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大厦将倾(4)

作者:王俯民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7

|

本章字节:12168字

辽沈战役前,杜曾受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总司令刘峙),负责指挥主动进攻华东和中原野战军,以及“收复”济南、泰安的战役。旋因锦州告急,杜调职东北而罢。这次是杜第二次赴任徐州。但情况已与以前大不相同了。此时,蒋之军队已由四百余万减为二百九十万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增加为三百余万人,数量上已略高于蒋之军队。而且解放军的攻坚战也得到锻炼,有很大提岛。武器装备,也因蒋这位“运输大队长”“帮助”的美械装备而大大加强。士兵士气更高。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后,中共中央又准备发动淮海战役。9月25日,毛泽东开始部署军事行动。


这时,蒋军在淮海地区有五个兵团,三个绥靖区,共达约八十万人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以及华中、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余万人。


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歼敌于淮河以北,不让蒋介石将军队撤走。而蒋于11月初,则想在东北失陷后,撤军淮南。为了麻痹蒋介石,毛泽东令中原野战军于河南南部采取佯攻,引黄维、张淦兵团西向;又以中原野战军一部和华东野战军于徐州以西地区佯为作战姿态。而其他各部也行动缓慢,不像进攻徐州的样子,使蒋不明意图。同时又以一部占领宿县,于蒙城地区部署堵截黄维兵团北上。


这一切,真地迷惑了蒋介石,使他误以为毛泽东并不想马上围攻徐州,又于11月4日改了主意(一天之后)。他又要固守徐州了。他原本怕于徐州重演项羽霸王别虞姬悲剧;至此,他决定北守徐州,南依蚌埠。令邱清泉、李弥、黄伯韬、李延年兵团向徐州集结,固守徐州;令孙元良兵团守宿县(徐州之南),刘汝明守蚌埠。欲于徐蚌铁路两侧围歼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以扭转战局。


杜聿明于9日晚飞抵南京受命。但第二天,黄伯韬兵团已被围困。10日午后,蒋于黄埔路主持召开国防部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蒋因黄兵团被围,又改变了策略,决定于徐州地区与解放军决战。他公开说的是救黄兵团,实则是于此决战。同时立即调黄维兵团(白崇禧华中剿总序列)和刘汝明兵团兵北上援徐,又调孙元良兵团入驻徐州;命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向增援黄伯韬兵团,欲围歼围困黄兵团的华东野战军。但是邱、李两兵团不愿援助杂牌军黄伯韬,不派主力增援,不执行蒋的命令。结果在解放军五个纵队顽强阻击下,难以前进。到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全歼黄兵团七万八千余人,黄伯韬自杀。第一阶段战役束。


11月23日,蒋介石急召杜聿明到南京开会。蒋此时又改变了主意,他又决定仍采取于徐蚌铁路两则与华东、中原解放军决战方案。令黄维、刘汝明迅速北上,令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南下,实现“三路会师”计划。


但是,杜聿明率军南攻时,步步维艰;黄维、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北上,也寸步难进。黄兵团11月24日被困于南平集、双堆集。至28日,杜聿明见无法打通徐蚌铁路,又飞南京见蒋介石,报告情况。蒋这才又决定放弃徐州,退守淮南。但为时已晚。


29日,杜聿明予徐州召开军事地议,宣布撤离徐州。他并且胸有成竹地说,此时撤离徐州是最好机会,因为华东解放军刚围歼黄兵团,决无力继续作战,乘机撤军,一定成功。当天,黄维兵团被中原解放军压缩到十华里方圆地区内,行将被歼。


11月30日,杜聿明率部自徐州南撤。12月4日即被困于永城东北孟集、李石林、王伯楼、陈官庄一带,无法前进。杜聿明率部挣扎,终于无法突围。7日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孙只身逃走。15日,黄维兵团被歼于双堆集地区。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得知黄维兵团被歼,调头南逃,一天跑了百余里地,幸免被歼。


歼黄维兵团后,中原解放军继续解放了淮阳、淮安、灵壁等城,使杜聿明两个兵团完全孤立于永城东北地区一小块土地上。至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完成。杜聿明部已成为瓮中之物。


面对危急的形势,杜向蒋介石献上三策:上策,集中西安、武汉兵力与解放军决战于淮海地区;中策,固守阵地,等待和谈成功;下策,是突围脱险。蒋介石欲采纳杜策,但白崇禧坐镇武汉不予援救,并愿杜部早亡;胡宗南则远在西安,自顾不暇,且又远隔千山万水,也拒绝调兵东援。至于和谈,因为蒋本无和谈诚意,对李宗仁多方掣肘,加之白崇禧欲划江而治,也反对真正和谈。以和谈来过关,也绝无希望。突围脱险,当然也是无法成功。


这时,蒋介石对淮海地区又束手无策了。蒋曾劝杜离开战场去休养,但杜为效忠蒋介石,誓不中途走开,坚决战斗到底。


蒋氏此时所能做的,只有动员所有飞机空投物资于杜部被围地区,约一天一百二十架次,但仍不解决问题。杜部官兵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甚至有吃死人肉的惨事发生。伤病员更哭声动野。每天都有蒋军士兵潜入解放军阵地就食。一些官兵已无心再战。杜部被歼,只是时间问题了。


蒋介石现在正处于被桂系和美国逼其下台的艰难时刻,他在尽一切力量支援杜部,望其突围成功,但也只此空投一法,别无他途。如果杜部被歼,他更是必须下台无疑了。


自12月17日起,华东和中原解放军司令部曾向社聿明两次写信,促杜投降。杜因当时仍决心效忠蒋介石,拒不投降。1月5日,淮海前线总指挥部又发敦促杜聿明投降书。至10日上午10时,全歼杜部两个兵团。邱清泉战死,杜聿明被生俘。


淮海战役共歼敌二十二个军,五十五万五千余人。蒋之精锐部队,经辽沈、淮海两战役,基本丢光。蒋氏的失败从此定局。


21日,蒋即辞去总统职务,不久又悄然离开南京回到溪口去了。此后蒋思考的重点,已转向自上海运走黄金白银和美钞,以及牵制李宗仁执行副总统职务等问题。而最重要的重点,则是准备向台湾撤退和经营台湾之事。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后,中共中央怕傅作义五十余万军队南逃或西窜,立即命令东北解放军于11月23日,向关内急行军,拖住平绥线傅作义主力军和天津的陈长捷部,以便全歼平津之敌。于是东北解放军分三路齐头并进,开人关内。右路军攻平绥线,切断傅军西逃之路;中路军指向天津、北平之间,切断平津联系;左路军目标是唐山地区,于海上堵死平津蒋军南逃之路。


傅作义为请求蒋介石指示,于11月3日,即沈阳解放的第二天,就飞南京见蒋,并要求支援。但蒋未接见傅作义,因为他正忙于淮海战役的部署,顾不得北平和天津的事了。只派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长孙连仲见傅,转达他的意思:(一)傅华北全军运往连云港,抢救徐州稳定中原;(二)撤军绥远,以甘肃为后盾,保卫西北;(三)放弃察、绥、热地区,集全军于平津塘狭长地带,在必要时南撤,以保实力;(四)维持现状,将被各个击破,为最下策。


傅未见到蒋,失望而归,又见中央已顾不得华北,又无一定成案,情绪甚是低落。蒋此时不见傅作义,实为失策之至,也足见其用人在前,不用人在后的性格。当时美国虽口头答应援傅一亿六千万美元,以抵制中共势力的扩展,但实则只给了一千六百万美元,于事无补。


在这种暗淡情景中,傅的意志也日渐消沉,不得不自打主意,自寻出路。遂决定了三策,供进一步研究。这三策是:(一)平、津全军转移山西,通过晋南和胡宗南联成一体。绥远一部则退往宁夏、甘肃,免于孤立。(二)放弃平、保(保定)热、察,全军济集天津、塘沽地区,与东北、华北解放军决战。败则南逃,参加淮海大战;胜则恢复原地区。(三)率本部退往察、绥;所部“中央军”由李文统率待命。


经过反复考虑后,傅决定采取第二策,与解放军决战于天津地区。


但同时,傅又于11月17日,通过北平地下党组织和中共中央联系,并向毛泽东发电,表示讲和意图,以救国救民,保卫北平古都。然而傅氏也未及时得到中共方面的回音,不得要领。于此蒋冷淡他,中共又无回音的孤立境地,傅只得仍然继续部署军队,准备和华北、东北解放军决一死战。


但在调动军队时,发生了临时的部署改变问题。即华北解放军杨成武、李天焕部突然直趋张家口和归绥地区,威胁傅的第十一兵团(孙兰峰)和郭景云三十五军(傅起家部队)。傅这时正召开察南军事会议,便决定实行察南会战,欲歼华北解放军于察南地区。但结果未能如愿,耽误了撤军天津的时间。这时已进入12月初,东北解放军已经入关。至12月8日,傅部三十五军方开始东撤,又因郭贪运大批军用物资而迟行半月。这时,东北解放军已将三十五军东撤之路堵死。郭景云率部激战数日,不能冲出重围,被迫退入新保安,等待援救。傅作义获息后,即命安春山一〇四军自怀来往援,袁朴率第十六军于青龙桥前往接应。但安军旋又被包围于康庄地区,不能前进;袁军则因受阻而东逃。安军为保实力,冒险自狭谷撤退,正中伏兵之计被全歼。安只身逃回北平。傅的援救计划完全失败。


但中共对傅部的第三十五军,则围而不打;对张家口也围而不攻,意在拖住傅军,使他不能下决心从海上南逃,因为他舍不得三十五军和第十一兵团等嫡系部队。在傅等待和犹豫的时间里,东北、华北解放军则迅速将平津合同。12月13日,完成对平津塘地区的完全包围态势。


22日,华北解放军解放新保安,全歼敌第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自杀。24日解放张家口,歼孙兰峰第十一兵团。孙率三千人逃往绥远。至此,傅之王牌军只余三十五军的一个师,困守北平。淮海地区,杜聿明也只余两个兵团,被困于陈官庄地区,即将被歼。傅已感到走投无路,只得于本月24日前后,再次派人与解放军前线总部联系。1949年1月10日,又派其挚友邓宝珊出城联系。


14口,天津解放,陈长捷被俘。17日侯镜如率第八十七军于海上逃走。几天之内,只余傅作义一座北平孤城了。当天,邓陪解放军代表苏静入城。傅派代表崔裁之与苏谈判,议定《北平和平解放实旌办法》十四条。21日,傅作义向其全军宣告和平协议。22日,刊十三条于报端。23日协议生效。26日,傅作义命全军出城接受整编。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之东北和华北野战军一部举行入城式。北平和平解放。


至此,蒋之长江以北军队,除西北胡宗南部以外,已全部被歼,只余江南半壁河山了。蒋介石也因军事上之惨败,而被迫下台了。继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席卷江南,蒋介石于1949年12月,逃往台湾。


对党政军方面施策的检讨


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这次大会的中心内容,是“结束训政,促进宪政”和公开向中国共产党宣战。并发布了三中全会宣言和现阶段的任务、方针。


宣言共五项。主要是向中共正式宣战,把打内战合法化。


现阶段任务共分四项。主要是对过去进行检讨,指出过去研究理论不够,缺乏思想和政治领导,因而政府无所作为。还特别提到过去征收党员知识分子太多,而知识分子看重个人自由,不如下层好统治。当高官者,又与我党疏远,“甚或转而利用党,压迫党”。未达目的者,“亦多忙于做官找事,甚或由失望而怨望,发生反党行为。党不仅与人民不发生好多关系,且与党员亦不发生好多关系。一切孤立,一切空虚,党派成了有名无实。”


对这种情况,强调必须进行改革,主要是从思想教育和研究革命理论着手。文云:“要实行主义必须研究主义和宣传主义,故应展开思想运动以革新思想,领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发扬三民主义,研究:民主义,就是不实行民主政治。总之,从党的教育人手,加强党的纪律,可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党员,但对于以严厉的刑罚处罚不法党员的决议则未能提出。


除了以上教育运动之外,还决定“必须肃清官僚主义,发扬革命作风,一厉行民主作风。从前莺集权而轻民主;重人治而轻法治,重党部而轻党员之畸形风气,应彻底改正。一切重大决策,一切重大用人,应该信任制度。”同时“注意党内舆论,积极团结党员,凡未经会议通过者,不能视为党的主张。……同时应减少文字工作,纸上空谈,简化手续及程序,力求切合实际情形,从事实际活动,注意实际效果。”


改革最重要的是加强“党的领导”,具体说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政务官及民意机关代表者,如系选举产生,应先从党取得候选人地位;如系派充,应有党推定。政务官的重大用人,必须取得党的同意,不遵从者,党应予以适当之惩处,如公开批评等。……党对于民意机关,尤须通过党团“将党的政策化为民意机关的决议,交由政府施行”。


“凡选举产生之政务官及民意机关代表,不能依其职务执行本党政策或发表与政策相反之言论时,党应予纪律以上的制裁,情节重大者,发起罢免运动,不应姑息”。至于从事社会事业的党员,党亦有加以管理的必要。对于纪律必须彻底执行。


将来宪政时期,党要在县级选举单位进行竞选,“党要获得政权,实行主义,必须竞选获胜,此为宪政时期的大事。”党应充实县党部的人力、物力,使之成为健全战斗整体。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工作,随时确定宣传政策、新闻政策、文化政策。“采取领导方式,造成舆论运动。”内容方面,“应鼓吹建设,指导建设,反对破坏与分裂,展开统一建国运动,代表工农利益,为民喉舌。”因此要选拔有经验对主义有研究者担当宣传工作。


这几条明确表达了以党主宰各级政府和各级民意机关,国民党的意志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各地开始反攻的战局下,1947年9月9日,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开幕。


在这个会上,蒋介石宣读了开幕词,主要讲改造国民党的重要性和对中共力量应当正视,不应再闭着眼睛看不起中共,“武断地说他们没有力量,并不可怕”。在其国民党改造问题上,他认为,必须痛下决心改革党务。他说:“抗战胜利以后,……不但国家元气未复,建设未成,反而人民失去信心,以为本党对一切都无办法。……本来处在很好的环境,具有很好的条件,一到我们的手里,就毫无办法,这真是最耻辱,最可痛心的问题。各他中央和地方服务同志,必须趁着这次开会的机会,反省检讨,研究改进的办法,看今后能否改革进步,把握起死回生的时机”。他说:“如果仍如过去一样因循苟且,腐败堕落,甘于暴弃,那即使没有敌人,我们也要遭遇天然的淘汰,无法生存于这个世界。这是我们每个党员人人都要检讨研究的问题。”


蒋介石并非没有看到自己党的严重问题和党政官员的腐败堕落,他承认自己的党失去人民的信仰,对一切都毫无办法,很想振作起来,改造党,提高党政官员的“觉悟”、政治品格等。因此他多次谈党的改革问题。但他找不到真正对症的方法,因为他不放弃个人独裁和专制,不还政于民。其改造国民党的真实目的,也是内心的目的,只是为他和他的集团的统治地位,对此,他说的极为明白;“如果再不觉悟,再不改正”,致使党不幸败亡,“那末个人的权力、地位还能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