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光中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3:49
|本章字节:13542字
梁笑梅黄维樑编
1928年
重九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父亲余超英(1895—1992),母亲孙秀君(1905—1958)。
幼时就读于南京崔八巷小学(今秣陵路小学)。
1937年
抗日战争开始,随母逃难,流亡于江苏、安徽沦陷区。
1938年
随母逃难至上海。
1939年
乘船经香港抵达越南,再经昆明、贵阳抵达重庆,与父亲团聚。因日机经常轰炸重庆,无法正常上课。
1940年
入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
1945年
抗战胜利,随父母由四川回南京。仍在迁回南京的青年会中学就读。
1947年
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分别考取北京大学及金陵大学,因北方不宁,入金陵大学外文系(该校20世纪50年代并入南京大学)。
1949年
年初为避战火,随母自南京迁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下期。开始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上发表新诗及短评。7月,随父母迁往香港,失学一年。
1950年
5月底,从舟山乘船到台湾。开始在《新生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野风》杂志等报刊发表新诗。
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
从台大毕业。译海明威《老人与大海》于台湾《大华晚报》连载。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
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
1953年
入“国防部总联络官室”服役,任少尉编译官。
1954年
与覃子豪、钟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
出版诗集《蓝色的羽毛》。
1956年
退役。在东吴大学兼课。
9月,与范我存女士成婚。
1957年
在台湾师范大学兼课,教授英文。主编《蓝星》周刊及《文学杂志·诗辑》。
《梵高传》和《老人与大海》中译本出版。
1958年
6月,长女珊珊出生。
7月,母亲去世。
10月,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国进修,在爱荷华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
1959年
6月,次女幼珊出生。
9月,回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之诗辑。加入现代诗第一期论战。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1960年
主编《中外》画刊之文艺版。
诗集《万圣节》及《英诗译注》出版。诗集《钟乳石》在香港出版。
1961年
5月,三女佩珊出生。
在《现代文学》发表长诗《天狼星》,引起现代诗第二期论战。发表《再见,虚无!》,宣告回归古典。与“国语派”作家在《文星》展开文白之争。赴菲律宾讲学。在东吴大学、东海大学、淡江大学兼课。
与林以亮、梁实秋、夏菁、张爱玲等合译《美国诗选》,在香港出版。
英译《中国新诗选》在香港出版。
1962年
获台湾地区中国文艺协会新诗奖。赴菲律宾出席亚洲作家会议。毛姆《书袋》中译连载于《联合报》副刊。
1963年
《缪斯在地中海》中译连载于《联合报》副刊。
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及评论集《掌上雨》出版。
1964年
举办“莎士比亚诞生四百周年现代诗朗诵会”。
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先后授课于伊利诺伊、密歇根、宾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诗集《莲的联想》出版。
1965年
3月,四女季珊出生。
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
散文集《逍遥游》出版。
1966年
返台。升任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大学兼课。当选台湾地区十大杰出青年。
1967年
诗集《五陵少年》出版。
1968年
主编“蓝星丛书”五种及“近代文学译丛”十种。
散文集《望乡的牧神》先后在台港地区出版。《英美现代诗选》中译两册出版。
1969年
前往香港出席中文大学翻译座谈会。应美国教育部之聘,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两年。
诗集《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天国的夜市》出版。主编《现代文学》双月刊。
1970年
开始中译《录事巴托比》和英译《满田的铁丝网》。接受摇滚乐。
1971年
由美返台。升任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主持寺钟学院留华中心及中视“世界之窗”节目。推广摇滚乐。
英译《满田的铁丝网》及德译《莲的联想》分别在中国台湾地区及德国出版。
1972年
获澳大利亚政府文化奖金,暑假应邀访问澳大利亚两个月。
11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香港参加第5届年会,发表题为《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的演讲。转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散文集《焚鹤人》及中译《录事巴托比》出版。
1973年
应香港诗风社之邀赴港演说。
9月赴韩国汉城出席第二届亚洲文艺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主编政治大学《大学英文读本》。
1974年
主编《中外文学》诗专号。主持雾社“复兴文艺营”。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诗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听听那冷雨》出版。
1975年
在《今日世界》写每月专栏。
6月,回台参加“现代民谣演唱会”,同年杨弦谱曲之“中国现代民歌集”唱片出版。
7月,回台出席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
8月,出席香港中英翻译会议。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
《余光中散文选》在香港出版。
1976年
出席伦敦国际笔会第四十一届大会,并宣读论文《想象之真》。
诗集《天狼星》出版。
1977年
散文集《青青边愁》出版。
1978年
5月,出席瑞典国际笔会第四十三届大会,并游历丹麦及西德。
《梵高传》新译本出版。
1979年
黄维樑编著《浴火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在台湾出版。
诗集《与永恒拔河》出版。
1980年
9月起休假一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满6年,得以休假12个月),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时报》及《联合报》文学奖评审。
1981年
6月离台回港。
9月,出席在法国里昂举行的国际笔会年会。
12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40年代中国文学研讨会”,初晤柯灵与辛笛,并宣读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余光中诗选》、评论集《分水岭上》及主编《文学的沙田》出版。
1982年
发表长文《巴黎看画记》,以及一组评析游记之论文:《山水游记的艺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论民初的游记》。赴吉隆坡和新加坡演讲。《传说》获金鼎奖歌词奖。担任《中国时报》文学奖评审。
1983年
赴委内瑞拉出席第四十六届国际笔会年会。
诗集《隔水观音》出版。
中译王尔德喜剧《不可儿戏》在台湾出版。
1984年
赴东京出席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年会。《不可儿戏》由香港话剧团演出,杨世彭导演,连满13场。获第七届“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并以《小木屐》再获金鼎奖歌词奖。
中译《土耳其现代诗选》在台湾出版。
1985年
发表五万字论文《龚自珍与雪莱》。为《联合报》副刊写专栏《隔海书》。出席新加坡“国际华文文艺营”,担任新加坡“金狮文学奖”评审。先后赴马尼拉及旧金山主持文学讲座。《不可儿戏》在香港重演14场满座,随即在广州公演3场。暑假偕妻游英、法、西班牙一个半月。
9月,离港返台,定居高雄,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行前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余光中惜别诗会”。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香港文艺》季刊推出《余光中专辑》。
《春来半岛余光中香港十年诗文选》在香港出版。
1986年
担任“木棉花文艺季”总策划,并发表主题诗《让春天从高雄出发》。6月,偕妻赴德国汉堡出席国际笔会年会,并畅游德国。
9月,诗集《紫荆赋》出版。
1987年
主持高雄“木棉花文艺季”。
5月,赴瑞士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出版。《不可儿戏》由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1988年
1月24日,发表《送别》,悼念蒋经国。
1月26日,与文友在台北北海墓园以余光中主编《秋之颂》一书焚祭梁实秋先生。
5月,为纪念五四,应《世界日报》之邀,赴曼谷演讲。
6月,赴港,在中文图书展览会演讲。重九日,六十大寿,在五家报纸发表六首诗。
本年起主持“梁实秋翻译奖”,年年担任评审,支持此奖,从未间断。
四川诗人流沙河编《余光中一百首》并附评析,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散文集《凭一张地图》出版。
1989年
1月,《余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
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艺术学院讲座。
5月,主编的十五卷《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1970—1989》出版,并获本年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主持“五四,祝你生日快乐”之多场演讲会及座谈会。5月,《鬼雨:余光中散文》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9月,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笔会大会,并应“加京中华文化协会”之邀在渥太华演讲。
1990年
1月,《梵高传》重排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出版。
3月,诗集《梦与地理》获台湾地区第十五届文艺大奖新诗奖。
7月,在纽约主持长女珊珊与栗为正之婚礼,再前往荷兰参观梵高逝世百年纪念大展,并在巴黎近郊奥维吊梵高之墓。
8月,《不可儿戏》在台北国家剧院演出12场。
9月,当选为台湾中华笔会会长。
1991年
2月,参加高雄中山大学访问团访问南非各大学。
4月,应邀赴港参加“山水清音:环保诗文朗诵会”。
5月,《不可儿戏》在高雄演出3场。
6月,应美西华人学会之邀,赴洛杉矶发表演讲,并接受该会颁赠“文学成就奖”。重九生日,在五家报纸发表诗五首。
10月底,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获该会颁赠荣誉会士名衔。
11月,赴维也纳参加国际笔会大会,并游历匈牙利。
1992年
2月,父亲余超英逝世。
4月,赴西班牙巴塞罗纳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7月,访问巴西。
9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首次回内地一周,在北京做演讲《龚自珍与雪莱》,并访故宫,登长城。
10月,参加珠海市“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翻译研讨会”。继应英国文艺协会之邀,与汤婷婷、张戎、北岛参加“中国作家之旅”,在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6城市巡回朗诵并与听众座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龚氏访问学人”。中英对照诗选《守夜人》出版。中译王尔德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出版,并在台北、高雄先后演出6场。
12月,赴巴西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1993年
1月,福州《台港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
2月,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
3月,赴纽约看新生的外孙栗飞黄。
4月,会晤大陆歌手王洛宾,并由王洛宾将《乡愁》一诗谱曲。
5月,赴港参加“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6月,《20世纪世界文学大全》第五卷纳入一整页余氏评传,由钟玲执笔。
7月,主持“梁实秋翻译奖”评审。
8月,参加《联合报》短篇奖及《中国时报》散文奖评审。接待湖南评论家李元洛来台。
9月,与高天恩赴西班牙圣地亚哥,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10月,诗文合集《中国结》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4年
1月,应邀菲律宾中正学院之邀赴马尼拉讲学一周,并在菲律宾大学演讲。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高》出版,并获本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6月,参加苏州大学“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继访上海作协,会晤作家柯灵、辛笛。
7月,在台北举行的“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演讲《作者、学者、译者”。
8月,在台北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上做专题演讲“ishemusedead?”。
9月,中山大学聘任为“中山讲座教授”。
重九日,黄维樑编撰的各家论余氏作品之选集《璀璨的五彩笔》由九歌出版社出版。
10月,赴布拉格出席国际笔会大会。
1995年
4月,参加厦门大学74周年校庆,应邀演讲,并获赠客座教授名衔,此为阔别母校46年后首度返校。
11月10日,台大50周年校庆,文学院邀请杰出校友演讲,主讲“我与缪斯的不解缘”。中译王尔德戏剧《理想丈夫》出版,并由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在庆祝40周年校庆晚会上演出。
诗与散文纳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选》。
1996年
1月,散文选《桥跨黄金城》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4月,赴香港参加翻译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论的的不休》。
6月,参加《中央日报》举办的“百年来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大陆作家也有多人出席。应邀致词时,呼吁“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并望两岸交流,多来作家。”
10月,《井然有序》出版,并获《联合报》“读书人本年最佳书奖”。
11月,应四川大学之邀前往成都演讲,并首次会晤流沙河。诗集《安石榴》出版。
1997年
1月,在香港举办“香港文学节”研讨会。
2月,应马来西亚沙巴留台同学会之邀前往演讲。
6月,应高雄市政府之请拍摄《诗人篇——春天从高雄出发》,在vbs播出,赢得普遍佳评。
6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研究所钱学武以《余光中诗主题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取得学位。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