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节 听大师论道(21)

作者:胡卫红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

本章字节:3164字


合乎自然之道的公平是:你勤快一点、能力强一点,生活就富裕一点;相反,你没有能力又不爱干活,那就多吃白菜少吃肉反正不干活的人用不着那么多营养!


老子的以百姓为刍狗,绝非对百姓漠然视之、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而是让百姓自己调节生存状态,不要过多干预。这样做,统治者似乎没有为老百姓做多少事,所以,百姓富足了,也不认为是靠当权者帮忙,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是靠自己努力致富的,跟你当官的没有关系。


有趣的是,西方国家搞自由竞争,政府不过多干预民间事务,人们也不认为自己致富是靠政府帮忙,这跟老子以百姓为刍狗的政治理念倒有一点相似呢!


第二,让人们自由选择他们想过的生活。


如何实现以百姓为刍狗的公平理论呢?老子没有说。毫无疑问需要借助法令制度。但不必多言,政令越简单、明确、稳定,越有可能如实兑现。在公平而稳定的制度下,让百姓各求所需、各尽所能,过他们想过的生活。这比在有限范围内施行仁义要优越得多。


战国时的秦襄王,在管理国家方面,颇有一点以百姓为刍狗的味道。他不偏爱百姓,一视同仁;百姓偏爱他,他也很反感。有一次,秦国郎中阎遏、公孙衍外出办事,在一座庙前看见一些人正在杀牛。他们感到十分奇怪,心想:现在不是祭祖的时节,他们为什么杀牛呢?于是,两人上前询问原因。他们回答说:杀牛祭祀老天爷,是为了还愿。


还什么愿?


前些日子,听说襄王病了,我们就买了这头牛,来庙里向老天爷许愿:如果襄王病好了,我们就杀这头牛祭天。现在大王的病幸而已经痊愈,我们就来向老天爷还愿了。


两位郎中听了,心里很高兴,回宫后,兴冲冲地向襄王道贺: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


秦襄王吃惊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呀?


两位郎中回答:尧、舜虽是圣人,他们的百姓还不至于为他们祈祷。现在,大王病了,百姓自动买牛为您祈祷;您的病好了,百姓就杀牛还愿。所以,我们私下认为,大王的功德已经超过尧、舜了!


秦襄王忙派人调查,发现果有此事,就罚当地的里正和伍老各出两副销甲。阎遏、公孙衍惊讶地问襄王:没有奖励也就算了,大王为什么反倒惩罚他们呢?


襄王解释说:老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不是因为我爱他们,而是因为我有权势,他们才为我所用。现在,老百姓没有接到命令,就擅自为我祈祷,这是他们热爱我的表现。他们热爱我,我该如何回报呢?如果我偏爱他们,就不能严格执法了。不能严格执法,就做不到令行禁止,这是亡国之道。所以,我惩罚里正与伍老,使百姓不能偏爱我,我也不必示爱于他们。这样,才能严明治国啊!


秦襄王不偏爱百姓也不让百姓偏爱自己,实行的是法家的霸道,跟老子的自然之道还是有所不同。霸道实行严刑峻法,而老子提倡法令简明。但两者以百姓为刍狗的宗旨却是相通的。


不偏爱百姓,是否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遭受灾变的人们不需要救济呢?当然不是。真正的救济是用法令规定哪些人、哪些情况属于救济范围,然后一切按制度办事,没有任何偏心,也用不着一对一的慈善之举。令人奇怪的是,中国是一个讲了两千多年仁义道德的国家,慈善法规却从来没有完善过,需要救济的人经常得不到救济;反而是不讲仁义道德的西方国家,他们却在这方面做得很优秀。这岂非具有讽刺意味?


无论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当权者的仁爱对国家、对百姓带来的好处远远没有弊端多,要想国家富强、百姓安乐,最好的办法是制订公平的法令,然后一视同仁地执行;要想国家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今天出一条善政、明天搞一项利民措施。因为所谓善政、利民,说明当权者还是在为老百姓办事,而不是干自己的本职工作。说明法令还没有把当权者的职责规定清楚,他们还处于特权阶级,有权进行管理,无须接受监督,办事就有功,败事也无过,远未达到公平的境地。这样哪能不混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