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国藩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3:25
|本章字节:28856字
诚上第一
【原文】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译文】
诚,是圣人的根本。伟大的乾元,生一出万物。乾道的变化,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诚就建立于其中,这是最好最纯粹的本质。所以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承它的那是善,完成它的那是性。元亨,是诚的通达;利贞,是诚的归复。伟大的《易》啊,是性命的本源吧!
诚下第二
【原文】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译文】
圣人,不过是诚罢了。诚,是五常的根本,各种行为的源泉。静的时候是无、运动的时候便是有,这是最正确而明白的。五常和各种行为,不用诚就不行,那是就会被邪僻和暗昧充塞了,所以有诚就不会生出什么事情来。说起来最容易而实行起来很难,果断而正确地去作,就不难了。所以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诚几德第三
【原文】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译文】
诚是清静无为,一发动就生出善或恶来,发动出来而有德、爱叫作仁,合宜叫作义,合理叫作礼,通达叫作智,能守住叫作信;就着本性、安然行之叫作圣,按照它而实行的叫作贤,发挥它而微妙不可见、充满四周而不穷尽叫作神。
圣第四
【原文】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译文】
清静不动的,就是诚;一感触就能通达的就是神;行动而不见形迹,处在似有似无之间的就是几。诚而精微所以就达到明,神而感应所以就达到妙,行动而看不见所以就达到幽。诚、神、几,都作到了,就是圣人。
慎动第五
【原文】
“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
【译文】
行动而正确叫作道,用起来和谐叫作德。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都是邪!邪,一动作起来,就招致羞辱。严重者,就造成灾害。故而君子谨慎他的行动。
道第六
【原文】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译文】
圣人之道,只是仁、义和坚持中正而罢了。守住它便尊贵,实行它便有利,扩充它便和天地相配。这哪里不简单易行呢?哪里难懂呢?问题在于不守住它,不实行它,不扩充它罢了!
师第七
【原文】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译文】
有人问道:“什么是天下最好的?”回答说:“就是老师。”又问:“这是怎么说的?”回答说:“性么,有刚有柔各有善恶的不同,只有适中才好。”还是不通晓,就说:“刚性善的:就成为义,为正直、为决断,为严肃、有毅力,为坚固;刚性恶的:就成为凶猛,为狭隘,为强暴。柔性善的:就成为仁慈,为和顺,为谦逊;柔性坏的:便成为懦弱,为没有决断,为邪曲讨好。只有适中,就是和,能合节度,是天下的通达之道,是圣人的事业了。故而圣人设立教化,使人们自己改掉恶的,达到中正就行了。所以先觉悟的人去启发后觉悟的人,愚昧的人求教明白的人,这样师道就建立起来了。师道一建立,善人便多;善人,一多,朝廷便端正,天下也就治理好了。”
幸第八
【原文】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译文】
人的一生,不幸的事是听不进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最不幸的事是不知羞耻。一定要知耻才可以教育,能听人说你的过失就可成贤人。
思第九
【原文】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
【译文】
《洪范》说:“思考才能深知”,“深知能作圣人。”无思时,是本来的状态;思考通达,就是道的运用。被激发而动在那边,而诚·的本能便动在这里。不思考而无不通达的那是圣人。一般人不思考便不能通晓精微,不深知便不能做到无所不通。由此可知,无所不通是出于通晓精微,通晓精微是源于思考。所以思考是圣人功夫的根本,是吉凶的关键了。《易》说:“君子看到事物几微状态便立即采取行动,不等到这一天过完。”又说:“察知几微的人,就神了啊!”
志学第十
【原文】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译文】
圣人希望达到天道,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士人希望成为贤人。伊尹、颜渊,是大贤人。伊尹以他的君主不成为尧、舜而羞耻,有一个人不得其所,便好像被人在市上抽打他一样;颜渊不把怒气移加到别人身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三个月的长时间内一刻也不违背仁心。立伊尹的那种志向,学习颜渊所学的东西,超过了就是圣人,达到了就是贤人,即便没有达到也不丧失好名声。
顺化第十一
【原文】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
【译文】
天用阳生长万物,用阴成就万物。生长,是仁;成就,是义。所以圣人在上,用仁发育万物,用义端正万民。天道流行而万物和顺,圣德修好而万民教化。大和顺、大教化,而看不见形迹、不知道它的来由,这就叫作神。所以天下这么多人,根本在圣人一人,天道哪里很远呢?方法哪里要很多呢?
治第十二
【原文】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译文】
十个家室的小邑落,对每人严加教训,尚且也教训不过来,何况天下这么广阔,成万万的民众呢?我说:在于纯净自心而已。仁、义、礼、智四项,要使人们动静、言语、面貌、看和听都不违反它,这就叫作纯净。心理纯净便有贤才辅佐,贤才辅佐天下就会治理。纯净自心是最要紧的,用贤才是当务之急啊。
礼乐第十三
【原文】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译文】
礼,就是条理;乐,就是和顺,阴阳条理而后和顺。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兄是兄、弟是弟、夫是夫、妇是妇,各得其条理然后便和顺,所以礼在先而乐在后。
务实第十四
【原文】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译文】
以实取胜,是好的;以名取胜,是可耻的。所以君子进修德业,孜孜不息,就是为了以实取胜;德业没有显著,就恐慌地害怕人家知道,是为了避开耻辱。小人就只是作伪而己。所以君子天天闲暇,小人天天发愁。
爱敬第十五
【原文】
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译文】
有人对善赶不上,那就对他说:“赶不上就学嘛。”问道:“有不善的人呢?”那就说:“不善就指出他的不善之处,并且劝他:‘差不多会改正吧,这就能成为君子了。’有一项善处,有两项不善之处,那就学他一项善的而规劝改正两项不善的。有人说:‘这个人有这种不善,不是大恶人吗?’那就回答说:‘谁没有过错?怎么知道他不能改正?改正了便是君子了!不改,就是恶。恶么,天老爷憎恶他,他哪能不害怕呢?哪里知道他就不能改正呢?”,所以君子拥有许多的善处,却没有不对人们亲爱并且尊敬的。
动静第十六
【原文】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译文】
动就不静,静就不动,那是一般事物;动而不动,静而不静,这就是神。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并非不动、不静。一般事物不能彼此相通,而神能尽万物的妙理。水是阴而根源为阳,火是阳而根源为阴。五行生于阴阳,阴阳生于太极。四时运行,万物从始到终。或收敛或舒展,没有穷尽啊!
乐上第十七
【原文】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燥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译文】
古代,圣王制定礼法,兴修教化,三纲端正了,九法有次序了,百姓极为和乐,万物都和顺。于是制作音乐,用来抒发八方的风气,平衡天下人的性情。所以乐声平淡而不悲伤,和谐而不***。进入人们耳朵,就感动人们的内心,没有不是平淡而和谐的。淡就使欲望之心平息,和便使急躁之心消释。优美柔和、平顺中正,那是道德的最盛了;天下都教化而达到中正,那是政治的极好了。这就可谓以道配天地,是古代的最高境界了。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刻紊乱,放纵欲望、败坏制度,下面人民困苦不堪。还说古乐不足听,不断的变化新声,妖气***、忧愁怨恨,引导人们纵欲、增加悲愁,不能自己停止下来,所以就出现贼杀君主、抛弃父亲、轻生亡命、败坏人伦的事而不可禁止了。唉呀!音乐么,古代用以平静心灵,今天用来助长欲望;古代用以宣播教化,今天用来增长怨恨。不恢复古礼,不改变今乐,而想达到最好的政治,远着哩!
乐中第十八
【原文】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只格,鸟兽驯。
【译文】
音乐,是以政治为本。政治好、人民安定,天下的人心就和顺。所以圣人制作音乐,是用来宣畅人们的和顺之心,它充满天地,天地之气,又和它感应而达到大和。天地和谐就使万物和顺,所以神灵来到,连鸟兽也驯服了。
乐下第十九
【原文】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译文】
音乐的声调舒缓,听起来就人心平;歌辞善美,歌唱者就爱慕它。故而就能移风易俗,妖声艳辞的影响作用,也是同样的道理。
圣学第二十
【原文】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译文】
“圣人可以学到吗?”我说:“可以。”又问道:“有要领么?”我说:“有。”“那就请说给听听吧。”我说:“一,是最重要的要领。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静时虚、动时直。静时虚就明,明就通达;动时直就有公心,有公心就广大。明、通、公、溥,便差不多了啊!”
公明第二十一
【原文】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译文】
对自己公正就对人公正,没有于己不公而能对人公正的。达不到明,就产生疑惑。明,就没有疑惑了。所谓能怀疑就是明,那何止是差之千里!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原文】
阙彰阙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为万;万一各正,大小有定。
【译文】
或显明或隐微,没有灵就不能透亮,刚有善、刚有恶,柔也有善、恶之分,只有达到适中就止住好了。阴阳二气和五行,化育出万物;五行各不同、而阴阳是实体,阴阳的根本是一。那就是万物为一,一的实体分出万物;万物与一各有其正,大大小小都有分定。
颜子第二十三
【原文】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译文】
颜子,一革饭食,一瓢饮水,住在鄙陋的间巷,别人难以忍受这种忧愁,可他不改变他的快乐。凡富贵,都是人们所喜爱的,而颜子不爱、不求,乐于贫穷,这独是什么心情呢?原来天地间有一种与富贵不同却是最珍贵最可爱的东西,那就是能见到大的而忘掉了小的罢了!见到这大的便心里舒泰,心里舒泰便没有不满足,没有不满足就会处于富贵和处于贫贱是一样的了。处之如一,便能化而使之齐一,所以颜子成为亚圣,仅次于孔子。
师友上第二十四
【原文】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者得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译文】
天地之间,最尊的是道,最贵的是德而己;最难得的是人,而人最难得的是自身拥有道德而已。若要求得到人们最难得的东西为己所有,那么,除了师友便不可得了。
师友下第二十五
【原文】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译文】
道义这东西,你拥有它,便尊贵起来。人生出来是蒙昧的,长大了若无师友教导便愚笨。因为道义又要通过师、友方能得到,而且能尊贵起来。这种意义不也重要么,和师友相聚不也快乐么!
过第二十六
【原文】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译文】
仲由喜欢听人家说他的过失,好名声没有穷尽;今天人们有过失,不喜欢别人来规劝,如同保护疾病而畏忌医生,宁愿灭了身子而不觉悟。唉!
势第二十七
【原文】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
【译文】
天下,是一个形势问题罢了。形势,有轻有重。形势极严重便不可挽回。认识到严重而及早挽回,就可以了。挽回它,是力量。认识不早,力量不易积集。力量不能相竞,那是天意;不及早认识,不用力量,就是人力问题。天意吗?不,是人力问题,哪能怪罪天呢!
文辞第二十八
【原文】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译文】
文辞,是用来容纳并表述道的含义的。装饰好车轮车辕而人不利用它,那是徒然装饰罢了,何况是一辆空车哩?文辞,是一种技艺;道德,才是实体。专心于实学,而用技艺把它写下来,优美便使人喜爱,喜爱就能传播,贤能的人就得以学习而成功,这就是教育。所以说:“言语没有文采,流行就不会远。”然而不贤的人,即使父兄监督他,师保勉励他,也不去学习,强制他也不听从。不懂得致力于道德,而只是以文辞为能事,那还是一种技艺而已。唉,这个弊端是由来己久了!
圣蕴第二十九
【原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然则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译文】
不愤闷就不开导他,不到想说而说不出的状态时便不启发他;举出一隅的问题,他不能推其它三隅的事,就不再教他了。孔子说:“我不想说什么,天哪里说话吗?四时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嘛。”那末,圣人的蕴藏,不是颜子恐怕没有人可以看见!阐发圣人的蕴藏,教育万世而没有穷尽的,就是颜子了。圣人与天相同,不很深奥吗!一般人懂得一点知识,惟恐别人不很快知道他具有了,急切地想人知道而出名,浅薄也过分了啊!
精蕴第三十
【原文】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译文】
圣人的精深,用画卦来表示;圣人的蕴藏,由卦象来发挥。卦不画出来,圣人的精深处就不可以看得见;没有卦画,圣人的蕴藏就不可全部闻知。《易》,何止是五经的源头,乃是天地鬼神的奥妙之处吧!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
【原文】
君子干干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干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译文】
君子整日勤勉不息,是在“诚”上做功夫。然而必须惩戒忿怒、堵塞欲望、迁向善事、改正过失而后才能达到。《乾》卦的运用,它的好处就在这里,损、益的重要也莫过于此,圣人的旨意多么深啊!凡是吉、凶、悔、吝,都发生在行动上,唉!吉利只有一个,行动可以不谨慎吗?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原文】
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译文】
治天下有个根本,就是所谓自身;治天下有法则,那便是家。根本必须端正,根本端正,在于诚心罢了;法则必须好,好的法则,在于和睦亲密罢了。治家难而治天下易,因为家亲近而天下疏远。家人分离,必定是发生于妇人。所以《易》的《睽》卦次于《家人》之后,即因所谓“二女同居而不同行”的缘故。帝尧命令两个女儿下到伪水的转弯处嫁与帝舜,试察帝舜是否可以继位,就是治天下先看能否治家,治家就是观察修身罢了。自身端正,就是心诚的表现;而诚心便是改正他不善的行动而己。不善的行动,就是妄乱。妄乱改正了便没有妄乱了,没有妄乱就是诚·所以《无妄》卦次在《复》卦之后,而说“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道理是很深的!
富贵第三十三
【原文】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译文】
君子以大道充实为贵,身安为富,所以他常常舒泰而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他把官爵看得像一个小钱一样轻,把金玉看得像尘土一样贱,他自身的尊重便无以复加了。
陋第三十四
【原文】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译文】
圣人之道,进入耳朵,存在心中,蕴藏着成为德行,运用它
拟议第三十五
【原文】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译文】
达到至诚的境界就运动,运动就产生变,变就能化。所以:经过比较而后再说话,议论之后再行动,拟、议以造成它的变化。
刑第三十六
【原文】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冶。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苟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译文】
天以春季生长万物,以秋季停止生长。物的生长,己经完成了,不停止就会过度了,所以要到秋季而完成。圣人以天为法则,用政治养育万民,用刑法去整肃。民众的生活旺盛,便欲望发展、感情取胜,为利害而斗争,不制止就会互相残杀,没有伦理了,所以就需用刑法加以治理。情欲虚伪而微妙昏暗,千变万化,如果没有中正、明达、果断的人,便不能治理了。《讼》卦辞说:“利见大人。”就是有刚直的人居处中位。《噬磕》卦辞说:“利用狱”。就是要用行动去辨明事理。唉呀!天下之广,主刑的人,是民众的司命,任用他能不慎重么!
公第三十七
【原文】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译文】
圣人之道,是最公正的罢了。有人问:“怎么说的呢?”答曰:“因为天地是最公正的罢了。”
孔子上第三十八
【原文】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宜乎万世无穷,王祀夫子,报德报功之无尽焉!
【译文】
《春秋》经,是端正王道,显明大法的,孔子为后代君主所修的书。记载前代诛杀乱臣贼子的事实,是为了戒惧后世还活着的人。它传之万世无穷尽,君主都要祭祀孔夫子,回报他的功德没有穷尽,都是应该的。
孔子下第三十九
【原文】
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
【译文】
道德崇高而深厚,对人民的教化没有穷尽,确实能与天地并列而和四时同功,这只有孔子啊!
蒙良第四十
【原文】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译文】
蒙昧的童子求我占笠,我端正地果断施行,给他占笠。笙是要叩拜神灵的,再三进行,就会襄读神灵,衰读了,神灵就不告以吉凶了。山下涌出泉水,因为静而就清澈。流着便混乱,混乱便不能分决了。要慎重啊,那就只有适时吧?把目光停留在他背部,背没有眼睛看见事物;静就是停止,停止就不作什么。作什么就不能静止,这个道理很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