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卫红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本章字节:3068字
冯谖不以为然地说:事物有它必然的规律,事情有它本来的道理,您何必生气呢?
田文说:我比较愚蠢,不明白您的意思。
冯谖说:活着的人一定会死,这是事物必然的规律。富贵了,宾客自然多;贫贱了,宾客自然少,这是事情本来的道理。您一定见过菜市场的情景吧?早上,人们争先恐后地挤进去,因为里面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傍晚,人们甩开大步走过去,不会多看一眼,因为里面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前,人家争先恐后地来投奔您,是因为您这儿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他们离开您,是因为您这儿已经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田文恍然大悟,心里的怨意顿消。后来,那些食客陆续前来投奔,他一如既往地接待他们,毫无芥蒂。
因为得宠和失宠对自身关系是如此之大,难怪人们会绞尽脑汁甚至拼了命去求宠而免辱。这就有点过头了。正如老子所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到把这条小命都拼掉了,即使想担心都不行了。那还不如带着担心好好活着。如果能进而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就更妙了!
留一点闲心,看花开花落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老子对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态度,认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乐的一面,但是这快乐的一面,却暗藏隐忧,并不那么单纯。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别于众人,应该我独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兴,澄澈到底。
经典回放
选自《道德经》
【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德母。
【译文】抛弃世间分辨美丑好坏的知识,就无忧无虑。赞美和批评的声音,相距又有多远呢?美好和丑陋的形象,相差又有多少呢?因为批评和丑陋是大家害怕的,自己也不敢不怕。这种风气由来已久,远没到尽头。众人都熙熙攘攘,好像赶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好像春天登台眺望美景。而我的心却像一汪清泉,没有一丝波澜。混混沌沌的,就像还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疲倦慵懒的样子,好像找不到归宿。众人都了不起,而我却独处了隅,像被世界遗忘了一样。我真是一颗愚人的心啊!俗人都很聪明,只有我迷迷糊糊;俗人都口齿伶利,只有我默默无语。众人都有作为,只有我平庸无能。我唯独胜过别人的,就是珍爱道。
大师释疑
唯之与阿:有本解唯为赞美,阿为呵斥。亦有本说唯是恭敬地答应,阿是怠慢地答应。
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未央:未尽、未完。
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傫傫兮:疲倦慵懒的样子。
有余:南大师解为认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
有以:有用、有作为,有本领。
德母:德之母,即道。
学道一得:做一个自然人
绝学无忧一语,有些版本放在《道德经》第十九章之末,南大师采用的版本放在此章,即第二十章之首,似乎更合理。
对绝学二字,有人解为放弃学习,亦有人解为弃绝仁义圣智之学。南大师认为,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他说:古人有言:"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西方表达的方式不同。佛学未进入中国,"无学"的观念尚未在中国宏扬,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了。后来佛家的"无学",来诠释老子的"绝学",颇有相得益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