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旁观者报

作者:向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5896字

作者:(英)艾迪生


【背景探索】


艾迪生(16721719),十八世纪英国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生于乡村牧师家庭。早年就读于卡特豪斯公立学校,后入牛津大学,1693年获文科硕士学位。1704年出版诗集《远征》,获得好评,并受辉格党依重,从此,宦途得意,屡任要职。1706年出任国务大臣助理,以后又充任爱尔兰总督秘书。最后升任英国国务大臣。1709年-1711年与斯梯尔合编《闲话报》。该报是英国第一家文学性期刊,出版后大受欢迎,成为当时俱乐部和咖啡馆里不可缺少的读物。1711年-1714年又与斯梯尔合编《旁观者报》,并发表了大量以英国社会风俗和中上流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散文,文字平易畅达,自由洒脱,文体亲切朴实,典雅洗炼,很受欢迎。《旁观者报》对十八世纪英国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散文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写作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艾迪生对于英国文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与斯梯尔合办的《旁观者报》和《闲话报》。而《旁观者报》对文学上的贡献在于:它居于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期刊之首,以随笔散文写人、叙事、抒情、议论,大大发展了散文这种文学形式;与此同时,它又成了英国的先驱。


【内容精要】


《旁观者报》极为精彩。刊物声称是由一位“旁观者先生”和他的俱乐部主办的。第一期(艾迪生执笔)登出《旁观者自述》:世家出身,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经验充足,各行各业无不通晓,是一个理论上的政治家、军人、商人、工艺家,但从不插手任何实际事务,对于党派斗争更不介入,而且生性缄默,不在自己俱乐部里决不开口——这是“书生论政”的最佳人选。第二期(斯梯尔执笔)


介绍《旁观者俱乐部》的六位成员,其中包括一个爱好戏剧的见习律师、一个牧师、一个军人、一个城市交际场老手、一个老乡绅罗杰·德·考福来爵士——代表旧贵族,一个伦敦有名的富商安德鲁·弗利特爵士——这是一位具有坚强理智、丰富经验、而又孜孜不倦的事业家,代表新兴的资产者。运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进行思想启蒙工作,是“竭力让道德带上机智的光芒,让机智受到道德的制约”,“把哲学从私室、书库、课堂、学府带进了俱乐部、会议厅、菜单、咖啡馆之中”。读者对象是资产者和富裕市民。


《旁观者报》的编辑方法新颖别致。在那五六百篇文章中,多是以俱乐部六七个成员的日常活动的主线展开,从伦敦各界写到乡绅田庄,形成了一组以考福来爵士为中心的人物特写、散记,反映当时英国中上层社会各种代表人物的生活、思想、风貌。另外,《旁观者报》经常采用“来函照登”加上编者按,或者“答读者问”的形式来发表议论。实际上,这些“来函”是作者虚设,以便使作者把自己的社会、哲学、道德、美学观点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旁观者报》不仅给十八世纪英国散文以深刻影响,而且也促进了英国的萌芽。艾迪生和斯梯尔的人物素描栩栩如生,达到了惊人的艺术高度,《旁观者报》连续几十篇的焦点人物罗杰爵士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这里,原本单个的人物速写,发展成为前后连贯的人物塑造,从而就某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就有了连续性,甚至可以当作来欣赏。


【精彩片段】


伦敦的叫卖声


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或者外地乡绅,最感到吃惊的莫过于伦敦的叫卖声了。


我那位好朋友罗杰爵士常说,他刚到京城第一周里,脑子里装的全是这些声音,挥之不去,简直连觉都睡不成。相反,威尔·亨尼康却把这些声音称为“鸟喧华枝”,说是这比什么云雀、夜莺、连同田野、树林里的天籁加在一起还要好听呢。最近,我接到一位怪客来信,谈到这个问题。这封信,我不加任何按语,发表出来,请读者自己去看。


……


鉴于叫卖之声目前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状态,我想来谋求伦敦市声总监一职。这个职位,我自认为还是满能胜任的,因为我本人嗓门很高,对于我们英国工商各业又了如指掌,而且还精通音乐。


伦敦的市声可以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后一类现在特别杂乱无章。在伦敦,救火员是有特权的人物,他可以敲打着一只铜壶,或者一口煎锅,接连一个钟头不停,把整整一条街的人全都惊动起来。更夫半夜敲梆,把我们从梦中惊醒,好象屋子里突然闯进了一个贼。阉猪匠的号角声倒还有点悦耳,可惜在市区里难得听见。因此,我想建议:此类发声器具必先经过仔细检验,测定它对于女王陛下忠实臣民的耳鼓究竟产生何种影响,然后由敝人将其音量加以调整,逐一批准,否则,不得擅自使用。


……


我谦卑地把自己推荐出来,担此重任。倘蒙奖掖,本人还有其他方案,也将一一献出,以惠公益。


选自《英国散文选·旁观者报》,刘炳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名言佳句】


人的心灵犹如田地,一旦弃而不耕,则愚妄之念便如杂草滋生,惟有依靠持久不懈的教化才能将其剔除。《旁观者报》的宗旨一个具冥冥之志、行默默之功的人,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成为聪明、优秀的人,可以不必叫喊、不出风头而仍然做出令人赞美的事。《某君日记》


【赏析】


《伦敦的叫卖声》选自《旁观者报》。它借了“来函照登”形式来发表作者自己对伦敦噪音的看法。事实上,这些“来函”往往是作者自己杜撰,以便作者把自己的社会、道德、美学观点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章中那位怪客的设想,“鉴于叫卖之声目前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状态,我想来谋求伦敦市声总监一职。”似怪而并不怪,不过是在两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城市中的噪声问题。


“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或者外地乡绅,最感到吃惊的莫过于伦敦的叫声”,“聒聒噪噪,野调无腔。外国人听不懂这许多嚎叫到底是什么意思,说不定以为我们全城的人都发了疯。”直到今天噪声与污染仍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正在研究解决之中的环境保护课题。但作者解决噪音的方法“先要使得这些流动商贩的叫卖声柔和、悦耳,方才准许他们在街头出现”,没有多少可行性。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蔑之情,以及一种居高临下的贵族气味。例如,当萝卜上市时,农民沿街叫卖急于求售的心情,他就大惑不解,萝卜不会放凉,何苦那般急如星火?“实属不可原谅”,诚然萝卜不会放凉,但青菜毕竟是越新鲜越好,有何不可原谅。


艾迪生无疑是运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进行思想启蒙工作。《伦敦的叫卖声》题材新鲜、引人入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叫卖声是很美的。北京盛夏卖酸梅汤,老上海深夜叫卖馄饨,重庆冬夜卖炒米糖开水,也各有不同的情趣。而伦敦的叫卖声就不那么悦耳动听了。艾迪生文笔优雅,文字洗炼、幽默。其散文发乎自我,却归于大我或社会,以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言说社会弊端,自由自在地探讨问题,因而显得自由洒脱,活泼有趣。


【专家建议】


艾迪生散文多以英国社会风俗和中上流社会生活为题材。风格纯朴、文体典雅、文字洗炼,在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推荐版本《英国散文选·旁观者报》,刘炳善泽,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出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