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友今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4
|本章字节:13144字
骆宾王用手指点着,“隋炀帝开挖运河,采纳虞世基的主张,沿提岸两侧遍插垂柳,且亲手栽植一株,赐垂柳姓杨,后世遂有杨柳之称。”
“他坐着龙舟到扬州来看琼花,用美女和山羊拉纤,也箅会取乐咧。”
唐之奇如此一说,杜求仁、李敬猷、魏思温都提议去城东的蕃厘观走一走。
“观内有琼花一株,传说为蕃厘道人所植,天下无双。”
“说得更具体些,”唐之奇挤到他们当中,“是这么回事。道人在讲道时,宣称仙家花木如何如何美,世人不信。他即取白玉一块埋在地下,瞬间长成一树,开花与琼瑶相似。又因种玉而成,所以叫作琼花。”
“用不着去啦,”李敬业阻止说,“那里没有琼花了。”
“此话怎讲?”
众人睁圆眼睛,张大了嘴。
“隋朝时,琼花长到了丈把髙,花开如雪似玉,繁茂异常。隋炀帝带着后妃去看,蕃厘仙人恨他昏庸无道,贪淫好色,施法招来狂风暴雨,将花树连根都卷走了。”
魏思温受了启发,目光一闪,倡导说:“武太后窃取皇权,作威作福,荒淫无耻,我们也可以造她的反嘛。”
“她垄断朝政三十余年,要推翻她,不容易。”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以拥护庐陵王李显复位号召天下,没有人不响应的。”
“嗯,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还得拿出一个整体方略,进而考虑如何实施。”
“我想,”魏思温捻着下巴上的一撮稀疏的胡子,“最好把薛仲璋邀请来,他是监察御史,又是裴内史的外甥。到时候,可以见机行事。”
骆宾王激动起来,把一满杯酒往口里一倒,全身起了一种热潮:“让我潜回长安,略施小计,把裴炎拉下水。”
“好,”李敬业双手一拍,“里应外合,成功就更有把握了。”
不日,长安很快传开了一首童谣,闹得满城沸沸扬扬: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裴炎觉得蹊跷,似乎与己有关,吩咐亲随前去明查暗访,务必查明其来龙去脉。查访略略有了些眉目,编童谣的人便主动找上门来了。裴炎见来者缁衣黄冠,须眉疏朗,皂靴上还带着尘土,以为是从仙山下来的道士,奉之如上宾,毕恭毕敬地问道:“仙翁下山,必有贵干,还请栺点一二。”
“嗨嗨,”来客微妙地一笑,“相公,我不是道士。你再仔细瞧瞧,我是谁?”“请恕老夫老眼昏花,怕有些看不真切。”
“在下是骆宾王。”
“喔唷,久闻大名。唔,你还没有去上任?”
“上他娘的鸟任!”骆宾王嘴巴一咧,“四处传颂老妈子知人善任,可偏偏就是不肯用我。”
“先生文名盖世,才学无双,多次上疏自荐,一直得不到重用,委实令人不解。”
裴炎的话,并非全是奉承或推脱之词。他本人也颇具才名,精《左传》、《汉书》。考取明经科,补濮州司仓参军,历任御史、起居舍人、兵部侍郎。调露二年,升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拜侍中。李治驾崩,受遗诏辅佐中宗李显。弘道元年迁中书令,继李义府、许敬宗之后,成为武则天面前的第一大红人。
武则天爱才,惜才,可见他不是无能之辈。他自己满腹经纶,当然也注重文才。初唐四杰,名闻天下。骆宾王近在京都做官,他自然有所了解。骆宾王天资聪颖,幼年即有“神童”之美誉。七岁时所作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逼真地描绘出了鹅群戏水的神态声色,一直流传下来。骆宾王长于七言歌行,又善骈文。风骨凝炼,意象老境。不过,他的官小位卑,裴炎或许还受裴行俭“文如其人”的影响,把文人的“狂”看作其致命弱点,并不重视骆宾王这样的人,最好的态度无非听之任之而已,闲暇时翻一翻“四杰”的诗文,作为一种消遣。
“朝廷亏待了你,老夫也有责任。不过,”裴炎语气一变,调子低沉下来:“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及追尊父祖,老夫独以为不可,并以西汉吕后事讽谏,触怒了太后,日子也不好过喽。”
“相公德高望重,堪比周公再世,伊尹重生。不用你,她临朝称制也休想撑下去。”
骆宾王采用反激法刺激了裴炎一下。裴炎心头一怔:“小子厉害呀!他一会儿编童瑶促我谋篡,一会儿又鼓励我像周伊那样做贤相。前后矛盾,我倒要测测他的真实意图。”
他转身从书架上取出一幅《忠烈图》,摊开在案面上,让骆宾王评点。骆宾王做出待价而沽的样子,不见兔子不撒鹰,细看而不开口。裴炎推测他在扳俏,高悬重赏相许说:“先生但说无妨。错了,我不责怪你。对了,赏黄金千两,华宅一幢,美女十名,骏马二匹。”
“真英雄,伟男子,非此人莫属。”
骆宾王伸出食指指着《忠烈图》上的曹操,摇唇鼓舌,借题发挥道:“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救危亡,拯社稷,善诗文,知兵法,武功文治,奠定一代基业,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英雄豪杰,有谁可以跟他相比。”
“诸葛亮呢?”裴炎抬了抬额头。
“众人都以为他智慧,其实腐儒一个。一味愚忠,知进而不知退,只顾自己留下好名声,惟独忘记了子孙。”
“当今可有人敢比曹孟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我虽任首席宰相,但无兵权,武功便无从谈起。”
“相爷,要想成大事,就得辅佐幼主,护驾盗名,才得以总揽兵权。而你却投靠了太后,恐怕错就错在这步棋上。”
“太后智略过人,实际执掌朝政三十余年。不依附她,裴炎只怕也没有今天。”
“武氏用人,好比猴子掰包谷,摘一个,丢一个。她不会长期用一个人,更不会把权力下放。反复想想看,跟她跟得下去么?跟着她又有什意思?”
“如今跟谁为好?”
“抬出中宗来,把她压下去。”
“谈何容易!”“起兵讨伐她。”
骆宾王脖子上的青筋一条条暴了起来,“贬斥生怨,人之常情。如今武氏大失人心,只要振臂一呼,应者自然云集”“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堪当大任者,大有人在。”
“谁?”“李敬业。”
骆宾王加强了语气,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开国元勋之后,本人文武全才,对武氏恨入骨髓。有此三条,够格了吧?”“要干你们去干,”裴炎显得有些神不守舍,“老夫既不阻拦,也不追随。”
“有相公这句话,我们心里就有底啰。”
骆宾王拱手揖,转身走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又以飞一般的速度返回了扬州。这时候,魏思温也从神都洛阳把他的好友薛仲璋请到了扬州,成了他们造反的党羽。薛仲璋任职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职责,便是到处察访,评定或弹劾地方官吏。薛御史来到江都,魏思温安排韦超诬告扬州长史陈敬之图谋不轨。薛仲璋下令逮捕陈敬之,关进了监狱。隔了几天,李敬业乘坐驿站的马车,大摇大摆地到了扬州,诈称自己是扬州司马,前来赴任。他故弄玄虚地说:“岭南髙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奉皇太后密令,发兵讨贼。”
薛仲璋等打开扬州府库,命士曹参军李宗臣前往铸钱工场,驱使囚犯、工匠从军,发给他们铠甲,然后从狱中提出陈敬之斩首。李敬业将工匠、囚犯和投军民众武装起来,组成讨伐大军。录事参军孙处行以无圣旨为理由拒绝派兵,当场被砍头示众。其他官吏遂不敢再反抗了。李敬业掌握全州的兵马后,设置了三个府署:一、匡复府一襄助中宗复位,二、英公府,三、扬州大都督府。同时恢复中宗退位时的年号―嗣圣元年。李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任命唐之奇和杜求仁当长史,李宗臣与薛仲璋当左、右司马,骆宾王当记事,魏思温当军师。以上人员当中,撇开出身和官阶,社会名气与影响最大的当推骆宾王。骆宾王,婺州义乌浙江义乌县人。他善作诗文,尤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以流动利落的笔调叙述京都文物的繁华、皇亲国戚住宅的富丽和倡家狎邪宴饮的淫乐,用以抒发自己的牢骚愤慨,同时向那些依靠“冰山”的豪门显贵敲响了蒈钟:“莫矜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倏忽扶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他怀才不遇,经常出入赌博的樗蒲场所,踏进了无赖的世界。后因收受贿赂而丢官,并为此坐过牢。高宗末期,骆宾王担任长安主簿,为长安县属官,位居八品上,又因受贿被贬为临海浙江临海县县丞,正九品上。他非常懊恼,弃官而去,流浪到扬州,参加了李敬业的义举,以毕生的才华,写出了后世传诵的《讨武氏檄》。檄是古代官府用于告谕、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李敬业等宣誓举义,派使者带着檄文到所辖州县大量散发,风起云涌,热火朝天,仅十天便募集到了十余万人。李敬业的叔父、润州刺史李思文,得知敬业谋反,马上派人抄近路飞奔洛阳,禀报了事变经过,并将骆宾王的檄文呈递给了太后武则天。
武则天御驾武成殿,受百官朝贺毕。她以悠然的姿态,手持《讨武氏檄》,抑扬顿挫地读道:“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人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当读到“弑君鸩母”时,武则天骤然爆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因为止不住笑,一手捂着笑痛了的肚子,一手将檄文递给立在身旁的婉儿,叫她代为朗读。文章气韵磅礴,语言豪壮,秀拔刚劲,音调铿锵,掷地有声。历述武氏“神人共愤”之罪过,疾言厉色,滔滔不绝,骂得淋漓痛快,惊世骇俗。对其名誉之损害,远胜十万大军。精细的武则天从檄文的极尽谩骂中,独具慧眼,既看出了作者才气横溢,又发现了他缺乏政治见解,仅仅编造了一些人身攻击的事例。尤其是凭空杜撰的“弑君”与“鸩母”,纯粹血口喷人。她抓住其中的弱点,付之一笑。这一笑,又远远胜过了檄文的分量,从风度上、气质上、雅量上和气势上,全方位地压倒了对方,抵消了他的恣意中伤、侮辱和毁谤。难怪人们评价她临大事而不慌,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确实处处高人一筹,也许算是上天的造化吧!朝臣和近侍起先听到文章一开始便泼口大骂,极尽诋毁之能事,茫茫然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瞥见太后竟像少妇般地扭动着身躯,笑得前仰后合,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禁又为她的气度和海量所折服。
“婉儿,往下读哇,奇文共赏,有何不可。”
婉儿见武则天止住了笑,用绢帕拭着笑出来的眼泪,才接着读下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慢点念,慢点念。”
武则天显得很安详,甚至于饶有兴味,“大家听清楚没有?骆宾王不仅会骂,而且善于用典。霍子孟,名光,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弟,他先后辅佐幼主昭帝、迎立宣帝,保存了汉室。朱虚侯则是西汉初年刘章的封号,他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共谋诛吕后和诸吕子侄,迎立文帝,安定了社稷。燕啄皇孙,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杀掉了妃子生的儿子。当时有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的童谣。”
她缓了口气,又说:“龙漦,即神龙的涎沫龙漦帝后一语,来自《史记“周本纪》,演说了褒姒的出身传。大意是说她由龙涎投胎,后来得到周幽王的宠爱,举烽火戏诸侯,遭到灭国丧身之祸。你们知道吗?他是用褒姒比我,说我当朝,于唐不利。”
“简直瞎胡扯!”武承嗣和武三思怒不可遏地挥动着笏板。
“不要嚷嚷,”武则天制止道,“听婉儿念。”
“敬业皇唐旧臣,”婉儿清了清嗓子,“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两班排列整齐的文武百官微微有点不安。
武则天狰开凤眼,目光从官员的脸上一一掠过去,她表情沉毅,动作平稳,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威仪。
“刚才念的这一大段说明了他们起事的主旨,并分析了有利的形势。”
她说,“本文可以分为三大段。首段不言而喻,是揭露我谋权篡位的种种罪行。末段气势不凡,晓以大义,告以利害,呼吁臣民迅速作出决定,尽忠唐室。”
婉儿打量了太后一眼,最后拉着长声念道:“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婉儿读完,鞠了一躬,双手将檄文递回武则天。
武则天举起一只手,赞叹道:好文字!好文字!咳,让这样有文才的人弃于野外,流落街头,失意落魄,难道不是宰相失职之过吗?”
裴炎等执宰和诸大臣一个个瞠目结舌,跪倒丹墀垂下了脑袋武则天没有再说什么,向裴炎下达及时征讨的命令后,卷帘退朝。顽固的裴炎却无动于衷,仿佛没有把紧急军情放在心上。他的表现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众说纷纭。有的说这是因为他的外甥薛仲璋也参加了叛乱,又有人说他打算乘太后出游龙门,把她抓起来,还政于中宗李显。幸亏久雨,太后没有出去,谋划落空。朝野上下还流传着一些奇谈怪论,说什么裴炎当中书令时,李敬业想利用骆宾王策动裴炎在洛阳同时造反。骆宾王做了一首“一片火,两片火”的童谣,引诱他上了钩。
武承嗣和他的堂弟、右卫将军武三思听到童谣后,立刻察告了武则天。
“姑妈,童谣与裴炎有没有关系?”“关系很明显。”
武则天恳切地说,“你们还得多读点书,学会用心思。两个火字加起来,不就是一个炎字么?绯即非,非与衣上下相加,便是一个裴字。裴炎当殿坐,预言他将登九五之尊,做皇帝。”
“小儿二字呢?”“裴炎,字子隆,小儿隐含子隆的意思。”
后来武三思截获了裴炎回李敬业的书信,呈交给武则天。
“这封回书真怪,仅仅两个字:青鹅,不好理解。”
“好解得很。”
武则天习惯地抿了报嘴巴,“把青字拆开即为十二月。鹅者,我自与也。其意是十二月至京,我自会策应。”
武三思拜服于地:“太后圣明,人所莫及。”
武则天掌握了裴炎的动态,打箅进一步探明真假。她故作焦急状态,责问裴炎道:“事情急如星火,为何不赶快派兵讨伐?”“太后用不着急,也用不着责难我。”
裴炎神态自若,侃侃而谈,“造反源于皇帝已经年长,而没有亲政,所以小子们当作借口。只要太后还政于皇上,叛军便失去了起义的名分,兵乱就会自行平息“好厉害的裴炎,”武则天心里喊道,“你等着瞧!”她没有吭声,不知如何答复为好,不如不回答。裴炎的确厉害,一下便击中了武则天的要害。她十分恼火,又找不出理由反驳,双肩耸了耸,走开了。
武则天召见了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任命他担任扬州道大总管,又委任右卫将军李知十、马敬臣当副职,发兵三十万讨伐逆贼。李孝逸是唐宗室淮安王李神通的小儿子。其人谦恭平和,唯命是从,还比较好学,能写写文章。他亲近武则天,然而并非帅才。
武则天不是重用他,而是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块“金字招牌”,以唐宗室的名义来镇压反武叛乱。在李孝逸身边,她又安插了智谋过人的魏元忠当监军。派兵遣将之后,武则天又趁此机会,着手彻底清除内祸的根源。裴炎曾经激烈反对武则天追尊武氏七袓,压制上升的武氏外戚势力,如今又以叛乱为由逼她下台。是可忍,孰不可忍!武承嗣和武三思看到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在皇族中辈份最高,地位最尊,屡次劝武则天借故杀掉他们,中书侍郎刘祎之、黄门侍郎韦思谦都不说话,只有裴炎坚决反对。
武则天对裴炎早就窝了一肚子火。监察御史崔詧作了一番考究,权衡利弊,呈上了一份奏折广裴炎身为首席宰相,又是托孤之臣,而他从来没有忠心辅佐太后称制,处处掣肘,步步设阻,又借叛乱胁迫太后还政给皇上,可见其用心险恶,罪不容诛。”
武则天随即批了奏折,命左肃政大夫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审查裴炎。裴炎坚守儒家的正统观念置荣辱祸福于度外,下狱后,仍不低头。有人好心地劝他:“人到矮檐下,怎敢不低头。相爷,不如向太后认个错,请求宽宥,随大流好,明哲保身。”
“太后既然一意孤行,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裴炎不肯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