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刘基

作者:金性尧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0

|

本章字节:8126字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入郡庠学《春秋》。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等职。元至正八年(1348),曾入台州方国珍之幕,因与上司主见不合,被罢职,优游于绍兴山水间,后又出仕元朝。朱元璋攻占浙东,刘基与宋濂等应召至南京,申陈时务,参与机要,自此成为开国功臣,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他比朱元璋年长十七岁,朱元璋登位时,独尊称他为伯温老先生,其时刘基五十七岁。他曾作《老病叹》诗云:“我身衰朽百病加,年未六十眼已花。”那么确实显得老态龙钟了。


洪武四年(1371),明廷以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汪、胡对刘基本衔恨,乃向明太祖借故中伤。“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见《明史》本传)不久令基归老,诏书中有“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云云,已露谴责之意。太祖好猜忌,事亦不足奇。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五,即有“君臣之际难矣哉”之叹。


洪武八年又居京。正月患病时,胡惟庸曾挟医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至四月间,遂卒于故乡。


洪武二十三年,太祖曾对刘基次子刘璟(字仲璟)说:“刘伯温,他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他吃(给)他毒蛊了。”又说:“刘伯温他父子两人,都吃那歹臣每害了(刘基子刘琏,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我只道他老病,原来给蛊了。”(《刘仲璟遇恩录》)则刘基之被毒毙,当是事实。


刘基有《诚意伯文集》。他是明初越派诗的先驱。其作品以乐府、古体为最胜,写法亦错综变化。有的高古,有的明媚。《感时》诗如“十羊烦九牧,自古贻笑嗤。任贤苟不贰,多人亦奚为”,亦深于治道之言。《二鬼》诗长达一千二百言,瑰异奇诡,有如刘叉。二鬼指他自己和宋濂,当是隐抒朋党倾轧下内心的苦闷。他与高启,都开了明诗的风气,但刘的才情不如高。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说:明开基诗,唯有刘基,明遗民诗,唯有顾炎武,“首尾两家,谁与抗手?”他比高启年长二十五岁,就年龄而言,以刘基为开基,原无不可。潘氏又说:“明诗不可以轻心抑之也。”这话更有道理。


总之,就政治生活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都有这样突出的成就来说,有明一代,刘基是屈指可数的一位。


旅夜客愁常突兀2,今夜灯花生3。


虽知无喜报,愁亦暂时平。


解襟成独寝,留灯待天明。


喜固不可求,客心恒畏愁。


【注释】


1共四首,此为第三首。2突兀,猝然,这里是变化无定的意思。3灯花,古人以见灯花为吉兆喜讯。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说明】


此诗当作于元末战乱频繁之际,诗人又在旅途中,心绪起伏不定。他明知不会有什么喜事到来,但旅愁亦得暂时宽释,因而故意不将灯火熄灭。这种无愁即喜的曲折心理,于丧乱中更觉得真切。


长门怨白露下玉除2,风清月如练3。


坐着池上萤4,飞入昭阳殿5。


【注释】


1长门怨,乐府楚调名。汉武帝初以表妹陈阿娇为皇后,筑金屋居之,后失宠,废居长门宫。后人遂以长门借喻失宠后妃幽居的处所。2玉除,玉阶。3练,白色之绢。4池上萤,各家所写的长门怨,时间多是在夏秋之间的晚上,以衬托凄清气氛。5昭阳殿,汉成帝所宠之赵飞燕曾居之,后亦借喻得宠的后妃所居之处,并与长门宫作对比。


【说明】


古代诗歌中所谓“长门怨”,并不专指陈皇后事,多是泛喻宫怨。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引宗臣语云:“不作怨语,怨已自深。”刘诗末两句是说:池萤尚得飞入昭阳殿,自己只能坐在玉阶上眼望而已,此与王昌龄《长信怨》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同是婉而讽的作法。


刘基尚有《宫怨》之二云:“何处春风拂苑墙,飞花片片入昭阳。多情尚有池边柳,留得啼莺伴日长。”亦佳。


畦桑词编竹为篱更栽刺,高门大写畦桑字。


县官要备六事忙2,村村巷巷催畦桑。


畦桑有增不可减,准备上司来计点。


新官下马旧官行,牌上却改新官名。


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五十衣帛无冻者3。


今日路傍桑满畦,茅屋苦寒中夜啼。


【注释】


1畦(qi)桑,治地成区,分区种桑。2六事,《尚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孔颖达疏:“政之所为,在于养民,使水火金木土谷此六事,惟当修治之。”刘诗的六事,指国家的财源。3五十句,《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说明】


据《元史·食货志·农桑》:元代起先曾用立社栽桑之法。至武宗至大二年(1309),淮西廉访佥事苗好谦献栽桑之法,分农民为三等,皆筑垣墙围之,到时候收采桑葚。仁宗延祐三年(1316),命地方推广这一办法。后以社桑分给不便,令民各畦种之。但法虽屡变,有司不能悉遵上意,大率视为具文而已。


延祐五年,大司农司臣言:“廉访司所具栽植之数,书于册者,类多不实。”《元史》云:“观此,则惰于劝课者,又不独有司为然也。”


元之廉访使兼劝农事,本职略如明之巡按御史,但他们申报栽植的数目,却是虚夸不实,其他可以推想。说来说去,还是整个官场的积弊,诗中的“新官”二句,写官场浮沉情状,实亦慨乎言之。


延祐年间,作者还是一个儿童。在他写此诗时,桑虽满畦,而农民的苦难却更加严重,故而有末句之咏,全诗的现实意义也在此。


病妇行


夫妻结发期百年1,何意中路相弃捐。


小儿未识死别苦,哑哑向人犹索乳2。


箱中探出黄金珥3,付与孤儿买饵4。


不辞瞑目归黄泥,泉下常闻儿夜啼。


低声语郎情不了,愿郎早娶怜儿小。


【注释】


1结发,古人于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2哑哑,象声词,也作“牙牙”,指小儿学语声。3珥,耳环。4(zhān),厚粥。这里的饵是零食的意思。


【说明】


病妇知道自己活不长久,所以说“不辞瞑目归黄泥”。但她心中尚有未了之情,生怕儿子年幼无人护持,因此劝丈夫早日再娶一个妻子,使无母之儿重新有娘。诗人用夕阳返照的手法,更深挚地刻画了病危中的慈母对遗留下的幼儿的真情之爱。


美人烧香词


翡翠钗梁云作叶1,腻红深晕桃花颊。


玉奴纤手卷虾须2,绣罗袜小不胜扶。


低头背人整裙带,神前独自深深拜。


翠袖轻回香雾分3,细语悠悠听不闻。


门外游人空驻马,冥冥白日西山下。


【注释】


1叶,指首饰的瓣片。2玉奴,指侍婢。虾须,帘子。唐陆畅《咏帘》:“将劳素手卷虾须,琼室流光更缀珠。”3香雾分,古人常以雾鬓风鬟形容女子鬓发之美盛。


【说明】


诗中的女子显然是一位大家闺秀,物质生活上并没有什么缺乏,又是一位美人,对自己的丽质想必也很得意。那么,她还有什么未偿的愿望?她不可能在为虚渺的来生求福,而是近在眼前的今天。《西厢》、《拜月》中,都出现过类于本篇的画面,“细语悠悠”虽然“听不闻”,却不难猜见其内容。


诗写到“翠袖”两句,应该可以结束了,却忽然添上“门外”两句,既以宾衬主,又含有对“烧香”结果的某种象征意味。


灵峰寺松风阁灵峰寺阁倚松风,风细松高阁更空。


何处流泉生石上?有人鸣玉下云中2。


花飘雾露春香满,影动龙蛇晓日融3。


安得身如列御寇4,翩翩高举出冥鸿5。


【注释】


1松风阁,在绍兴金鸡峰中,活水源上。2鸣玉,古人腰带间的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声。这里比喻水击石上之声,是上句的答词。3龙蛇,此喻苍劲屈曲的松树。陆游《眉州驿舍睡起》:“斜阳生木影,龙蛇满窗纸。”4列御寇,战国时人,传说他能乘风而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5冥鸿,扬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这里比喻渺茫的高空。


【说明】


元至正十三年,作者任儒学副提举,因忤执政,安置于绍兴路,乃漫游山水间,多有留题,此诗则作于至正十五年(1355)。


作者另有《灵峰寺栖云楼》一律,起云:“灵峰之中楼倚山,山云日夕栖其间。”末云:“天台向上无多路,鹫岭烟霞亦可攀。”可助于了解灵峰寺整体的环境气象。


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评云:“空明境界,摹写入神。”


以松风为阁名的很多,黄庭坚有一首《武昌松风阁》,也是名作。


过苏州


姑苏台下垂杨柳1,曾为张王护禁城2。


今日淡烟芳草里,暮蝉犹作管弦声。


【注释】


1姑苏,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南,山上有姑苏台,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周旋诘曲,横亘五里,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见《述异记》。2张王,张士诚,元末群雄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建都苏州,自立为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擒送金陵,自缢死,吴民寻其首归葬于苏州的茶山。


【说明】


张士诚据苏州时,颇纵情声色。此诗作于明初。繁华事散,垂杨不语,暮蝉凄咽,令人想起当年张王宫中歌舞时的管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