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荣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本章字节:5494字
作者:(英)高尔斯华绥
【背景搜索】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着名作家。出身于英国苏莱郡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先就读于哈罗中学,后入牛津大学攻读法律,1890年获律师营业执照,却无心经营,到世界各地旅游。在去国外考察旅行途中,邂逅了英国作家康拉德,受其影响,从此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895年开始文学创作,1897年开始发表作品,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平均每年创作一部长篇和一个剧本,因而在英国文坛享有崇高的声誉。其重要着作有《洛宾别墅》《银匣》《庄园》《友爱》
《弗里兰的一家》,长篇三部曲《福尔赛家史》《现代喜剧》和《尾声》。代表作为《福尔赛家史》。1932年,高尔斯华绥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主要是家,作为家有时他的作品中与散文的因素是交织的,如《福尔赛家史》中的《残夏》,那优美的文体,就好像一阕规模宏伟的交响乐中一个简短的抒情间奏曲。这一文体风格使高尔斯华绥在散文中也成为名家。
【内容精要】
《高尔斯华绥散文选》一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物、风景素描与回忆,文论与序跋、书简。从这些内容可以略见高尔斯华绥散文的一斑——明净、含蓄、简洁、抒情,这些风格特征在他的写景叙事和人物肖像的散文中特别突出。这些作品有的以含蓄的笔墨,抒情的笔调再现人物的性格面貌,速写出一幅幅神形毕肖的肖像画,有的则着重渲染一种意境而至散文诗的优美深邃境界。他对爱情场景的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因而《惜别》也有一种离情别调,“这对男女紧紧靠在一起站着,对我的在场一点也不在乎;他们对视的方式使人心痛。在他们的眼睛深处,生命必然在死亡——平静地死去,犹如将要飘零的黄叶。在这儿所有的庭园里都找不到像这一双投入彼此怀抱的恋人的幽暗,令人同情的雕像。他们在最后一刻还试图用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嘴唇把悲哀压碎”。而写那些不幸的小人物,如鞋匠、车夫、清洁工、农民,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同情,加之他那极富感染力的文笔,读来特别动人。如在《质量》一文中对鞋匠动情的刻画就极其细腻动人。“如果他要替我做什么新样式的靴鞋,那么他当然按照程序——脱下我脚上的靴子,长久地拿在手上,用既是批评又是爱慕的眼光观看它,好像回想着他制作它时的热情,又指责穿的人穿得不爱惜而糟踏了他的杰作。然后,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一支铅笔画出轮廓,拿紧张的手指抚摩一下我的脚趾,从内心感受一下我的要求。”高尔斯华绥的散文是名副其实的美文,读他的《闪现的微光》就能感觉到圣洁的美感,尤其是他对月亮的描写“她既羞涩又戴着面纱,在暮色来临前悄悄地溜出去了,去呼吸天上的空气,怯生生地在卷云中徘徊,避开太阳的注视;在黄昏到来时,用这样冰清玉洁的魅力,支配着多情的黑夜。”突出的是高尔斯华绥要求形式和文体的高度完美,不论他的或散文,既讲究文体,又追求纯粹的完美,同时又不乏含蓄的社会批评,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精彩片段】
远处的青山(节选)
在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德国发动它最后一次总攻后的那个星期天,我还登上过这座青山吗?正是那个阳光和煦的美好天气,南坡上的野茴香浓郁扑鼻,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我俯身草上,暖着面颊,一边因为那新的恐怖而寻找安慰,这进攻发生在连续四年的战祸之后,益发显得酷烈出奇。
现在总算有了完结,于是我又一次登上了这座青山,头顶上沐浴着十二月的阳光,远处的海面一片金黄。这时心头不再感到痉挛,身上也不再有毒气侵袭。和平了!仍然有些难以相信。不过再不用过度紧张地谛听那永无休止的隆隆炮火,或去观看那倒毙的人们,强烈的伤口与死亡。和平了,真的和平了!
战争继续了这么长久,我们不少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一九一四年八月战争全面爆发之初的那种盛怒与惊愕之感。但是我却没有,而且永远不会。
这场战争主要会给他们留下了这种感觉:“但愿我能找到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所关心的不再是我们一向所关心的那些,而是美,是自然,是彼此仁爱相待。但愿我能找到那座远处的青山!”
……
然而那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开我们还很遥远。什么时候它会更近一些?白昼与夜晚的美好,云雀的欢歌,香花与芳草,健美的欢畅,空气的澄鲜,晨辰的庄严,阳光的和煦,还有那清歌与曼舞,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人们渴求不餍的。但是我们却偏偏要去追逐那浊流一般的命运。所以战争能永远终止吗?
(选自《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高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名言佳句】
她(指菩提树)波动不宁,风进入她的内心,她的感情一阵突然的起伏使人不禁对她注目。你看到那是蜜蜂成群飞来时表露的激情——一阵强烈的嗡嗡有声的旋动,好像她忽然由于活力和爱情而疯狂。不过很快这阵波动消失了;她又成为一棵芳香、优雅、绰约迷人的树。(《菩提树》)
【赏析】
高尔斯华绥在《远处的青山》一文中,心有余悸地回忆了四年零四个月以前他所见到的,亲历过的战争,真实地记录了那片弥漫着血雨腥风却又盛开着鲜花,蓬勃着生命的远处的青山。“不过和平终归已经到来,那些新近被屠杀掉的人们的幽魂不致再随着我们的呼吸而充塞在我们的胸臆”,“我终于能够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晴空,那么澄澈而蔚蓝,而不会时刻受着悲愁的拘牵,或者俯视那光滟的远海,而不致担心波面上再会浮起屠杀的血污”。作品极其感性与细腻,又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丰厚的人生蕴涵以及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
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来到美丽而壮阔的远处的青山,亲身领略朗照在苍穹上的和平的曙光,“那安详如海面上轻轻袭来的和风,那幸福如这座青山上的晴光”。
就美学原则而言,高尔斯华绥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曾说一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必须是他观察过、感觉过、亲历过的,所以他推崇狄更斯、康拉德,但他又是个比较保守的现实主义者,他不能容忍劳伦斯,同时对弗洛伊德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淡。突出的是他要求形式和文体的高度完美。不论他的或散文,都很讲究文体,都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而这篇散文由于美的纯粹的光和热而化成一首散文诗,象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专家建议】
高尔斯华绥是文学史家公认的文体家,其散文极具文章与风格之美,而他的抒情散文又是名副其实的美文。若想体验这美。
推荐版本:《高尔斯华绥散文选》,倪庆饩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