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兵败逃台(1)

作者:王俯民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7

|

本章字节:12280字

第三次下野


1949年1月上旬,蒋介石在淮海战役又遭惨败,五十余万精锐之师完全被歼;其嫡系的少壮名将杜聿明也被生俘。这一结果决定了蒋介石的下台。


在这之前,美国政府早已有换掉蒋的意思。1947年夏,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来华“调查”一个月。在他离华前夕,蒋介石于8月24日在南京黄埔路官邸设茶会欢送,魏即在茶会上宣读了一篇访华声明。这篇声明代表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想法。声明特别强调了南京政府的政治腐败和官员们“麻木不仁”、“贪污无能”;其中一句使蒋介石深感难堪:“中国的复兴,有待于富有感召力的领袖”。这已经在明显地暗示,蒋介石已经没有感召力了,应当另择新的“领袖”,来“复兴”中国。


9月8日美国务卿马歇尔,把魏德迈的访华报告转交给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征询司徒雷登的意见。司徒即密电回答马歇尔:“象征国民党统治的蒋介石,其资望已日趋式微,甚至被目为过去的人物。……李宗仁的资望日高。”此时,司徒雷登已在建议以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了。


蒋闻知美国白宫在策划换马,非常恼怒,但又无可奈何,便转而希望美国杜威当选为新总统,以取代杜鲁门,并为杜威竞选资助款项,妄图依靠杜威的支持,仍坐他那南京宝座。但是命有不济,1948年11月,杜威落选,杜鲁门又蝉联总统,继续当政。蒋的希望破灭了,不得不强打精神,于11月9日给杜鲁门写信,要求杜只发一个坚决支持国民政府的宣言,以“维持军队的士气与人民的信心,因而加强中国政府的地位,以从事于正在北方与华中展开的大战”。但是就连这个只是精神上的支持,杜鲁门也不答应,竞于三天后写信予以拒绝了。


这时,蒋介石既败局已定,又失去杜鲁门的支持,自然心慌意乱,知其宝座已经倾覆在即,深感大祸将临,于是脾气也更大了,致使他的侍卫人员,无不战战兢兢,惟恐祸事临头。


蒋的“文胆”陈布雷因提不同意见,也受蒋训斥,更感到前途暗淡,自己又是蒋的心腹刀笔,没有出路,便于11月13日自杀身亡。这一天晚上,蒋介石深受刺激,难以入眠,在房里踱来踱去,既在悼念陈布雷,也在为自己的前途苦思良策。终于,他想出一个妙策,激动得把水杯都推在了地上。他紧紧盯住了宋美龄,坚定地对宋说:“你到美国走一趟”,“去向他们陈情”。


当宋接受任务后,即于11月24日打电话给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她要到美国访问。但马歇尔却要她以私人资格访问,这又是一瓢冷水。28日,宋美龄启程飞美。12月3日晤见马歇尔。10日又见杜鲁门总统。她向美国提出了一个援华计划:(一)美国发表支持南京政府和***宣言。(二)派遣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赴华主持***战争和供应工作。(三)核准对华军援三年计划,每年提供十亿美元。但对她的如意算盘,不管是总统杜鲁门,还是国务卿马歇尔,均未予理睬。美方认为:“现在局势恶化之程度,除实际调用美国军队外,任何大量之军事援助,均于事无补。”宋美龄不甘心空走一趟,于是便暂住美国,作长期努力。蒋看到大势已去,终于认识到干不下去了,就决定下野。


下野之前,他自然要如此这般地部署一番。12月4日晚,他在得知宋美龄在美国的不妙情况后,就召见亲信吴忠信,要他担任总统府秘书长,由他“辅助”李宗仁当总统,并说:“观察最近内外形势,我干不下去了。我走开后,势必由李德邻来维持。你就帮德邻上轿吧!等他上了轿,去留由你自己决定。


12月16日,蒋介石派张群、张治中、吴忠信到傅厚岗李宗仁住处与李商洽下野之事。经过两次会谈,蒋提出如下方案:


(一)蒋总统便于政策的转变,主动下野。


(二)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宣布和平主张。


(三)和谈由行政院主持。


(四)和谈的准备:


甲组织举国一致的内阁,其人选另行研究。


乙运用外交,特别加强对美、英、苏的关系,以期有利


于和平的实现。


丙主动争取不满政府与主张和平政治团体及民主人士,


共同为致力和平而努力。


对于这个方案,白崇禧不赞成,他在武汉用电话告诉李宗仁的秘书长说,蒋必须辞职,“由李德邻正式就任总统,不能用代理名义。如果名不正,那就什么事都办不了。”并一再说明,对此要坚持到底。


12月20日,孙科的新内阁组成。吴铁城任行政院副院长,做孙科的副手。24日,白崇禧未和李宗仁商量,就发通电致张群、张治中转蒋介石,提出和中共和谈建议,呼吁和平。


李宗仁也随即宣布五项和平主张:(一)蒋总统下野。(二)释放政治犯。(三)言论集会自由。(四)两军各自撤退三十里。(五)划上海为自由市,政府撤军,由各党派人市组织联合政府。在上海进行和谈。同时,蒋又收到程潜要求蒋下野的通电。这下把蒋气得不住地哼哼,并用手指了一指世界地图上的北美洲地区说事情的根源“是在那一边!”,在身边的张群、吴忠信都一言不发。


对白崇禧等人的电报,他认为是在逼他下台辞职,他感到他处在内外夹攻中,形势很是不妙。便于28日电召阎锡山、胡宗南、卢汉到南京。


12月30日,白崇禧又发电呼吁和谈。河南省主席张轸也通电主和。蒋介石见此情状,怒火中烧!他忿怒地说白崇禧“这个狗头军师,在湘鄂豫三省勾结一气,要我好看!好!就看他们的!”一边说,一边转来转去,在场的张群、吴忠信和阎锡山面面相觑,不敢吭气。


次日晚蒋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等四十余人便餐。饭后,蒋以低沉的语调,冷冷地说:“现在局势严重,党内有人主张和谈。我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不能不有所表示。现拟好一篇文告,准备在元旦发表。现在请岳军朗读一遍,征求大家意见。”


这篇文告,出自“江西才子”陈方的手笔。文告读罢,蒋问李宗仁有何意见?李答到并无不同意见。但蒋的拥护者谷正纲、张道藩等,均反对发表这个文告,认为蒋下野对十气不利。谷为此还嚎啕大哭起来,其他人如萧同兹、范予遂则表示文告可发,蒋可下野。于此争论之时,蒋借机会大发雷霆,“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之愿下野,不是因共产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然后,蒋又侧过头来对李宗仁说:“就当前局势来说,我当然不能再干下去了。但是我走之前,必须有所交代,否则你就不容易接受”。接着又要李转告白崇禧“小要再发通电什么了,以免动摇人心!”李宗仁则微微一一笑,说道:“总统英断,我无有不从之理,一切望赐教!”他又嘱咐张群,关于他下野的一句话必须列入文告。说罢就愤然离去。住蒋看来,要他下野简直就是离经叛道。


1949年1月1日,元旦文告发表。文告的中心内容是:和谈是可以的,但国民党政府的一切体制和制度都小能变,至于蒋个人的进退,“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仍不想下野,而是付诸国民公决。


蒋介石发此文告,是为和谈定调子,是请同民们对蒋的被迫下野表示意见,希望国民支持他不下野。但蒋经国却在自己的日记里说是蒋为自己下野暗示军民作心理上的准备。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也认为蒋是在“收回两周前决定之辞职”。


但到1月4日,蒋又亲自到李宗仁住处傅厚岗请李上台。他对李说:“我看我退休,由你顶起这个局面,和共产党讲和”。李推辞说:“你尚且不能讲和,那我更不行了”。李未敢轻易答应,当然也是常理。第二天,蒋又派张群、吴忠信前来劝李继任总统,让蒋“退休”。李仍以局面难当,不肯接受。后蒋请李谈,硬逼着李“不干也得干”。并且说共产党绝不同他讲和,李出来,“最低限度可以变一变。”又谈几次,蒋一直说是由李继任总统。


这几天,蒋真是度日如年。1月5日,他召见吴忠信到官邸,向吴口述发给白崇禧的电报。电报大意是表示同意和支持白的和谈倡议,电报稿刚念完,张群又进来报告中共的反应,带来了新华社的评论稿和毛泽东的文章。评论题目是《战犯求和》,气得蒋一屁股坐下来;随后又叫念毛的文章。当张群念到“蒋介石希望从白崇禧手里夺回和平攻势的发明权,并在其新的商标下继续其旧的统治……”时,蒋长叹一声,就摆摆手说:“算了罢,别念了!”。


蒋一面劝李继任总统,一面又期望他的嫡系、心腹或广大党员们大力挽留他,以便对国内、对美国人表明:不是他蒋介石不一愿引退,而是部下、国民、党内“同志们”不让他下台;他也好度过这一难关,向美国人表示他仍是众望所归的领袖,国人仍然支持他。所以他表面辞让,引退,甚至表示“退休”,但内心并不是果真如此。


李宗仁也想上台,但也不能浅薄地马上答应,而是表面上极力辞让,一再推辞。但在实质性问题}二,两者则互不相让,步步紧逼。


1月7日,蒋介石知道杜聿明部于淮海地区已大半被歼,更泄了气,决定自动下野。他在这一天记下了如下日记,表示想要下野:


“杜聿明部今晨已大半被匪消灭了,闻尚有三万人自陈官庄西南突围,未知能否安全脱险,忧念无己。我前之所以不能为他人强逼下野者,为此杜部待援,我责未尽耳。”


遂于次日下午召集孙科、张群、张治中等会商运用外交促进和谈局面,授意孙科令吴铁城外长照会美、苏、英、法四国,请其运用外交,施加影响。但美国因希望蒋早日下台,予以婉拒;苏、英、法也仿效美国态度。蒋又碰了一鼻子灰。


于是蒋又于9日派张群飞汉口见白崇禧,向白说明自己的两点意见:“(一)我如果‘引退’,对于和平,究竟有无确实把握;(二)如果我引退,必须由我主动,而不接受任何方面的压力。”


在他真正要下野时,他首先想到的是黄金和台湾。10日,派蒋经国到上海,把金元券换得的黄金、白银和外汇(三亿七千多万美元),密运台湾,仅留二十万两黄金给汤恩伯作为军费支用。这就把李宗仁上台后的经费完全攫取一空,使李宗仁无法维持其局面。接着把海空军实力中心移往台湾,大大减弱了李宗仁的江防力量,使李宗仁军事上迅速垮台。同时又把军火也运到台湾。这一手很厉害,是对李宗仁的致命一击,可谓釜底抽薪。就在这一天,杜聿明被俘,杜部被全歼。淮海决战,以蒋介石失败而结束。蒋介石早已经准备放弃大陆,退保台湾,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小朝廷,拆李宗仁的台。并借刀杀人,希望李、白实力被消灭,他仍然当小朝廷的皇帝。否则,李、白统治江南,他老蒋也无法立足台湾。所以李宗仁说蒋介石下台是借刀杀人。当然,蒋仍尽力争取不下台,即使下台,也不放弃实权,以达到消灭李宗仁实力的目的。美国驻华代表团团长巴大维对蒋的迁台计划,曾提出异议。本年1月5日(1949年)司徒雷登专门派傅泾波见李宗仁询问,李却毫无所知。


与此同时,蒋命经国和俞济时回溪口部署回乡居住和作幕后指挥技术准备。共装亍七座电台,供蒋指挥一切,实际上是总统府的小搬迁。白崇禧也以重金包陈纳德的一架专机送黄绍竑到香港找李济深出面和中共联系和谈之事。但李济深已于十九天之前奉毛泽东之邀到东北解放区去了。黄不禁大失所望,只得通过民革驻港负责人与中共驻港负责人联系,把白崇禧的意图转告中共方面:(一)蒋介石下野后,一致对蒋,以防基再起。(二)由李宗仁负责和中共进行全面和平谈判。


同时,白崇禧又于13日截回自汉口运往广州的中央银行的银元。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则于14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八项条件:


“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上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仃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受南京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针对这八项丰张,蒋介石于次日召集张群、张治中,吴铁城等,商讨对策,暂决定不马上表态。第二天,蒋又召见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和中国银行总经理席德懋,命他们把存入美国外汇化整为零,存入私人户头,以免和谈成功后交给联合政府。这是一种大贪污和盗窃行为,史笔绝不能含糊其辞。


李宗仁见蒋尚无表示下野之意,即于17日派特使飞汉口,通知白,准备共同发起一次呼吁和平的运动,迫蒋下台。


至19日,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召开“御前会议”,有政府各要员参加,丰要是孙科、张群、吴忠信、吴铁城、陈立夫等。议决由行政院发表声明,愿双方先无条什停火,然后再派代表协商。会上蒋冷冷地说:“毛泽东对时局的声明大家想必都看到了。他提出在八项条件下的和平谈判,这些条件太苛刻了,我是决定下野了。现在有两个方案请大家研究,一个是请李德邻出来谈判,谈妥了我再下野,另一个是我现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邻来主持。”但这不是真心话。


蒋氏在询问大家的意见,寄望大家大力挽留他,但结果使蒋大为失望,大家面面相觑,半晌无言。吴铁城首先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场面:“此事关系重大,是否召开中常委会讨论一下?”。这更使蒋失望,他按捺不住怒火,便愤然地说:“不必!什么中常会!我如今不是被共产党打倒,而是被国民党打倒的!”这才是他的心里话。这时陈立夫眼泪汪汪地叫了一声总统,正想说什么,蒋介石立刻不耐烦地猛然起立,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我决心采取第二条办法,下野文告怎样措辞,请大家研究。主要意思是:我既不能贯彻戡乱的主张,又何必再为和平之障碍。”遂决定于21日下野。


白崇禧则于20日至21日凌晨,在武汉加紧磋商对策,并在电话中叮咛李宗仁要当继任总统,而不能当“代总统”。白与大家连夜磋商后,总结为两条意见:(一)李宗仁必须当继任总统,而不能当代总统;(二)必须改组孙科内阁,另组张治中和谈内阁;(三)请何应钦出来任陆海空军总司令。


这两条意见写好后,由邱昌渭和程思远带往南京汇报。


蒋介石毕竟处处高李宗仁一着。当蒋决定下野后,不仅把黄金白银运往台湾,而且进行人事调整,他于18日把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司令部,任命由汤恩伯任总司令。19日任张群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警备司令,其子蒋经国任台省省党部主任委员;薛岳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将京沪杭武装力量全部握在己手,四川省也为蒋之心腹所把持。这就使李宗仁在蒋的势力范围中当总统,一事难成。


蒋于1月20日晚见李宗仁,再说明下野之意。次日上午10时,蒋又召集要员于官邸开会。会上蒋以低沉的语调说出引退和由李宗仁上台之事后,好几个人竟痛哭流涕。蒋于此悲痛气氛中,掏出早已拟好的引退文告,叫李宗仁签字。李在一片抽泣声中,也顾不得看文稿,就签了字。


同一日,蒋介石曾召见浙省主席陈仪,问陈对他引退的意见。陈仪向蒋微微一躬后,就说蒋的引退是“激流勇退,适当其时”。这本是陈不经意的一句顺水推舟的客套话,而蒋听后,则脸色突然大变,缄口不语。陈因此话招致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