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卫红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本章字节:3310字
第二句话: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末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所谓觉,就是对佛性的觉悟,换句话说,就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虚而不实的,正如西方哲人所说:所谓事实,就是对我们看到的东西加以解释并称之为事实。在虚而不实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自然有偏差,亦名为幻,也是虚而不实的。若说有觉,犹末离幻,如果有所感悟或觉悟,仍然没有脱离虚幻。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然规律,但也只是某种程度而已。理解了亿分之一,等于在银河系里发现了某颗星星,离认识宇宙还差得远呢!
有的人认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恐怕是自高自大的想法,是妄见。到目前为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只有违反或顺从两种情况,利用二字是谈不上的。因为人类根本不懂自然规律,或者只是懂得一星半点,何谈利用?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原因就在于不懂,顺从则是碰巧,瞎猫逮住了一个死老鼠逮好像是逮住了,究竟是瞎猫逮住了死老鼠,还是死老鼠逮住了瞎猫,还不一定呢!假设这只老鼠是喝毒药死的,老猫以为捡到个宝,一口吞下去,得!马上被老鼠逮到阎王家打官司去了,告它多宗故意伤害与谋杀罪。
所以,在自然规律面前,我们只要老老实实顺从就行了,根本不要妄自尊大地谈什么利用或驾驭。我们不妨假设自然规律就是上帝,就是玉皇大帝,就是佛祖,然后从从容容地做自己的傻事或聪明的事,并承担一切结果。
第三句话: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南怀瑾大师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此是禅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贤如来、金刚萨埵心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祖在前面讲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就是说,我们的身心及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修行的方法是要远离这些虚幻。可是,我们的刻意远离也是虚幻的,仍然要远离远离这个虚幻。但这仍然是虚幻的,仍需远离。一直到没有什么可以远离时,种种虚幻就全部破除了,就见到佛性。
不过,既然远离也是虚幻,也就是说,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虚幻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努力的结果又怎么可能达到即除诸幻的境界呢?佛祖的答案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也就是说,知道远离也是虚幻,用不着刻意远离,如此就能不离而自离。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于无心中见佛性。
但是,这种修行方法起点太高了,一般人很难运用。通常来说,我们只能有意为之,然后达到这种顺其自然的境界。
打个比方,现在提倡微笑服务。服务人员终于意识到霸王式冷面服务对生意兴隆来说只是虚幻,决心远离这个虚幻。可是当他(她)有意向顾客装出笑脸时,几颗白牙一露出来,把顾客吓一大跳,以为自己身上某块嫩肉被服务员看中了,马上就要被咬一口,一分钟没敢呆,转身跑掉了。
服务员几经修炼,终于意识到有意向顾客装笑脸的做法也是虚幻,又打算远离这个虚幻,于是对着镜子苦练面部表情,使自己的笑脸显得可爱一点。当他(她)再次向顾客微笑时,效果仍然不理想。因为顾客看见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机器人,怎么会产生好感呢?
服务员又意识到这种微笑也是虚幻,仍需远离,每天进行心态训练,不断暗示自己:顾客是恩人,能给我带来业绩,带来机遇……这样训练后,嘿!表情果然生动多了,不像机器人了。可是顾客从服务员的表情中却看到了某种企图心乃至乞求心,甚至看到了某种狡诈的东西,因而产生轻视或厌恶心理。
如果服务员上进心强的话,还要继续远离虚幻,进行真情训练:深刻思考顾客跟自己的鱼水关系,深刻思考服务工作的高尚意义……经过不断修炼,终于离尽诸幻,见到佛性了,境界也上去了,此后,他(她)见到任何一个顾客,都会自然而然地露出亲人般的微笑。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顾客一见就会产生亲切感、愉悦感,于是,就像铁针被磁石吸住一样,从此成为忠诚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