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咏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7 23:30
|本章字节:3628字
录样片的嘉宾,我第一个想到了成龙。我和成龙大哥之间的交情,怎么说呢?他曾经戏言:“我在北京有一群猪朋狗友。”这其中算我一个。
去年4月,我参加了成龙大哥的生日pary。那时我刚有《咏乐汇》的构想,试探着问他:“大哥,我正在研发一个新节目,到时候,能不能请你帮个忙,为我捧场?”他很爽快就答应了。
节目正式启动已是9月,他正好要到北京参加《龙的传人》活动,主动打电话给我:“你的节目是几号录?”
没想到半年过去了,他仍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我非常感动。录节目当然以他的时间为准,我们立刻安排演播室,做好一切录前准备。他也专门提前一天从香港飞到北京。
图87:有人说我们哥儿俩笑起来挺像,您看呢?
大哥头天晚上应酬,闹晚了,两眼通红。化完妆后,他两臂大张开,趴在化妆间的桌子上说:“让我休息会儿,五分钟就好。”
当时大家都很担心他的精神状态。哪知五分钟后,我在舞台上看到的成龙大哥,目光炯炯,神采奕奕,跟先前判若两人。
这就叫职业!
做完节目当晚,我们又见了一面。他很诚恳地问我:“上午录节目,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吗?你告诉我。”
“大哥,非常好,哪儿哪儿都好,真不是我恭维您!”
《咏乐汇》做到今天,我与近八十位江湖人士交过手,嘉宾来自两岸三地。成龙大哥只是港台艺人最具号召力的一个代表,职业、谦逊、彬彬有礼。这或许得益于一种较为完善的经纪制度。相比之下,我们内地的一些“大腕儿”,实在有点儿太那啥。我就不说具体事儿了,还是赵本山老师总结得好:“啥名人啊?就一人名!”
样片录完了,交到编委会审批。那天我们正在大兴录制《非常61》,哈文兴冲冲从台里赶过来了。“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啊,编委全体鼓掌通过!”
“哗——”大家伙激动万分。
“不过——”哈文拖着长声说,“有两点还需改进。”
我们立刻安静下来,作洗耳恭听状。
“第一,那个大水晶吊灯,太晃眼。第二,李咏,你手上那个大钻戒,太扎眼。”
“成,这都好改。时间段说了吗?”我眼巴巴地盯着她。
“周六晚上7:45,怎么样?够黄金吧?”
那是相当黄金啊!谢谢诸位长官了。
节目一开播,好评、恶评就都跟着来了,这倒是意料之中的。一些媒体忙着给我定调子,说:“李咏通过《咏乐汇》转型高端。”拜托,别把我架那么高,行吗?架势猛看像个所谓“高端”,其实聊的还是家长里短。娱乐娱乐,贼心不死。
又有人问了:“不是说《咏乐汇》是《幸运52》的升级版吗?”您别听我们长官瞎忽悠!升什么级?当是升官儿呢?我不过是换了一个状态,另起一个炉灶。虽说从站着变坐着了,但德行没怎么改。
图88:温文尔雅的小濮,三杯酒下肚,方显真性情。
也不是转型,也不是升级,那跟以前区别在哪儿啊?
我跟您说,区别就在观众群,可是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我的粉丝儿都是大街上削菠萝的,一停下车等红灯,他们就凑上来跟我打招呼,关系可好了。现在,我听同事说,专业数据显示,《咏乐汇》的观众里文化最低的都是高中毕业。
看来我们节目的口号还真能唬人——“汇聚天下英豪,笑谈人生智慧。人生百味,尽在咏乐汇!”显然这些高中以上学历的观众朋友都是冲“人生智慧”来的。
长官教导我,做节目要学赵本山老师,走“卖拐”的路子。这话怎么讲呢?就是让我把嘉宾最重要的几个“人生拐点”套出来,让观众知道他是经过了哪几道弯儿,方才到达“成功的彼岸”。说了半天还是“寓教于乐”。
这拐卖不下去啊。节目总共就一小时,前头寒暄寒暄,后头客气客气,中间再尝尝菜,品品酒,还能剩下几分钟听我忽悠?有时候他那人生的弯儿拐得挺大挺陡,再加上诸多外部不确定因素,还真不便深挖。老挖它就老有的挖,挖着挖着就成《百家讲坛》了。
还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吧。我们充其量找出几个人生中的闪光点,回忆回忆,感慨感慨。嘉宾触景生情,群众看个热闹,就完。再加上我的旁白:“他的今天可能是你的明天。括弧——仅仅是‘可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