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珊珍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本章字节:2930字
12月14日到17日,各省都督结集南京举行会议,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临时大总统。会上,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以及投革命之机的政客争权夺利,互不相让,导致临时大总统难产。
就在革命局势处于胶着状态之际,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新的变化出现了。
1911年3月的广州起义即黄花岗之役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到美国各地的华侨中宣传、组织革命。他预感到中国必然成功,在1911年8月11日的一封信中,他准确地分析了革命当前的革命局势:“现时各省民心切望革命军起,以救彼等脱离清朝之苛政者,已若大旱之望云霓;而十八省之新军,亦多倒戈相助。……吾党无论由何省入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1然而,武昌首义成功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即便是孙中山本人也没有预料到两个月后,他所渴盼已久的胜利就在湖北省会实现了。当时,孙中山正在美国中部科罗拉多州的旅途中,他从报纸上看到了“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消息,大喜过望,恨不得插翅回国,参加国内革命。然而,作为政治家的孙中山有更长远、更周密的考虑,他几乎立即估计到革命即将遇到的种种问题,应该“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后而回国”。他认定中国即将面临外交方面的关键问题在英国,随即离美赴英,与英方交涉,阻止四国银行对清政府的巨额贷款,在经济源头上,打击清王朝的东山再起。同时,预料到革命之后创建新政府的开支,孙中山开始与英国银行商议借款,解决革命的后续问题。当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安排停当后,孙中山才登上回国的轮船,这时,已经是武昌起义后两个半月了。
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领袖,是他第一个在中国提倡通过革命实现资产阶级理想。虽然他没有直接参加“毕其功于一役”的武昌首义,但世人皆知,武昌起义和各省连珠炮式的迅速响应,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的结果。孙中山作为公认的、最有威望的中国革命的领袖,他的归来受到革命党人以及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革命势力由于孙中山的回国而有了一个有力的中心人物。12月29日,各省代表再次聚集在南京举行临时总统的选举会议。与会的十七省代表,每一省投一票,孙中山最后以十六票当选,只有浙江省代表没有投票选择孙中山而投票黄兴。临时大总统的确定,使革命阵营内的纷争暂时平息下来。12月31日,孙中山率领随员从上海乘火车前往南京。途经苏州、镇江、无锡、常州等站,沿途各站均聚集挥手致意的民众数万人,场面十分热烈。次日,也就是1912年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两江总督府举行了规模宏大、气氛庄严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在就职典礼上庄严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宣誓完毕,孙中山接受大总统印绶,并就此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十余年来,从事于革命者,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战胜所遇之艰难,即使后此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唯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而吾人始可无罪于国民也。”大总统就职仪式在震天动地的“中华民国万岁”的欢呼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