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康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1
|本章字节:6742字
王大平没有成为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没有实现借上大学离开山村的梦想。尽管他距离梦想并不遥远,他还是被拒绝在大学校门之外,被遗落在黄土地里千千万万人当中,在大山深处从事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事业,在黄土里寻找食物。他没有选择的权力,没有选择的机会。他的出身和血脉决定了他的命运。
王大平仔细清点好课本、作业本、课堂笔记和学习笔记,分别放置在木箱里,像多情的少女珍藏初恋一样把书箱收藏起来,放置在窑洞隐秘的角落,扛起锄头,跟着父亲走进土地,在承包地里开始了新的书写。劳作之余,他会打扫飘落在书箱上的尘土,会从书箱中抽出一本书,坐在窑洞门槛上,甚至在地上写写画画。天阴下雨或者不下地劳动的时候,他会拿出书本,坐在土炕上或书写。看书写字成为他歇息精神的寄托,成为他打发岁月的方式。他在书本里寻找灵魂,寻求寄托,滋养生命。
王大平读书写字是王老二家一道新的风景,也是王家洼一道新的风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依靠土地为生的农人从来不会把读书写字作为休息的方式,也没有人把读书写字作为寄托。王大平做到了,做的像模像样,心甘情愿,彻头彻尾。一些年轻后生有事没事跑到王老二家里,寻找王大平说闲话,听王大平说书讲故事,讲解在县城读书时的经历和见闻。
很多书在翻阅中掉了皮子,缺了页角,甚至掉了纸张,王大平仍然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抛弃。他没有钱财购买新书,没有机会购买新书。他生活在大山深处,生活在穷乡僻壤,没有人把书籍送到他生活的地方,没有人把书籍送给不识字的农民。乡镇文化站有一些可以借阅的书籍,可惜都过时没有用处。王大平趁赶集去过几次就没有了兴致。他索性只用过的课本、课堂笔记、作业本,甚至演算过的草稿纸。让他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知识无穷无尽,不仅需要学习,需要积累,也需要思考,需要消化理解,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需要总结归纳,提炼升华,甚至需要创造。高考之所以失败,在于没有掌握课本里的道理和要害,没有吸收其中的精华和灵魂。
知识是美妙的。在劳动之余,在劳累之后,在偶尔的闲暇里,王大平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不再把劳动看成失败,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他在劳动中找到了创造的乐趣,在劳动中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知识的美妙。他慢慢忘记了失败,忘记了痛苦,忘记了悲伤,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
王家是王家洼的大户,人丁兴旺,兄弟众多,却没有多少人像王大平一样读书识字。人们过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甚至一辈子生活在大山深处,一辈子与山林为伍,一辈子与牛羊为伍。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一辈子依靠黄土地维持生命,依据天气和喜好种植庄稼。他们的收入在于黄土地的产出,在于山林的奉献,在于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他们没有读过书,也不供子女上学读书。虽然很多人要求他们送子女上学读书,但是他们却无力送子女上学。他们的孩子只能早早地走进土地,学习耕耘的技巧,学习生存的本领,帮助他们过活并不富裕的日子。
王大平上学读书,得益于政府的督促和乡干部苦口婆心的动员,得益于学校老师的关怀和照顾,更在于他在家庭中特殊的位置。王家洼与王大平一起上学读书的孩子很多,或者在升级考试中被淘汰,或者被家长断绝了支持,纷纷回到土地里帮助父母讨生活,最后他也没有摆脱祖辈的命运,没有摆脱兄弟们的命运。他也回到了王家洼,回到了大山深处,回到了黄土地。他只是白白浪费了一些钱财,浪费了一些时光,与土地少打了几年交道,在山外多住了一些时日,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没有人会记住他是王家洼唯一的高中生,曾经差一点走进城市,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电灯电话,享受风花雪月,享受浪漫柔情。人们关心的是吃穿,收获更多的粮食,有更多的钱财,娶妻生子和延续血脉。读书识字与不读书识字在这里没有区别。人活着需要吃饭,需要保暖,需要睡觉。吃饭需要粮食,保暖需要衣服,睡觉需要地方。吃不上饭,穿不暖衣,没有地方睡觉,念书有什么用处?农民的儿女需要劳动,需要学习耕耘技巧,学习养家糊口。
“我想裹泥窑洞。”王大平向父亲建议。黑黢黢的窑洞令他感到压抑、憋屈和厌恶。他期望新的生活环境,期望生活有新的改变。“裹泥窑洞很费事,不好整……弄。”看到儿子痴迷的神情,王老二欲言又止。儿子经受了打击,精神刚刚好转,有了生活的热情,他不能也不愿意打击儿子。高考过去很久了,儿子仍然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多少个夜晚,儿子从梦中惊醒,失神地抽搐着。多少个夜晚,他披衣夜坐,听着儿子梦里的惊悸和呼喊。他捶打着胸口,怨恨自己没有本事,没有让儿子过上心满意足的日子。
“窑洞太旧了,黑黢黢的。你看窑顶上……泥皮都脱落了。”王大平指着窑洞对父亲说。王老二顺着儿子手指的方向看了许久,慢悠悠地说:“日子都过不下去,哪里还有精力管这些事情?好多年没有收拾过……”王大平没有裹泥窑洞的经验,甚至不会和泥,对于裹泥窑洞不知就里。他看了看父亲,说:“我明天找几个人……收拾收拾?”“不着急,不着急。麦子种到地里以后再说吧。裹泥窑洞很费事。要准备泥土、麦草、泥抹,还要梯子……窑洞太高,没有梯子恐怕够不着。”王老二同意了儿子的想法。“梯子我自己做。把门口的椽子拾掇拾掇就能成。”王大平跃跃欲试。“梯子要结实,不能把人掉下来……裹泥窑洞很费事,你能行吗?”王老二担心地问。“慢慢学,能弄成。”王大平信心十足。
白露过后,下了一场小雨,曝晒了一个夏天的土地充满了耕种的欲望。农人三户一群、五户一帮,把劳力和畜力联合起来,在土地里播种希望。川道里、山窝里、山梁上不时传来驱赶牲口的喊声,传来农人商讨农活的说话声,传来打情骂俏的嬉笑声。耕种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期盼。人们精心地播种希望,播种未来,播种梦想,期望风调雨顺,期望土地结出硕果。
王大平跟随父母种植山梁上的洼地。他们没有牲口,没有雇请牲口的钱财,只好与叔父联合起来,用人力种植土地。王大平不管不顾,把所有气力集中在镢头上,像对土地有仇恨似的拼命挖着,刨着,耙着。
“这娃,你急啥?种地哪能像你这样子?歇息一会,慢慢来,急不得。”与父亲一起坐在地头抽烟的叔父高声吆喝。“我不累,你们歇吧。”王大平咧了咧嘴。“不累也要坐一会。别人休息,就你一个人干咋行?”叔父站起身,夺下镢头,拽着王大平坐到地埂上,疼爱地说:“地里的活路没有穷尽,你说有它就有,没完没了,没有穷尽;你说没有也就没有了。你这性子,还不把你给累死?”王大平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就势坐在地埂上,看了看与母亲拉家常的婶婶,无所事事地看着热情奔放的太阳、依然青翠的山林、起伏的山梁和忙忙碌碌的人们。
秋天的大山美丽而神奇。树叶蜕去苦涩,变成褐色、黄色、红色,在风中摇曳。山林像即将出嫁的新娘,穿着节日的盛装,花枝招展。微风吹过,空中飘起各色彩片,飘来阵阵清香。农人或播种冬小麦,或收获秋熟的粮食,或收拾过冬的柴火。大地一片成熟,一片忙碌,一片萧飒,一片希望。
王大平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在大山深处生活,却没有认真地看过大山,没有留意过大山的美丽,没有留意过身边的风景,没有欣赏过美妙的山林和神奇的土地。大山美丽迷人,宽大包容,充满希望和诱惑。山势蜿蜒曲折,向西延伸而去,小溪从山间穿行而过,绵延而悠长。如果是一位画家,就会被如画的风景所陶醉;如果是一位诗人,就会被眼前的美景所激动;地地道道的农民也同样被吸引,被激动,被陶醉,被沉迷。也许这就是黄土地的魅力。
短短的秋种让王大平懂得了农人的辛苦,懂得了土地的神圣和神奇,懂得了大山的宝贵和富有。他就势躺在地埂上,看着挂在山坳里的村庄,看着西落的太阳,看着湛蓝而深邃的天空。
天边一朵朵绸缎般的云彩,洁白而轻柔,光滑而清澈,从北边的地平线上升起来,向着太阳飘去,犹如一位富足的牧人驱赶着成群的绵羊,悠然自得。
清清的河水千年流,
妹呀,哥哥等你愁白头。
高亢的山歌从山林里传出来,惊动了寂静的土地,惊动了成群的小鸟,惊动了耕作的人们。人们停下活路,静静地听着悠远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