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永烈
|类型: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19-10-06 20:36
|本章字节:3298字
胡耀邦对走后门极为反感。他曾说,中共中央党校不是做官的地方,而是一所学校。你要学习,请从前门进来。你要做官,这里没有后门!
胡耀邦还主张走冷门,别走热门。谁犯了错误,门庭冷落,倒是应该去看望。别去那些门庭若市的地方凑热闹。
胡耀邦最大的嗜好是看书。一边看,一边喜欢用红笔画道道。他看《列宁选集》,连注解都很仔细地看了,画上许多道道。胡耀邦很少出席晚会。偶尔有空,去看历史性的电影。有一回,中共中央党校放映《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胡耀邦倒是去看了。胡耀邦喜欢京剧。正巧,陈维仁也爱京剧。听说陈维仁有《杨门女将》的唱谱,胡耀邦向他借来,空闲时看着谱子哼几句。
胡耀邦不喝酒,但是抽烟很多,一天两包。后来,为了他的健康,改由秘书为他保管香烟,一天定量十支。胡耀邦常常超额,向梁金泉说:超额了,那就"超额"完成任务吧!
为了采访当年批判两个凡是的主将之一邢贲思,1996年5月29日我来到当年的《红旗》杂志办公楼,如今是《求是》杂志编辑部。
有趣的是,笔者步入大楼,在总编辑办公室宽大的沙发椅上,见到了邢贲思当年是陈伯达、姚文元坐在这里。邢贲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如今成了《求是》杂志总编辑。
胖乎乎的他,戴一副深色边框的近视眼镜,学者风度,讲话很有条理。他对我说,虽然当年参加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但是从未细细回顾,你的采访,使我有机会回忆那难忘的岁月……
邢贲思笑称他当年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跟胡福明、吴江、孙长江不同。他们有《光明日报》、中共中央党校为依托,有胡耀邦、杨西光作后台,署本报特约评论员,而他则单枪匹马,每篇文章署邢贲思,算是单干户。邢贲思卷入这场大讨论,因为真理标准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他是一位哲学家,理所当然地加入了大讨论的行列。
我问起邢贲思是不是真名?怎么会走上哲学研究之路?邢贲思大笑起来,说起自己颇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他于1930年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州。
他的原名叫邢承墉。1949年,他自己改名邢贲思,取义于《诗经》中的佼佼白驹,贲然其思。我问他,那时候他是不是就想当哲学家,贲然其思?他笑道,那时候他跟哲学压根儿不沾边。小时候,他喜欢文学,所以从贲然其思中取名。他学哲学,纯属半路出家!
他是在1949年5月,参加学生运动。在1949年7月,参加北上外文大队,来到北京。当时,正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夜,急需外交人才。所谓北上外文大队,是当时从上海、南京等南方城市,抽调一批外语基础尚可的学生,到北京外国语学校进行培训。邢贲思原本是在教会学校学习,所以外语基础不错。他学过英语,后来学过法语、日语。于是,他被选中,进入北上外文大队。也就是说,当年的他,是作为未来的外交官加以培养的。到了北京后,先是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改造思想三个月,然后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学习俄语因为当时最需要的是派往苏联工作的外交干部。邢贲思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将近三年,即将毕业,却在一个夜晚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那时,这所学校的马列主义教研室缺少教员,而邢贲思贲然其思,思想活跃,平日喜欢在上理论课时发言,竟被马列主义教研室看中。于是,在一个夜晚,组织上找邢贲思谈话,要送他进入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前身)学习,培养他为一名哲学课教师。
那时的青年人,视服从组织需要为天职。邢贲思服从了组织上的意见。已经学了四门外语的他,另打锣鼓新开张,进入马列学院学习哲学。从此,这位未来的外交家,一下子变成了未来的哲学家!
1956年,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国招考第一批副博士。半路出家的邢贲思,去报考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副博士研究生,居然考上了!这充分显示,邢贲思这盏灯,点到哪里都能放光明。从此,邢贲思进入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心。虽说到了1958年中国又取消了原定的副博士制度,邢贲思转为助理研究员,但是他毕竟成了中国哲学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