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行官小北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25
|本章字节:4452字
不靠谱青年
同其他不上进的自由撰稿人一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拖稿。可能是带着“自由”俩字,自由撰稿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托词:不拖稿的作者不是好作者。我不信这句话,反而羡慕接到稿件隔日就能完成的作者。我也曾想做这样的撒手锏角色,千钧一发之际救主编于水火之中。但我白天太贪玩,晚上太矫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酝酿,不敢轻易成篇——这里的酝酿指的是酝酿负罪感。
文案界有一句名言:花大量的时间思考,在最后一刻做决定。
我时常用这句话安慰和鼓励自己。因此我拖归拖,但也有底线:交稿一定赶在截稿日期之前。我写的大都是专栏,交不了稿没有其他文章替代,质量不过关也没有时间修改,所以我的操守就是一经交稿,绝对保质保量,不用返稿。我的编辑经常一觉醒来发现邮箱里有我半小时之前发给他们的邮件。虽然是有惊无险大团圆,但我还是觉得挺愧对他们的,至少对他们的心脏健康有影响。
我的大部分编辑朋友,对文章质量要求仅是“良”。我特别喜欢跟这种心胸豁达的编辑交朋友。但他们对一种能力非常在乎,就是靠谱。你得在以交出“良”的质量为前提下按时完成。杂志报刊基本都是按照固定流程走的,文字编辑收图文,差不多快收齐了美术编辑才能排版,排版好了还需要多次校对,终审之后送到印刷厂打样。等一切环节结束之后,才能送到印刷厂最终出片。这里面牵扯到很多部门和人员,如果某一个撰稿人没有及时交稿,并且没有文章可以替代,那么所有的进度都得往后拖。
几乎所有工作基本也都如此,除非自己当老板,受益者也只有自己。领取薪资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分配任务,共同完成。这有点儿类似小学老师训我的话:“我训你一分钟,被浪费掉的不是一分钟,全班六十个人,被浪费掉的是一个小时。”于是我顶了一句“那还不赶紧讲课”,最后被罚去走廊蹲马步,我通过牺牲自我为大家节省了十余个小时。
社会工作的过程里,用什么方式,遇到什么困难,这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可以想办法自己解决,也可以找人帮忙,甚至可以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无所不用其极;但完成的结果,是否能按时交工,是否能保证质量,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你的环节出了问题,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靠谱就是用对自己负责的方式对其他人负责。一牵扯到其他人,就会涉及另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人人长着一张嘴。尤其在中国,玩得是圈子。作为中国的首都,圈子文化的发源地,北京是个机会众多的城市,机会众多就源于这种圈子交叉,提供帮助和寻找帮助等基本都靠口耳传播。
这一点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了。那时头脑比较高温,经常参加活动和比赛,在一次班里举办的主持人大赛中获得了我大学时期的最高奖:安慰奖。后来又跟学院里主持过答辩,“名声”就算传出去了。其实当时就有自知之明,现场水平相当凑合。去外校某飞行学院主持一个歌手比赛,差点被轰下台。原因是我洋溢着一脸热情说:“接下来,我们看看谁将会被淘汰呢?”台下的亲友团实在气不过,异口同声道:“你!”
但就因为朋友多,而且不很经常砸场子,所以老有人找我帮忙。走上社会发现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比方说某朋友正在做一个客户体验的项目,需要找人外包做网页。总会有一个朋友说,我对象他们公司前段时间刚请人做过主页,活不错,要价也还可以,不然我回头帮你问问。这时候,一个工作约基本就达成了。阻止这件事的唯一原因是,说回头帮你问问的这人不靠谱,忘了问。这好解决,多提两遍就成。有人说,万一做网页的也不靠谱呢。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谁会想着推荐一个不靠谱的人呢,又不是不懂事的亲朋好友,没推荐就得受白眼两年。
可问题是,不靠谱的人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没名声,而是差名声。不论是水平差还是人品差,甚至是运气差,只要跟差有关,群众都会两眼放光耳朵竖起听故事,这就是圈子文化残酷的地方。
我有一个自由撰稿的朋友,文笔虽没有到给人惊喜的地步,也还算有小巧思。但她就是个大拖,在业界是出了名的。我比较欣赏这种有料的人,习惯上的毛病不大在意,也可能是我已经不做编辑,忘了做编辑的苦。我曾经跟我的编辑们推荐过几次她,但一听到名字,大家纷纷摆手:不行不行,她太不靠谱了。没有听过她名字的编辑倒是会用她几次。后来经我问起,各个都义愤填膺:你快别提了,你是害我呢吧。甚至一个编辑差点跟我翻脸,就因为她拖稿拖到编辑被主编骂。
你看,要是能力没有好到能给人惊喜、非他不可的地步,那我建议还是靠点谱比较能混得下去。就像那位训我的小学老师,既然无法做到一分钟包教包会,那还不赶快别训我了抓紧时间讲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