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珊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本章字节:2426字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已经到了她的风烛残年。帝国主义的蚕食鲸吞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个貌似庞大的帝国政府千疮百孔、步履艰难,人们对它的失望和怨愤,可以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的行文中窥见一斑:“夫孰使我百业俱失,无所衣食者,政府也;夫孰使百物腾涌,致我终岁勤劳而不得养其父母者,政府也;夫孰使我一粟一缕之蓄积,皆使吏胥之婪索者,政府也;夫孰使盗贼充斥,致我晷刻不能即安者,政府也……”这样的政府非倒不可。尽管王权统治者和各种保守势力,依然在指望苟延残喘,然而,革命已经箭在弦上。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孙中山(18661925),原名孙文,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改名为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孙中山参加家庭的农业劳动,同时在家乡旧式私塾念书。1878年,13岁的孙中山飘洋过海投奔早年移民檀香山的哥哥孙眉。在哥哥的资助下,孙中山得以在夏威夷的美式和英式中学接受西方教育。然而,由于他在西式学校里信奉了基督教,这被当时的中国人视为离经叛道的行径激起了哥哥的强烈反对。兄弟反目,孙中山愤然辍学,在1883年回到中国。
回国后的孙中山虽然选择在广州、香港一带学医、行医,但由于他生性旷达、热心国事,不仅与当时政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往来,而且与江湖上的各路“英雄豪杰”也有交往。当时,孙中山有个意气相投的同学叫郑士良,在惠州开办药房,他同洪门中的人关系密切。洪门是天地会、三合会系统的江湖秘密结社,有反清传统。通过郑士良,孙中山同洪门有了联系,并受其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与孙中山交往甚密的还有医学院同学陈少白、香港华民政务司署书记尤烈和澳门富商之子杨鹤龄。由于这四个年轻人常常聚首指点江山、评议时政,且以他们的广东前辈洪秀全为推崇对象,所以,亲友们私下里称他们为“四大寇”。1894夏天,孙中山与好友兼同乡的陆浩东结伴游历北中国。在上海,他们拜访了当时大名鼎鼎的鼓吹政治改良的郑观应和王韬,颇受此二人器重。王韬甚至热情地将孙中山介绍给当时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门下的一个幕僚,使资历尚浅的孙中山有机会与这个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有间接联系。时值甲午战争爆发的前夕,痛感于国势垂危的孙中山斗胆给李鸿章上书,痛砭时弊,陈说大计,希图一展鸿志,报效国家。然而,老迈昏庸的李鸿章已无心作为,怎肯顾念一无名小卒之言?《上李鸿章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这个经历使孙中山大失所望,从此断绝依靠清廷达官走和平改良之路的念头,决意破釜沉舟,以革命之法推翻清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