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卫红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本章字节:3184字
所谓过犹不及,太过了跟不足一样,都不是好事。
孔子、孟子的学问,往往从人之常情出发,所以他们都不会回避财色问题。但他们非常注意度的问题。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意思是:假设富裕可以强求,即使拿着马鞭替人家赶大车,我也愿意。如果富裕不能强求,我还是按自己的喜好做事。
孔子最大的爱好是推行仁道,穷也好,富也好,都不改其志。别人送封地给他,不合乎自己所定下的原则,他也不要。
孟子经常把富贵二字挂在嘴边,但他对财利问题上也有自己的原则。有一次,一个叫陈臻的人问他,为什么齐王送他一百镒金却不接受,宋君送他七十镒金却接受了,薛君送他五十镒金也受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孟子说:在宋国时,我要远行,需要路费,他说:"送你一点路费。"这是合乎礼的,我为什么不接受?有薜地时,我对安全有担心,他说:"听说你需要防身用品,送你一点钱买兵器。"这也是符合礼的,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钱给我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像孔子、孟子这种人,不愧是圣人。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严格遵守的原则,即使法律、道德允许,不合原则的利益他们也不会要的。因为他们心里有一部比世俗法严格得多的法律。这部法律仅用于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普通人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但起码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求财利。俗话说: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以非法方式求财,可能不是吃补药,而是给自己上毒药。
有一个古代故事:宋国的穷人向氏去向齐国的富豪国氏请教致富之术。国氏说:我擅长偷盗。第一年我家就衣食不愁了;第二年便丰衣足食了;第三年就富甲一方了。我用偷来的钱救济本乡的穷人,他们衣食富足了,也很感谢我。
向氏得到了致富秘诀,非常高兴,就去打洞爬墙,偷人家的财物,不料没过多久就被抓住了,不但赃物全部收缴,连原本属于自己家里的东西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了自己,就去国氏家抱怨。国氏问他是怎样偷盗的,他把详情说了一遍。国氏听了,哈哈大笑道:怎么能这样呢?你太不会偷盗了!我告诉你我是怎么偷盗的吧:天有四时,地有蕴藏,我偷盗天的寒暑冷热、地的肥沃、云雨的润泽,用来使五谷生长。我收割庄稼,并用来建筑我的围墙,盖起我的房屋。我猎取陆地上的飞禽走兽,钓取水泊中的游鱼龟鳖,这些东西没有不是偷盗的。但我偷盗的东西都是自然产物,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不会给我带来任何祸害。你偷的那些金银珠宝、珍品古玩、谷物钱财都是别人的私有产物,你偷得越多,罪过越大啊!
真正爱财的人,凭正当手段致富并赢得人们的尊敬。如果用损人利己的手段获得赃钱,那是玷污钱财,而不是真正的爱财。
好色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好色,应该是喜欢她,尊重她,追求她,爱护她,愉悦她,而不仅仅是占有她,更不是伤害她。后者只是心理变态,怎么算得上好色呢?
如何避免小人之祸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无论是天下大事如国家的拔用人才,小则如一个公司行号,乃至一个小小团体,人挤人,人排人,总是难免的。因为人这个生物,天生就是如此不成器的。所以一个当主管的、当家的,一定要切记士无论贤愚,入朝则必遭谗。女无论美丑,入宫则必遭嫉的原则,然后处之以仁义,运用以智慧德术,或者效果会好得多。
经典回放
选自《孟子》
【原文】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