为男爵。山伟不久升任侍中,孝静帝初年,山伟担任卫大将军,中书令,监管皇帝的起居。后来山伟以本官再次领著作郎,在官位上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谥号为文贞公。
国史的修撰工作自从邓彦海、崔深、崔浩、高允、李彪、崔光以来,几个人先后迄行撰写。綦儁和山伟等人巴结并劝说上党王元天穆以及余朱世隆,认为国书应该让代郡来的人修撰,不宜委托其余的人,因此又改任由綦儁、山伟等人主管国史的编撰工作。但他们祇是因循守旧而已,并没有著述,因此从崔鸿去世开始,一直到山伟去世为止,二十多年中,时事动荡,基本上没有记录下什么史实。以后的人撰写国史,没有任何历史依据,国史因此而有缺漏,这是由山伟造成的。山伟表面上深沉厚道,内心其实强霸。他与綦儁年轻时相处很好,晚年后因为名利地位而产生隔阂,于是两人水火不相容。山伟与宇文忠之之类的代郡人结为朋党,使当时的贤德之人畏惧并厌恶他。但是山伟热爱文学历史,到了老年更加专注。山伟的弟弟在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山伟抚养他的寡妻教育他的孤儿,同住二十多年,对他们恩义深厚。山伟不经营产业,去世后,变卖住宅办理丧事,他的妻子不免因此而飘泊,士人朋友赞叹并同情她。山伟的长子山昂继承了爵位。
宇文忠之,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是匈奴南单于的逮亲,世代居住在东部,后来迁居代都。他的父亲宇文侃,在书侍御史的职位上去世。宇文忠之文学历史,记下不少笔记,他出仕任太学博士。天平初年,授任他为中书侍郎。裴伯茂与宇文忠之同在一个官府。经常侮辱轻视他,因为宇文忠之肤色黝黑,裴伯茂就称他为“黑宇”。宇文忠之后来受命修撰国史。元象初年,宇文忠之兼任通直散骑常侍,作为郑伯猷的副手,出使梁朝。武定初年,宇文忠之担任尚书右丞,仍然修撰国史。不久,因犯事被除名。宇文忠之喜好虚荣名利,认为自己担任中书郎六七年了,遇到尚书省选拔右丞,参与选拔的人都要参加考试,宇文忠之也参加了考试。他不久获得了右丞一职,志得意满,气焰嚣张,盛气凌人。有识之士讥笑他。不久宇文忠之失去了官职和爵位,快怏不乐引发疾病,去世。他的儿子叫宇文君山。
费穆,字朗兴,是代郡人。他的祖父费于,官位到了商贾二曹令、怀州刺史,赐给松阳男的爵位。费穆的父亲费万继承爵位,担任梁州镇将,追赠冀州刺史。费穆性格刚烈,有勇气,了许多文学史学书籍,崇尚功名。宣武帝初年,费穆继承爵位,逐渐升为泾州平西府长史。当时的刺史皇甫集,是灵太后的大舅,他仗着外戚的身份,为非作歹。费穆严肃地规劝匡正他,皇甫集也害怕费穆。
后来蠕蠕国主婆罗门从凉州归顺投降,他的部下因为饥饿侵扰掠夺边城,皇帝命令费穆奉旨前去抚慰,没有人不诚心归附。第二年蠕蠕人又叛乱,入侵凉州。授任费穆兼尚书右丞、西北道行台,又担任别将,前往讨伐。费穆到达凉州,蠕蠕人逃跑。费穆对他的部下说道:“夷狄人心如野兽,看见敌人就逃跑,假如不吓破他们的胆,最终我们恐怕会疲于奔命。”于是费穆挑选精锐骑兵,埋伏在山谷,让羸弱的步兵在外面建立营地,用来引诱蠕蠕人。蠕蠕骑兵侦察之后,不一会儿就赶来了,埋伏的骑兵冲出来给予打击,大败蠕蠕人。当六镇反叛时费穆担任别将,隶属于都督李崇向北讨伐。都督崔暹战场失利,李崇准备班师回朝,并认为朔州是白道的要冲,是敌人的咽喉,如果不能保全,那么并州、肆州就会危险,他选拔将领镇守捍卫,大家商议后都推举费穆。李崇于是请费穆担任朔州刺史。不久改任云州刺史。费穆招集离散之人,很得人心,北方边境的州镇都陷役了,惟独费穆镇守的州镇还存在。很长时间之后,救援的部队没有赶到,费穆于是舍弃城池向南逃亡,在秀容投奔了余朱荣。不久费穆到朝廷请罪,皇帝宽恕了他。孝昌年间,费穆以都督身份讨伐平定二绛返回蜀地,授任散骑常侍。后来贼人李洪在阳城起兵叛逆,并联合东部蛮人,诏令费穆兼任武卫将军攻破了李洪。当汆朱荣进军洛阳,灵太后征召费穆,命他驻守小平。余朱荣推立孝庄帝,费穆于是最先投降。余朱荣一向了解费穆,见到费穆后非常高兴。费穆暗中劝说水朱荣道:“您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而向洛阳长驱直入,前面没有阻挡之物,是因为您拥立皇上,使人心安顺的缘故。现在京城人口众多,百官兴盛,一旦知道了您的真实情况,必定会对您产生轻侮的想法。如果您不加大讨伐为度,另外树立朋党,当您返回北方时,恐怕就难以越过太行山并会发生内难。”余朱荣觉得费穆说得对,于是发生了河阴事变。天下的人听说后,没有人不切齿痛恨费穆。
汆朱荣进入洛阳,费穆担任吏部尚书、鲁县侯,爵位升为趟平郡公。费穆担任侍中、前锋大都督,与大将军元天穆讨伐平定邢呆。
当时元颢进入京城,费穆与元天穆平定了齐地,准备进攻元颢。费穆包围了虎牢,快要攻破时,刚好元天穆向北渡过黄河,既然没有后援部队,费穆于是向元颢投降。元颢认为在河阴发生的残酷滥杀事件,起因要归于费穆,他让人把费穆带进来给予责备,然后杀死了费穆。孝庄帝返回官殿后,追赠费穆为侍中、司徒公,谥号为武宣。孟威,字能重,是河南洛阳人。很有气度,尤其了解北方的风土人情。历任东官斋帅、羽林监。后来因为孟威熟悉北方人的语言,皇帝命令他在著作局,以备顾问。孟威屡经升迁为沃野镇将。他前后多次出使远方藩镇,大体上称职。普泰年间,授任大鸿胪卿,去世。被迫赠为司空公他的儿子孟恂继承爵位。
论曰:辛雄做官能称职,辛琛凭着他的公平正直行事,辛怀哲自身有着高明的鉴别力,辛德源高雅的爱好没有受到损失,他们都是平常门第出身却有所成就。杨机焉公事清廉决断。高道穆兄弟两人有从事政务的才干。綦儁遇到机会任职。山伟的地位和品行不太相符合。宇文忠之虽然文学史学的才能很高,却没有听说有好的德行。费穆当官效力,功名显赫,但他最后的一句话,使得祸患蔓延四方,他被杀死也活该。孟威因为懂得方言而效力,他的辛勤工作是值得称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