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人政治的癫狂一袁世凯的得势

作者:张珊珍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19

|

本章字节:3318字

《》x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几乎成了反动政治的代名词,他是北洋军阀的鼻祖,一个对大清王朝和中华民国的命运都有重大影响的军阀集团首领。


袁世凯于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的官僚大地主家庭。袁氏家族人丁旺盛,子孙显贵,是当地有名的豪门大族。袁世凯生父袁保中在家乡联合当地富豪之家,择险筑寨,操办团练,以“袁寨”名闻乡里。受家族尚武传统的影响,袁世凯从小喜好拳棒,骄矜大胆,而且臂力过人。优越自由的生活不但养成了他为所欲为、豪放不羁的脾性,而且,因生于官宦之家,受官场逢迎捧奉的潜移默化,他尤以诡诈权变、纵横捭阖见长。1881年,22岁的袁世凯投奔淮军统领吴长庆,开始军旅生涯。仰仗其父辈的影响,袁很快被委以营务处帮办一职,迈出其仕途上的第一步。但是,袁世凯能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并带来日后的发迹,却是得益于朝鲜平叛。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袁世凯跟随吴长庆赴朝,无论在解决朝鲜大院君的行动中,还是在围剿起义军的战场上,袁世凯都大显身手,显得精明强干。这使袁世凯大出风头、声名鹊起。同年10月,清政府给予袁世凯“以同知分发省分,前先补用,并赏戴花翎”的奖赏。1884年4月,中法战争爆发,深感国无良将的李鸿章“慧眼识英雄”,奏荐袁世凯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袁一跃而成为驻朝清军要员。1885年,李鸿章又上折称袁世凯“胆略兼优,能知大体”,“足智多谋……遇事冀可挽回匡正。”袁因此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后来,李鸿章又称赞他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1可见李鸿章当时对袁的赏识。袁世凯攀上了李鸿章这个高枝,从此在政坛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1895年,从朝鲜回国不久的袁世凯被清政府委派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这支总数不过7000人的新编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张之洞的自强军可与之匹敌。袁世凯深知军权的“硬实力”,他牢牢控制小站新军,将其视做自己的“命根子”。这便是日后北洋军的起源。后来,新编陆军扩编为北洋六镇,所有军事骨干都出自小站,从而形成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北洋军阀集团。


1898年,在维新变法炙手可热之时,袁世凯曾一度混迹于维新派之中,被维新派引为“同志并寄予厚望”。然而,“帝党”和“后党”两派斗争日趋白热化,善于观察风向的袁世凯权衡利弊,在借维新派捞足自己的政治资本后,竟一脚踢开维新派,出卖维新运动的绝密计划,投入西太后的阵营,维新志士因此血流成河。中国近代史记下了这惨烈的一页,同时,也将袁世凯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出卖维新志士有功,袁世凯一时成了西太后的红人,一步登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进入清政府的权力核心层。此后,以钻营见长的袁世凯利用这个首席总督的地位,进一步攫取更大更多的权力,诸如参预政务大臣、督办关内外的铁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电邮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等官衔联袂而至,茂典殊荣,靡不崇备。然而,事物往往存在正反两面。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在政坛上一路凯歌,看似轰轰烈烈,不可一世,其实,树大招风,危机四伏。袁的“擢太骤任太隆”,引发了他与清廷亲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在西太后归天之后。1908年11月,载沣之子溥仪承继大统,载沣授为摄政王。载沣摄政使袁世凯顿时“不安于位”,因为载沣对袁世凯势力的膨胀早已愤疾至极,如今,自己儿子当了皇帝,为加强王权,恨不得马上拔了这颗“眼中钉”,铲尽袁的势力,确保儿子稳坐江山而无人敢于问鼎。按摄政王载沣的本意,自然是杀袁而后快,然而,迫于多方的牵扯,终未敢下手。就在新皇帝上台后两个月,载沣借故免除了袁世凯的一切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