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傅斯年/学术界的曹操

作者:叶兆言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8

|

本章字节:3856字

关于傅斯年先生,始终琢磨不透。先说学问,他的专项是史学,我对这个向来有兴趣,最佩服研究历史的学者。父亲生前常说文史不分家,这也是嘴上说说,术业有专攻,外行终是外行。傅斯年学术水平究竟如何,门外汉说不清楚,我毕竟是玩文学,隔行犹如隔山,还是老老实实藏拙为好。


我眼中的历史,常常是些没有意义的碎片。譬如婚姻关系,与傅斯年岁数相仿的留学生,太多停妻再娶,老一些的鲁迅,年轻一些的徐志摩和郁达夫,动静都闹得很大。傅斯年的发妻姓丁,是他同乡,结婚二十多年,夫妻生活严重不和谐。离婚前守活寡,离婚后活守寡,除了名分也没太大区别。他硬是熬到一九三四年才离婚,基本上没引起什么反响,离了也就离了,与前面提到的几位磕磕绊绊截然不同。这显然与时代风气有关,十年前后,舆论环境完全不一样,见多了,习以为常。


有反响的是他有幸娶了一位名门闺秀,叫俞大,是俞大维和俞大的妹妹。她是俞家最小的千金,出嫁时已三十岁,绝对老姑娘。俞家姐妹都以英语见长,俞大也是英文教授,台湾作家白先勇和陈若曦都曾是她的学生。据说婚事是俞大维这位长兄促成的,人们似乎很愿意接受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傅斯年同样大家出身,在山东聊城也算数得上。


与俞大结婚,意味着傅斯年有机会与陈寅恪,与俞大维,与曾昭抡,与这一连串的精英成为亲戚。这是个举足轻重,又非常有文化的组合,十分给力,考察中国大历史,官场上政治联姻常见,如此有分量的文化人这么聚合在一起,还真是不太多见。


傅斯年最辉煌的一笔,是五四运动期间成了学生领袖,这是个很露脸很吃重的角色,一辈子的本钱。那时候,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对他打心底里佩服。几十年后在延安,傅与毛相见,毛旧事重提,略表昔日羡慕之情,傅斯年很知趣,笑着说他们只是陈胜吴广,不过捣捣乱,成不了大事,蒋介石和毛泽东,才是争夺天下的项羽刘邦。


真羡慕当年的留学生,出去混几年,从此吃香喝辣。傅斯年并没有一直当学生领袖,很快去英国留学。先在爱丁堡大学,然后伦敦大学,最后去柏林大学,学的课程很多,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还有比较语言学。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我并不觉得他学到多少东西,或许就是些皮毛,但在那年头,皮毛便足够蒙人。


傅斯年国外七年,学了多少东西,真很难说。对那一代留洋学生,我们习惯说“学成归国”,其实也是大概,只能糊弄外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无论做什么学问,七年时间都太短了。


很显然在一开始,傅斯年的学问方向,未必选定了历史研究。他回国后,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和历史两个系的主任。再后来,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他是第一任所长,基本上是终身。一般人弄不明白,这个所究竟什么机构,往白里说,就是学术大衙门,管得很宽,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都要过问,比今天的社会科学院更厉害。


毫无疑问,称傅斯年为学阀一点都不过分,学阀者,学霸也。他把持了重要部门,掌握着非常好的资源,有志于做学术的人,还真不能不把他当回事。曾昭燏女士在英国留学,曾给傅写过一封长信,仔细询问她在国外应该学什么,国内最迫切需要哪方面人才,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日后能够得到他的照应,给她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傅斯年是曾昭燏的表姐夫,也是她哥哥曾昭抡的联襟。


曾昭燏留学的年份,是一九三六年,十年前,傅斯年那拨人衣锦还乡,风光十足,天上掉馅饼,到处都是好位置等待。转眼间行情大变,好头衔瓜分一空,椅子已经坐满。先前回来的精英,平心而论,不是在国外学得好,而是因为身居要位,有种种便利,又能够进一步努力,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修得正果,渐渐有了成绩,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更加牢靠,成为各领域的真正行家。轮到曾昭燏这一拨,前途虽然也无量,然而今非昔比,已不得不看菜吃饭,不得不仰人鼻息。


傅斯年被称为学术界的曹操,是一代枭雄,很会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他是山东人,有着山东汉子的爽快,自己有才,也很爱才,凡属看中的人,必欲收入手下为快。按照李敖的说法,国民党去台湾,一二流学者大都留在大陆,只有历史语言所的精英追随者最多,譬如李济,譬如董作宾,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领导手腕。


傅斯年疾恶如仇,人称傅大炮。他的学问,本质上属于新派,没有留洋经历,完全执迷于旧学,往往不入他的法眼。著名学者容庚,论年龄还大几岁,抗战胜利,傅当了北大的代校长,以在伪北大任职为由,坚决将其扫地出门。容庚不服辩白,竟然被他招呼手下,扔到了大街上。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显然没有比这更大的羞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