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卫红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本章字节:3216字
以上观之,圆觉是一切大法的总法、总源,涵盖了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波罗蜜,只有修此圆觉,才能永断无明,证成佛道。修菩萨道也是如此。因为修菩萨道跟修佛道走的本是同一条路,只不过佛已经到站,菩萨还在路上而已。其余阿罗汉、阿那含等,离终点站自然更远。但我们也不要因此认为他们境界太低。因为我们这些凡人连车都没有搭上,甚至连车站在哪里都不清楚,怎么能一万步笑五十步呢?不过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总算知道车站在哪里了,就在圆觉这里,上了车,就有希望永断无明,跟佛祖平起平坐。
我们凡人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不想永断无明,非但不想,还要以无明为有明。什么是无明呢?佛家的解释比较复杂,其实可以简单解释为不够聪明。那么永断无明就是变聪明一点,获得永不退减的大智慧。
有的人就不服气了:我怪聪明的,才值10元钱的东西,被我花言巧语,15元卖给了人家,还不够聪明吗?别人的东西,被我1毛钱不花弄到了手,还不够聪明吗?如果聪明就可成佛,我离成佛不远了!可惜啊,凡人的这些三十六计,在佛祖眼里都是贪、嗔、痴,都是无明,凡人觉得这就是聪明,不过是自作聪明罢了!
我们凡人对成佛的理解也往往存在偏见,认为是获得了某种资历、身份或权力,所以我们常拿佛祖跟玉皇大帝比,到底谁官大,谁该听谁的。其实成佛仅仅是一种境界,一种心境,跟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要获得这种境界,说难很难,可能修炼几十年仍然寸步难移;说简单也简单,可能一个念头转过去,境界就上去了。古人有诗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把那些俗的念头一放下,就成仙了;把那些凡情一放下,就成佛了。
成仙是道家的境界,比较笼统,用佛家的的境界来衡量,大致是罗汉、菩萨和佛的合称。罗汉即阿罗汉,自己觉悟了,便不理会人间之事。对应道家的神仙,只顾自己游遍五岳三山,不管人间是非成败。菩萨的意思是觉悟有情,自己觉悟了,还要度化世人。而神仙中也有多管闲事的,如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出自己的力,伤自己的脑筋,办别人的事。佛在有情无情之间,在度人与不度之间,这是大情和普度,是无心而作的至高境界。在神仙中,至少道教的祖师爷李老子到了这等境界。
无论成仙也好,成佛也好,都要把念头从无明的一面转到光明的一面去。这个念头如何转呢?我们不妨看一个事例:
法眼文益在庆辉禅师处参禅,始终不能悟道,甚至连门径都找不到,于是,他拜别师父,四处云游。
有一天,忽然下起了雨。他就在附近的一个小寺院中避雨。这个寺院的方丈出行去了,只剩下几个僧人和一个知客僧。知客僧问法眼文益:法师往何处去呀?
法眼文益答道:我也不知道,只是四处走走而已。
知客僧又问:你四处云游,有什么收获吗?"
法眼文益答道:云水随缘。
知客僧羡慕地说:云水随缘,你真的是逍遥自在啊!
法眼文益心里灵光一闪自己一直急急忙忙地求佛道,就是为了获得大解脱而逍遥自在,而自己不是已经很逍遥自在吗?于是,他一下子豁然开悟了。
法眼文益开悟前有一个俗念头:求证佛道。就像我们日常有一个进取目标一样:考试一定得100分,三年一定赚100万。为什么非实现这个目标不可呢?这都是执念。法眼文益把俗念头一放下,就成仙了。不过他的悟境不算太高,大概在罗汉以下。
还有一个悟境比较高的例子: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军医,医术非常高明,治好了不少伤兵。但是,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战争从没停止过,这个医生治好了一批伤兵,又有更多伤兵送来。有时候,一个士兵会被治愈数次,最后还是战死沙场。最后,他崩溃了,心想:我治病救人,难道是为了他们去战场杀人或被人杀吗?既然他们迟早要被杀死,我救他们又有何意义呢?于是,他辞职不干了,去跟一个禅师参禅、修行。他每天随侍在禅师身旁,日子久了,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自有其理,凡物各有其用,不用刻意追求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