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群英结党日出东方三“李公馆”的秘密

作者:张珊珍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

本章字节:4252字


7月23日夜晚,蝉声初歇、暑气渐消的望志路像往日一样沉浸在夜的静谧之中。然而,向来静悄悄的李公馆今夜却是个例外,这幢坐落在望志路和贝勒路交叉口,青红砖相间砌成的石库门小楼,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前来。他们中有穿长衫的、穿对襟纺绸白上衣的、穿西式衬衫结着领带的,留八字胡的、留络腮胡的,有教授派头的、学生模样的。他们文质彬彬却器宇轩昂。每一拨客人到来,都会轻轻叩响那扇黑漆大门上的黄铜门环,随即,一位模样清秀的年轻女子就悄然打开大门,探身而出,面含笑容地将客人们迎进房子,然后从容不迫地将大门合上。这位年轻女子就是为这次不平常的聚会尽心谋划的王会悟;这些三三两两、悄然而至的来客,就是来自北京、山东、长沙、广州、日本等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代表。


当代表们相互谦让着走进这栋古朴典雅的小楼,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间小小的、四壁洁白的客厅。厅内没有特别布置,只有一张平常人家全家聚餐使用的大方桌稳稳地摆放在中间,桌上整整齐齐地排着一溜纯白的白瓷茶碗。方桌四周围着十几个带靠背的方椅。靠墙的一侧,还有一个做工精致的明清时期的茶几。陈设非常简单,所有的木质家具都是黑色,使室内的气氛显得十分庄重。


所有的代表都到达后,大家相互招呼着入座。这里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共12名中国代表。此外,还有两位外国代表,颇为显眼,他们就是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科尔斯基。留日学生周佛海突然生病,不得不留在博文女校休息,今夜不能前来。


会议原定由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陈独秀主持,但陈此刻却远在广州。因此,来自北京的李大钊的学生张国焘,也是这次大会筹备者之一,就被临时推荐为会议的主持者。张国焘曾是五四运动中叱咤一时的学生首领,其组织才能和演讲水平让在座代表们耳熟能详。担任会议记录的,是毛泽东和周佛海两人。这是原先就已经确定的。


张国焘首先向代表们通告了这次会议的筹备经过,说明这次代表大会的重大意义,以及这次大会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和具体议程。随后,热情洋溢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极其兴奋地开始了他的会议致词。马林因有美国生活的经历,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在中国代表当中,李汉俊和刘仁静的英语也是顶呱呱的,于是,他俩义不容辞地给马林做即席翻译。


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共产国际增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他希望中国同志努力工作,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出自己的贡献。接着,马林分析了国际形势,介绍了共产国际当前的工作状况,以及他个人在爪哇建党活动的情况和经验。马林在他发言的最后部分向在座的中国党员们提了一个建议。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目前基本上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人成分太少,建党后,需要特别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建立工会组织,把工人当中的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壮大党的社会力量。


比马林年轻许多的尼科尔斯基略显内向、腼腆,加上语言障碍,他很少与代表交流。在会上,他用简单的语言,祝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另外,简单地介绍了赤色职工国际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大致情况。


这一夜会议的最后,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


25、26日两天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


27、28和29日三天,大会连续举行了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讨论认真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既有统一的认识,又在某些问题上发生争论。总的来说,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但对党员能否当议员或到现政府中做官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各人的观点最后集中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共产党员做官没有任何危险,相反,对党组织有益。应当建议挑选党员加入国会,以使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只有将公开的和秘密的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争取更多、更现实的斗争机会,取得斗争的实际成效;另一种意见则完全相反,坚决反对党员同现政府合作。为了集中力量,共产党不能同资产阶级采取任何共同的行动。党员加入国会,只会把共产党变成黄色的党。因此,不但不能参加国会,还应该在国会外进行斗争。在连续三天的会议中,这两种意见一直相持不下,所以,会议未作出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