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伊利亚随笔

作者:向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6032字

作者:(英)兰姆


【背景搜索】


查理斯·兰姆(charlesmb,17751834)十九世纪英国散文名家,批评家。其作品《伊利亚随笔》被奉为英国散文的不朽典范。生于伦敦一个职员家庭。1792年进东印度公司任薄记员,直到1825年退休,一生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东印度公司的账房里,只能在晚上读书写作。他多才多艺,写过诗歌、剧本、散文、文学评论,尤以散文知名。其散文集《伊利亚随笔》对英国小品随笔影响深远。他和姐姐玛丽合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是全世界儿童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在我国,最早有林纾以《吟边燕语》为名的文言译本;五四以后,又有以《莎氏乐府本事》为名的各种注释本、对照本和汉译本;其他作品有诗剧《约翰·伍德维尔》,诗歌《昙花一现的婴儿》,评论《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等等。


兰姆文风独特,跌宕多姿,意到笔随,无拘无束。虽师法蒙田,却能卓然自立,崛起于十九世纪散文大家之中。兰姆为文,好用轶闻古句,妙语格言,联珠而出,亦庄亦谐。作品深沉中含飘逸,幻想中见真情,幽默中藏悲哀,风格奇特多变,耐人寻味。


【内容精要】


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初集》(1823年)和《伊利亚随笔续集》(1833年),取自与他共事的一位老职员的名字“伊利亚”。这两集随笔共五十三篇,其内容或回忆他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如《梦幻中的孩子们》;或写他的亲属、朋友、熟人,如《穷亲戚》《柯勒律治之死》;或写他当小职员的生涯,或写他忙里偷闲之中的小小快乐和种种遐想,如《一个单身汉对于已婚男女言行无状之哀诉》;或评论他读过的书(《读书漫谈》),看过的戏(《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或写伦敦的市风,写醉鬼,写单身汉,并对各种琐事发发议论。从内容来说,可谓庞杂。然而,在所有这些随笔之中都贯穿着作者自己善良、正直、乐观、真诚的个性,贯穿着他那别人无从模仿的幽默感。这就使得兰姆的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独一无二的非常富于民族特色的散文名作。他把健全的精神,甜美的理智,温柔的遐想,高度的想像,对人性的同情和理解,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欢乐开怀的幽默糅合在一起,以精妙绝伦的文笔表现出来,使《伊利亚随笔》成为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在《读书漫谈》一文中,兰姆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漫谈各类书籍以及种种条件下的读书乐,尤其是兰姆关于书籍出版问题的建议颇有道理。他认为对少数学者、藏书家所需要的珍本书,读者范围有限,尽可出一部豪华版、精装本。而对于广大读者群,则将已有定评的文学杰作,多出廉价普及版。这个建议对出版工作实为良策。


《退休者》生动描写了一个小职员(也就是作者自己)经过漫长的三十六年的公事房生涯之后,一朝退休的复杂心理状态,“三十六年来,我为那些市侩们干活,可是我的脖子始终不肯向那个轭套屈服。你不知道,一天一天,每天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的整个宝贵时间,我不能休息、不能间断,像被关禁闭似的只能在那四堵墙里呼吸,得不到一点安慰,这叫人多么烦闷……唉,但愿在我从办公桌走到坟墓之前,能够有一两年自己支配的时间!办公桌和坟墓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你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是一件外加的机器”。


【精彩片段】


梦幻中的孩子们


——一段奇想


小孩子爱听关于他们长辈的故事——他们做小孩子的时候怎么样;这样可以驰骋想像,对于他们从未见过,只听大人传说的某位叔爷,老奶奶进行一番揣想。正是出于这种心情,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对小儿女偎在我的脚边,听我讲他们外曾祖母菲尔德的事:她住在诺福克郡的一所大宅院里,虽然她并不是那所大宅子的主人,只是受人之托,代为看管,然而,她在那里居住时的派头倒好象那宅子属于她自己的,她活一天就要使它多多少少保持着一所大宅院的尊严……我常常到那座古老的大花园里去玩,那花园简直叫我一个人独占了,偶尔才碰上一个孤零零的老园丁——那园子里,油桃和桃子垂在墙头上,我根本不去碰它,因为那是禁果,我更高兴在那些带着忧郁神情的老水松树或者枞树之间跑来跑去,从地上捡那么几颗红浆果,几只枞果,而那些枞果只能看,不能吃——有时候,我随便躺在嫩草地上,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满园子的芳香之中——要不然,我就在橘子园里晒太阳,晒得暖洋洋的——再不然,我就去到花园深处,看那些鲦鱼在鱼池里穿梭般游来游去,不定在哪里还会发现一条很大的梭子鱼冷冷落落地停在深水之间,一动也不动,好象对于那些小鱼们的轻狂样儿暗中表示鄙夷。


……


我立刻醒来,发现自己安安静静地坐在单身汉的圈手椅里,刚才原来是酣然一梦,只有忠实的索喇吉蒂依然坐在我的身边——而詹姆斯·伊利亚却是永远地消逝了。


(选自《伊利亚随笔选》,刘炳善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名言佳句】


诗人,即使在表面上看来极端违反常轨的时候,其实仍有一种潜在的健全意志始终在指引着他的笔端。《天才并非狂气论》


伟大的天才即使描写最离奇的梦幻,也使它具有日常生活事件中那样的庄重适度之感。


《天才并非狂气论》


【赏析】


《梦幻中的孩子们》一文,正如副标题所云,是“一段奇想”。兰姆少年时代,在他外祖母做管家的那个田庄邂逅了一位名叫安妮·西蒙斯的姑娘,并一厢情愿地爱上了她。但兰姆的这次恋爱最终以失败告终,安妮嫁给了伦敦一个当辅老板。兰姆一度为此精神失常。康复后,他曾和一个女演员谈过恋爱并提及婚姻,但女演员要求兰姆离开患精神病、长期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兰姆毅然拒绝了,结果又是劳燕分飞。为了不让姐姐流离失所,兰姆牺牲了个人幸福,终身未娶。然而,在内心深处,他是很爱小孩子的,正如安徒生一样。


《梦幻中小孩子们》描写兰姆在哥哥约翰离世的强刺激下,油然产生的一个幻觉,恍如做梦一般,过去美好生活的往事一幕幕闪现在眼前。虽是日常琐事,一经点染,皆成佳话。兰姆对于少年时代恋人的甜蜜追忆,对于小孩子的挚爱,对于外祖母的敬爱和哥哥的想念,这点点滴滴,交织在一起,产生一种不寻常的情感的升华。文章本身是很美的,既沉静飘渺又满怀深情,构思也独特巧妙。围绕“小孩子”这一中心,用联想的丝线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在玩赏之际,不得不赞叹作者点石成金,呵气成云的匠心和妙手。更重要的是流贯在这篇散文中的悲伤情愫历历可见,深刻感人。“我不自凝神细看,眼前的两个小孩子却渐渐模糊起来,……在非常遥远之处只剩下两张悲伤的面容依稀可辨;他们默默无语,却好似向我说道:‘我们压根儿就不是小孩子。……我们只是虚无,比虚无还要空虚,不过是梦中的幻觉。我们仅仅是某种可能性,要在山川河畔浑浑茫茫等待千年万载,才能取得生命,具有名字’


……我立刻醒来,原来是酣然一梦,只有忠实的勃利吉蒂依然坐在我的身边——而约翰·兰姆(他哥哥)却是永远地消逝了”。回忆中所有的深情,都在那清晰但又梦幻般的情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家建议】


查尔斯·兰姆是英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散文名家,其作品《伊利亚随笔》被公认为英国散文的不朽典范,对后世散文学影响至巨。


推荐版本:《伊利亚随笔选》,刘炳善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