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惊魂初定(7)

作者:王俯民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7

|

本章字节:7188字

他首先说明列宁于1913年即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注。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中,列宁又认为东方的民族革命可以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并且该观点成为第二国际的决议。1923年后,中国更成为苏联的“渗透对象”。


斯大林当政后,斯大林一改列宁的作法,使各国共产党的革命“支持苏俄的政权”,并说中共就成为“斯大林个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不但如此,斯大林还进一步企图以中共的武力“推翻国民政府”,采取“西守东进的政策”。以后斯大林的国防政策也有变化:


1928年,斯大林于国际第六次大会上规定只有战争才是达到共产党世界革命和世界专政的道路。1935年国际七大时,斯大林又改变“统一战线”政策,造成东欧、东亚的有利于苏联的局势。在东亚中共打败了国民党,使他蒋氏逃到台湾。


赫鲁晓夫当政后,提出了“和平共存”的政策,认为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企图破坏“反侵略阵线而实施其战略的攻击”,这是第一日标。


接着,蒋指出,苏共的战争思想来臼马克思和列宁。而列宁的世界革命战争思想,则来自马范思的阶级斗争论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基本原理。斯大林的战争思想则来自列宁。蒋还认为,苏共也吸收了法国的拿破仑和中国的孙子的军事思想。


然后蒋对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学说进行解释;并特别指出列宁的“迂迴战略”,在地理上、从亚洲向欧洲,是“苏俄征服世界的路线”。


他分析苏共的总军事思想原则为四条:


(二)“绝对性即毁来性的无限战争之最后决战”。


(三)“总体性的政治与军事综合作战之迂迴战略”。


(三)“阶级性‘革命民军’之全民武装战争”。


(四)“国际性的‘世界革命’之终极目标”。


蒋认为,依照这些原则,苏共和中共展开亚洲“和平共存”五原则的“政治攻势”。对中非则“以反殖民主义口号”展开中立运动,迫欧洲国家退出中非。对西欧则以各国共产党影响其政府转向中立化。


对美国,中共开始接触谈判(在第三国),同时由中共对中南美洲开展反美运动,迫使美国退出亚洲。蒋认为,这就是苏共和中共的迂迴战略。


蒋认为,苏为达其控制全球的目的,主要设置了欧洲、中东、远东三个战场。在欧洲使西欧各国脱离美国。在中东,将西方势力驱逐出去。在远东,则要控制中国等亚洲国家。


在各战场上,蒋认为苏共有四种作战方式:(一)对自由国家,使其内战;(二)对自由地区制造国际战争;(三)以志愿军形式派红军进入一个自由国家作战;(四)直接派军出国作战。


根据以上分析,蒋认为远东***战争胜利的唯一道路是:“以东亚局部战争代替世界全面战争,以普通传统战争代替核武器毁灭性的战争。他认为这样便可以瓦解苏俄集团,成为“保障人类自由的唯一道路”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对策,则是:(一)***斗争的总目标是为“维护人类自由和解放被压迫民族与人民,重建世界和平与安全”。(二)为达“此目的”,必须结合和协调三种力量:东方的民族独立运动、“西方民主集团的资本主义”、“共产铁幕中的***革命运动”。(三)民主集团“要采取弹性的与多元的斗争方式”,包括军事、政治、社会各个方丽。(四)“必须维持并加强军事实力”。


此时他又特别为美国出谋划策,美国只可负起责任,决不可直接参加作战;可以做为世界***战争的兵工厂,决不可做为主战场。因此,美国在全球***战争中,他认为“应该采取间接作战的迂迴战略”和作战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只璎俄共对美国不首先奇袭,或不于其他地区参战,美国也不应随时随地参战。第二个原则是:***战争必须选在铁幕之内或铁幕的边缘地区,不应在远离铁幕的地方。第三是对俄共必“采取重点主义”,即按预定地点,对“共产集团向任何国家的进攻作出反击,而且不应限于“被侵略的当地”。在作战中,不应普遍设防或用到处参战方略,而应选择主战场,给“共产集团”“以致命打击”。


对于亚洲,他指出国际共产主义威胁世界的焦点在亚洲,而亚洲的共产主义威胁在中国大陆。于是蒋强调对中国大陆的作战。他劝美国应综合东方各民族***力量,支持他蒋氏的“反攻复国”战争,并且对此进行计划和指导。


他认为“民主集团”若实行这个“***战争的基本原则”,就可以进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而“重建世界和平”。


最后是补编。补编中,他主要对苏共在中国的各种政治斗争战术和运用辩证法的方式,进行综述。总归起来,共有以下几点:


(一)退却、防御、攻击三步调。他指的是苏共和中共,以“和平共存”为掩护或手段,有时双方妥协退却,如1935年以来所提统一战线,就是以妥协要求“和平共存”。有时又立足于防御,如1926年“三·二〇”事件后,鲍罗廷接受《整理党务案》就是以“和平共存”为防御。有时又采取进攻策略,如抗战胜利后,中共要求和谈,就是“政治上积极的攻击”。


(二)“中立主义、统一战线与孤立战术”。他认为中立主义是使中立者由不***转到反对他蒋氏政府的策略。关于统一战线,他认为是苏共和中共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吞并他的势力的作法。关于孤立战术,他认为对方是把孤立与反孤立同时并用的。他说苏共与中共均是孤立敌人,同时反对敌人孤立自己;又对自己采取关门或“闭关主义”决不“让敌人渗透进来”。有时这三者同时并用以孤立美国和其他民主国家。


(三)“攻心战术”。“时间攻心术”,长期进行;“空间攻心术”,在你的左右前后关系人中进行,最后说服你;环境攻心术,渗透自由国家,造成对政府的压力,或使用“恐怖和多方胁制”手段。最后一种攻心术,是制造二种社会政治气氛,促使其敌人不得不接受这种气氛下的政治要求。


(四)矛盾战术。给对方制造种种矛盾。


(五)发动群众运动。


(六)进行贸易战与基地战。“走私”、“投机”和利用国家主权观念反对敌人军事基地。


(七)伪装、奇袭和宣传战。


(八)和谈和停战协定。利用和谈延缓敌方攻击;扩张外围势力,争取同情,打击敌方士气。


(九)利用合法地位与议会政治。


(十)联合政府。他认为中共所主张的联合政府,是推翻其国民政府的三步法:第一步先参加政府;第二步发展反政府势力和组织;第三步则实行政变,推翻政府。


此书在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苏共和中共的政治、军事思想及其战略战术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民主阵营”或“自由世界”“***抗俄”的政治、军事的对策和战略战术原则,最主要的原则,是在美国领导下,进行全世界范围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总体而又采取重点主义的***战争。这部专著,也是蒋的反苏***的理论之大成,为全世界、为美国政府的***斗争,出谋划策,制定了一个系统的方案和战略战术原则。


突然的试探


中共中央于1956年春发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呼吁。并将此呼吁通过香港由章士钊传送到台湾。这时大陆正在倡导向科学进军,努力于国家的振兴大业。日本政府也日益和大陆加紧贸易关系。这对蒋压力很大。蒋介石得此呼吁后考虑了一年时间,于1957年初,决定派人来北京一行。首先召见了香港主持国民党宣传工作的许孝发,令其寻找人选。许选了三个人:童冠贤、陈克文、宋宜山。童根本拒绝前往,陈、宋均表示愿意一行。最后选中了宋宜山。选宋的原因有三:(一)宋忠于蒋。(二)宋为立法委员,官方身份不重。(三)宋为宋希濂之胞兄,万一被人发现,可以当作探亲者(当时宋希濂在大陆狱中)。另外,宋为湖南人,中共统战部长李维汉亦为湖南人。还有湖南同乡唐生明也在北京。宋于4月经香港到达北京,住北京饭店。当天即见到唐生明。第三天,于东兴楼饭庄和周恩来总理见面。具体问题,则由李维汉出面商谈。中共提出台湾自治,中共不派人去,仍由蒋氏管辖台湾,国民党则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的领导。但海峡外国兵力,则必须完全撤走。宋将此案自香港转达蒋氏后,因其报告书中赞扬了中共成绩,被取消回台资格。从此永住香港,安度晚年。后因大陆反右斗争发生,蒋迄未答复。


这说明蒋介石在当时曾经考虑过和大陆的关系问题,甚至同意派人来大陆试探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


以后蒋未对和谈方案答复的原因,因无资料而不明。可能与大陆反右斗争有关。


反右之后,接着就是反右倾,大干钢铁、人民公社,更使蒋在***方面振振有词。而三年灾害又接踵而至,蒋则磨刀霍霍,准备“反攻大陆”了,后因肯尼迪坚决反对而未能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