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荣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4
|本章字节:5630字
作者:(俄)爱伦堡
背景搜索
伊利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18911967),苏联着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学时代即参加布尔什维克的地下组织,有过被捕和流亡的经历。1910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以军事记者的身份赴法德前线采访。从1921年起,他作为苏联报纸的记者常驻国外,并开始发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回国后,曾任军报《红星报》记者。二战期间,爱伦堡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笔锋犀利的政论,这些反法西斯檄文为爱伦堡赢得了国际声誉。
长篇有《胡里奥·胡列尼托及其门徒奇遇记》《十三只烟袋》《Дe托拉斯》《第二天》《九级浪》。长篇《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斯大林奖金,《暴风雨》获1948年度的斯大林奖金。1954年发表中篇《解冻》,引起轰动。1960年开始陆续发表大型随笔式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共六部)。
内容精要
爱伦堡的六卷本的大型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历时五年才完成,在世界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该书以痛切的感受、深沉的良知忆述了同时代文艺家的生平事迹和多舛命运,披露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阴暗,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
的开山巨作、“欧洲的文艺史诗”。
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不仅是他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忆。
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作家,即使面对二十世纪人类的诸多战争,面对社会的动荡、历史的荒谬、人性的沦落,爱伦堡也并未对人类失去信心,而是通过对他接触过的曾推动过二十世纪历史进程的优秀人物——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马蒂斯、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曼德尔施塔姆等等——的描写,通过梳理着与这一系列名流的交往以及他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再现了这些着名人物的精神世界,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深刻理解和对那个时代的独立思考。
爱伦堡在关注时代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存在。爱伦堡也许是身不由己地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证人,因为他的生活本身总是纠缠着时代的阴影。
正是在对那一串串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的人物的真诚书写,构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他们都是曾经是对时代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人,都曾经是人类的精华。但他们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对时代的理解以及人性中的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使他们无法超越时代,但他们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又使他们无可非议地成为二十世纪的伟大人物。这也无形中使《人·岁月·生活》成为一部二十世纪的巨人传。因此,爱伦堡时代的黯淡与人物的辉煌,在本书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精彩片段
阿·托尔斯泰
二十年后,在一个艰苦的时代,我们常常见面,在当时,只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爱和信仰。有人说,他那天生的乐观主义使他永远不会陷入苦闷;这话不对,我在1913年和1918年都看到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不仅苦闷,而且有时还悲观失望(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开玩笑、嘻嘻哈哈、编造可笑的故事)。但在可怕的1942年夏,他保持着精神上的朝气:他稳稳地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摆脱了他的天性所深恶痛绝的一切——怀疑、被迫寻找出路、孤独感。
1943年12月,我和他同在哈尔科夫旁听审讯战犯。我没有到那个绞杀死刑犯的广场上去。托尔斯泰说,应该去看看,这是不能逃避的。他从刑场上回来的时候脸色阴沉到了极点;他沉默了很久,然后才开口说话。他说了什么?
说了一个作家所能说的话,说的是在他之前屠格涅夫、雨果、俄国诗人康·斯卢切夫斯基都曾说过的那些话……
他晚年很倾心于过去的朋友。他常同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伊格纳季耶夫和他的妻子纳塔利娅·弗拉基米罗夫娜见面。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要谈到伊格纳季耶夫。托尔斯泰很喜欢他;他们在某一点上有相同的道路——他俩都是从先前的另一个俄国走向革命的。常到托尔斯泰家去的还有弗·格·利金、彼·彼·孔恰洛夫斯基、医生bc加尔金、所·米·米霍埃尔斯。托尔斯泰顽强地写作《彼得一世》的第三部。1944年秋天他已病了;有一次我去看他,他皱着眉头,竭力想开玩笑,突然像是精神恢复过来——他谈起自己的作品来了:“第五章写完了……我的彼得大帝还活着呢……”他勇敢地和死神搏斗,支持着他的与其说是他的生命力,不如说是艺术家的热情。
……
(选自《人·岁月·生活》,冯南江、秦顺新译,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
名言佳句
他听得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听得见心脏的跳动、青草的生长,却听不见时代的脚步声。(《帕斯捷尔纳克》)
赏析
爱伦堡在《阿·托尔斯泰》里回忆了他与阿·托尔斯泰的交往过程,在对历史的回忆中表达了他对阿·托尔斯泰的理解和崇敬。所选片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爱伦堡对这位作家的理解,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民族和艺术的真挚深切的爱恋,也可以读到一位伟大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文中爱伦堡记述了阿·托尔斯泰因美国客人对黑人的歧视而发怒的事件,从中我们感受到阿·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爱伦堡在文中再现了一个作为艺术家的阿·托尔斯泰,还展示了阿·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精神层面,因此,该文也成为我们理解阿·托尔斯泰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爱伦堡所置身其中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物质或精神的“荒年”组成的:俄国的内战,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的冷战……人类的战争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密集与残酷,爱伦堡在承担了和平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想像的苦难后,在细致地描绘了他所目击的各类战争之后,筛选出这些人类的精华,使他们在书中大放光芒,就像他们在那个时代中大放光芒一样。因此爱伦堡的文字使我们即使在黑暗,却依然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这正是爱伦堡的散文不同凡响之处。
当爱伦堡回顾这些已经逝去的人和事时,他没有充当历史的公正裁判,只是回到那个时代,写下他的理解,但即使是这样一部无意写下的浮光掠影的“精神史记”,却已足够容纳历史的折光与缩影。所以,该书是一部积极性的史书,显示了爱伦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品格。也许,正是在这充满真诚和理解的文字里,我们才能体会爱伦堡所处时代的寒冷和孤单,才能理解爱伦堡对友谊的珍惜和感激,才能理解那悲凉的文字后掩藏的深切哀恸,才能理解俄罗斯知识分子承担苦难的力量和勇气。
专家建议
该译本虽为节译本,但所选篇章的文笔均自然流畅,是为回忆同时代的文化界名流而作,曾在苏联文化界引起激烈争论。
推荐版本:《人·岁月·生活》,由冯南江、秦顺新翻译,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