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此间曾著星星火二走出校园的北大师生

作者:张珊珍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

本章字节:2630字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一方热土,新思想、新文化熙熙攘攘荟萃一堂,各家各派竞风流。因“南陈北李”之故,北京的共产主义运动一直非常活跃。北京共产党小组的主要创始人是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父”的李大钊,很多青年,如邓中夏、高君宇等,包括年轻的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进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1920年,陈独秀踏上南下建党之旅后,李大钊与之遥相呼应,共商大计,在京津地区也展开了积极的筹划与指导工作。


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为组建党组织做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刚开始参加这个研究会的有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朱务善、罗章龙、张国焘等人。不久,瞿秋白也加入了这个研究会。这样,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就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比较系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最初,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只是通过会员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一起学习和讨论。有时会借几本英文或德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请英文或德文比较好的人来给大家讲授。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经常工作分为三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将研究会的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各自研究某一问题,然后集体讨论;第二种定期演讲,邀请当时的教授学者如李大钊、高一涵等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做学术报告;第三种通过公开辩论的方式达到宣传的目的1。


为了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曾在北大沙滩教学楼的一个大教室里,举行了一个为期两天的大型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到会的分为正反两方,李大钊作为评判员。北京各大学以及专业学校的教员和学生参加了这次辩论会。辩论会即将结束时,李大钊被邀请上台给大家讲解。李大钊详细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如封建时代因为生产力发展必然会被资本主义代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迟早会被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团结了许多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它的活动为以后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


在进一步发展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李大钊认识到“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3。他号召真正的革命知识分子不要空谈理论,而应去从事建立工人团体的实际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工人中去。1920年1月,李大钊号召和组织北京的一些青年学生深入考察了解工人生活,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进行调查。当这些坐惯书斋、衣食无虑的学生们第一次踏入工人生活区,亲眼目睹工人的真实生活状况时,他们的悲惨境遇令大家“相顾失色,太息不止”,“极伤心且不平”。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邓中夏感触最深,从那一刻起,他决定全身心地投身到解放工人的实践中,誓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