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美人的靠(4)

作者:叶兆言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8

|

本章字节:9230字

我继承了父亲的藏书,这些年又凭空添了很多,怕别人借书的痛苦已不复存在,发愁的还是书太多没地方搁。书到用时方恨多,因为多,真想用什么书就找不到。在整理图书方面,我远没有父亲的耐心,他能闭着眼睛,就说出某书的位置,我永远是随手乱放,刚看过的一本书动辄石沉大海,为了找不到而放弃,早就习以为常。


平心而论,书橱里的很多藏书不仅无用,而且非常糟糕,坏书永远会比好书多,书满为患早已成为很多家庭的现实。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藏书则未必让人高兴。真相有时候戳穿不得,坐拥书城可以让人得到满足,弄不好就是一种虚荣,书香门第也更可能是骗人的鬼话。


作为一个过来人,真不赞成年轻人去收藏图书。能够认真或者随意一些书,这就足够了。当土财主没什么意思,藏书再多,你还是不能和书店相比,更不用说图书馆了。


书籍装帧,愈演愈烈


出版社当编辑时,还没电脑照排这一说,那年头出版物难免简陋,不说千篇一律,反正看上去差不多,封面风格就那么几种,要死板都死板,要花哨皆花哨。版式更是死不悔改,开本只分大32开和小32开两种,偶尔一两本超规格的小36开,会让人感到很新鲜。


书的大小差不多,书橱也就可以变得十分简单,空间能够放进大32开就行了,照例前后两排。如果打一面墙的书架,留一格放16开的大图书,放大百科辞典和《辞海》,又譬如你喜欢的杂志。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大小正合适,男女都咸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书橱就应该这样。


电脑改变了一切,现如今的美术编辑,基本上是想怎么玩怎么玩,只要肯动脑子,只要不怕麻烦。版式五花八门,字号变化莫测,一方面,书的装帧确实越来越好看,另一方面,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好看绝不代表花里胡哨,为心所欲,既能把工作做得很好,也能把事情搞得很糟糕。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做腰带,好像不这样就没档次,不这样多花钱就不够规格。书的腰带又不是裤带,不束好就会有伤风华地掉下来。


让人受不了的还有开本大小,今天的出版物不管是,还是纪实作品,还是理论著作,动不动便是时髦的小16开。这开本的尺寸存心要让藏书者哭笑不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搁书橱里,横也不是竖也不是,简直就是在欺负人。又仿佛一个人突然变胖了,变高了,死活都不肯守规矩。因为胖,宽了那么一点点,就只能放一排,因为高,高了那么一点点,原来预订留给大32开本的那层便再也放不下。


反对书籍装帧是没道理的,整齐划一也不见得就好,不过愈演愈烈,越来越过分,越来越没谱,却真是不太妙。整理书时我总是忍不住要骂娘,也许太死板,也许太僵化,反正捧着书东张西望,看着书橱发呆,心头就有无名怒火。毕竟将书橱拆了重来不容易,而且就算与时俱进,也许刚改变,又流行起另一种开本了。眼下新买的书橱可以调整隔层,但是这玩意更像装饰柜,放假古董还可以,根本放不了多书。


有两个很老的书橱依然在我书房搁着,有些年头了,式样尚可,还是祖父旧社会用过的。父亲对这书橱很感冒,每层的高度不尴不尬,竖着放两排不行,后面一排只能横着,也就是与前面的书呈“丁”字状,想取后排的书非常不容易,拿开了前一排,你看到不是一排书脊,而是一串封面。不仅前后如此,上下也这样,为了节省空间,书上再横着放几本书,结果每次找书都像是个工程。


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


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


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的“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祖师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一直认为摹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其次是博征,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他十一岁时便开始读《资治通鉴》,自26岁起,“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用功的程度望尘莫及。第三是经世致用,他最反对空谈,“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他的学问是对晚明文化的反动,而清代学者的朴学传统,正是起源于顾炎武。


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秉承“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顾炎武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保天下”是普通百姓当仁不让的责任。清军南下,他纠合同志起义兵守卫吴江,失败后幸而逃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又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西北地理,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


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大胆怀疑君权。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诱惑,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克制。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又一次义正辞严拒绝,视死如归。


统治者也无可奈何,杀一个顾炎武有何难,他的精神既然已经存在,肉体上的消灭也就失去意义。


级别和待遇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废俱兴,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空调,私自安装属于违禁。尊卑有序,毋相僭越,我父母皆名列高级知识分子,不知钻空子拜托了什么人,打报告请有关领导签字画押,然后搞定,然后兴冲冲去买空调,销售人员笑着说打什么报告呀,你买一个回去用就是了,谁管你。


听了仿佛天方夜谭,心里不太相信,又希望能是真的。南京这地方实在太热,那年头能用上空调,基本上帝王级享受。于是听销售人员的话,帮父母付钱同时也为自己买了台窗式空调,当时还不负责安装,要自己动手,得找朋友帮忙。销售人员拍胸脯,如果有人查处,他们负责退货。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小心谨慎循规蹈矩,总是忍不住问,会不会有人来查。我也谈不上大胆,既然人家许诺打包票,也只能信以为真。结果有惊无险,这台小空调劳苦功高,直到搬新家才淘汰。如今回想还有些舍不得,毕竟它消解了十多年的酷暑。记得刚开始电压不足,必须下午提前将空调打开,否则晚上用电高峰,压缩机便启动不了。那年头为省电通常临睡前才用,下午就把空调打开,已相当奢侈。


都说这些年发展快,仅仅是空调这种小事就足以说明。仍然是八十年代末,去北京领某某文学奖,然后与也在北京的父亲一起坐软卧回宁,开车前乘警查票,差点将我从软卧车厢赶走,理由是级别不够,不能享受软卧待遇。记得父亲很丢人地对乘警解释,哀求,就像真做错了一样,面红耳赤,还差点把我的奖状拿给他看。乘警也没多说什么,一脸不高兴,又看身份证,又看工作证,说下不为例,又说如果有人来,你还是得让,说完傲气十足地走了。同车厢的老干部牢骚满腹,说让个狗屁,票都卖给人家了,凭什么还要叫你让。另一位官员模样的人也说,级别不够,根本就不应该卖,规矩就是规矩,道理便是道理,既然能买到,错就不在你了。


一路上父子俩人都在担心,担心会有人中途上车。当时的软卧并没有空调,天很热,只有一个小电扇,我们只顾担心,同车厢的另外两人却不停吵架,一个喊热死了,一定要吹电扇,一个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吹风,最后唇枪舌剑,硬是把乘务员喊来协调。


很长时间里,金钱面前人人并不平等,平民百姓屡屡遭受歧视,有钱不能享受空调,也不能坐软卧包括坐飞机。事实上,貌似反对一切权威的时代,等级制度仍然非常厉害,非常让人不痛快。


花钱不看凤凰卫视


作家储福金老师是我邻居,有一天开通了凤凰卫视,喜滋滋地向大家卖弄。我这人永远从众,有热闹总喜欢凑,便依葫芦画瓢,按照提供的号码打电话,也打算花钱开通。没想到小姐一接电话,立刻否认,说从来不曾提供过类似服务。迎头被泼了一盆冷水,打电话问储老师,他说怎么可能,自告奋勇又电话过去追问。小姐仍然否认,储老师急了,说我刚花钱开通,现在打开电视就能看,怎么可以说没这个业务呢。


小姐逼得没有办法,便老实坦白,说的确开过一段时间,但是业务已取消。我听了心头十分不痛快,这叫什么买卖,光天化日之下,说开通就开通,说取消就取消,不是欺负人嘛,暗暗生了几天闷气,就把这事给忘了。


接下来,搞一个什么活动,正好与广播电视局有关领导一桌吃饭。突然想到,就问能否通融一下,开后门给手下打个招呼,为我开通凤凰卫视。领导立刻表现出为难,说开通的手续很严格,过去是副省级,现在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他这么一说,我还真有些不好意思,人要知趣,不可强人所难,想想储老师真是占了大便宜,不知不觉便混了个副省级待遇。


隔几个月太太去缴费,无意中问起凤凰卫视,得到的答案是随时可以开通。原来这业务不仅没真正停止,而且像传销一样一直在悄悄运作,只不过没有大张旗鼓公开。只要肯花钱,第二天就能上门服务。我觉得不可思议,立刻答应开通,有一个什么菜单,每年要花七百多块。隐隐觉得有些贵,又请教储老师,说就这价,赶快付钱吧,错不了。于是开通了凤凰卫视,称了心如了意,没想到这年头让领导都为难的事,花钱就可以当场搞定,真是不亦乐乎。


不过几天下来,情绪也就败坏,胃口基本倒了。说老实话,现在的凤凰卫视没什么可看,与ccv相比,差别不见得大到哪里。最郁闷的还是性价比,就算它还有点好看,凭什么一年要收那么多大洋。那个所谓菜单,仿佛买精肉非得搭肥肉和猪头肉,捆绑了一大堆你从来都不想看的节目。既然收费频道,就必须货真价实,让人有充分自由选择。像现在这样仅仅为了看凤凰卫视,却要观众再额外花三倍的有线数字电视费用,明摆着是在抢钱。


暗暗打定了主意,你不仁,我则不义,敢让人如此花冤枉钱,我也就只能对不起,明年到期坚决拜拜。能省就省一点吧,时代已改变了,凤凰卫视人老珠黄,原有的优势早不复存在,青春美貌不再,花那么多钱显然不值。


拜托,别把名字写错


常写小文章,也就会有些小稿费。去邮局次数多了,工作人员变得面熟,有时忘带身份证,照样把钱拿出来。但是遇到汇款单上名字错了,立刻无能为力。前一阵去邮局,十几张汇款单,竟然两张错,一张叶兆京,一张叶兆北,分别来自天津和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