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荣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本章字节:5588字
作者:(丹麦)卡伦·布利克森
背景搜索
卡伦·布利克森(18851962),丹麦女作家,因其自传《走出非洲》而蜚声世界文坛。
卡伦·布利克森出身于丹麦西兰岛龙斯特兹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后来去巴黎和罗马学习过绘画。1914年,她与表兄结婚,然后夫妇俩到非洲肯尼亚经营农场。1921年俩人离异,卡伦·布利克森开始独自经营农场。她凭着创业的坚韧和能干,出色地管理着位于恩贡山下的一个方圆6000英亩的农场,与当地的土着以及其他各色人种建立起特殊的情谊。
后来因为国际咖啡市场萧条,农场破了产,卡伦·布利克森于1931年被迫变卖了家产,返回丹麦。她早在恩贡农场期间就为丹麦的一些刊物撰稿,重返丹麦以后,开始创作并以在非洲的17年生活为背景写散文。
卡伦·布利克森的作品除了自传《走出非洲》,还有《冬天的故事》《最后的故事》《复仇之路》等,后者主要以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丹麦贵族生活为背景。另外还有以非洲生活为素材的作品《草地绿荫》。
内容精要
本书作者以她在非洲的十七年生活为背景,记叙了非洲的风景、居民以及她自己经历的一些重大事情,是一部散文形式的回忆录。
全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卡迈特和璐璐”,首先作者全面介绍了她在非洲的农场,然后讲述了她在非洲所遇到的两个精灵:土着小孩卡迈特和一头母瞪羚;第二部分:“农场里的一次枪击事件”,以事件为中心,记述了土着人的面貌、传统,也涉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第三部分:“农场来客”,则主要回忆农场与土着人之外的一些来访者、暂居者和作者的朋友们;第四部分:“摘自一位移民的笔记”,主要包括了作者当年在非洲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或感想,每一节都很短小,更像是生活的一个场景或片段;第五部分:“告别农场”,作者回忆了她在非洲最后的日子里的艰难、物是人非的凄凉景况以及她处理农场最后事物的一些情况及她的心境。
卡伦·布利克森的文笔轻倩、优美,生动的人物和景色跃然纸上。在她的笔下,非洲大地、大地上的景物以及生活其中的精灵浑然一体,笔下流露出这位丹麦移民妇女对非洲的血肉相连的情感,感人至深。
精彩片段
让人魂牵梦萦的非洲
频繁,太频繁了,在黎明前的静谧里,我梦见听到璐璐清脆的铃声。梦中,我高兴得心花怒放,醒来后总渴望会有令人惊喜的美妙事情发生。
那时候,当我躺在床上思念璐璐时,极想知道,在原始大森林里,璐璐一生可曾梦见过铃铛?人和狗可曾像水面的倒影掠过她的脑海?
我心想:假如我熟悉非洲之歌——一支吟唱瞪羚和非洲新月栖于其背的歌,一支吟唱田间耕耘和采摘咖啡的农夫一张张汗水淋漓面影的歌,那么非洲是否也晓得一首关于我的歌呢?非洲旷野的空气可曾因见到我昔日衣服的颜色而振动?非洲儿童发明的游戏可曾提及我的名字?十五的月轮可曾将一个似我的身影投射在车道的鹅卵石上?恩贡山的雄鹰可曾常常四处将我寻觅?
我没有听到璐璐的消息,因为我离开了非洲,但是我收到了卡迈特和我在非洲的其他仆人的信。我接到卡迈特的最近一封信还不到一个月。不过,这些信件奇异、梦幻般地来到我的手里,与其说它们像现实的信息,毋宁说更像其影子或幻影。
……经过这番努力之后,信带给你的却是像人们从特尔斐阿波罗神殿获得的神谕似的信息。我收到的信里都隐含着奥秘,使你觉得有个至关重要的讯息一直沉重地压在寄信人心头,使他不惧长途跋涉,从吉库尤人居留地一直步行到邮局。但是,这一奥秘却裹在冥冥之中。待信到我手里,那飞越了千山万水的一张张廉价、肮脏的小信纸似乎一个劲儿地在倾诉,甚至像在尖声对你呐喊,然而到头来它却什么也没告诉你。
(选自《走出非洲》,晨星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名言佳句
——土着人具有真正的勇气:他们确确实实喜欢危险——这是生灵对自己命运宣判的真正回答——它是上苍发言时大地的回音。(《走出非洲》)
赏析
一位独具魅力的丹麦妇女,带着她的思想和情感,带着她的所见、所行、所感在这本《走出非洲》里向我们走来;她目力所及的一切、她身边的一切,都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充满了欢愉、悲伤和深沉的情感。她因为理解了非洲的旋律,并开始加入自己的音符,这音符与非洲大地的旋律合拍地协律地流动,她的心是如此贴近他们——她真诚地热爱的土着人以及大自然和一切生灵。正如她那扇朝西开着的门,她把自己向非洲敞开、向当地的人们敞开。因此他们接纳了她,正如她理解并接纳他们一样。
无可否认地,卡伦·布利克森具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
例如她写卡迈特时有这样一句:“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旷野里躲在羊群里,他可能暗暗挥洒过这大颗大颗沉重、喑哑的眼泪。”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孩的满身说不出口的灾难跃然纸上。又如,她写一次目击野猪的情景:“我正沿着一条小路穿越一处茂密的树林,它突然从我身边掠过,身后还跟着一头母猪和三头小猪。它们飞快地奔跑着,衬着阳光普照的绿色背景,这一家五口仿佛一模一样,只是那黑色剪纸似的身影有的大点,有的小点。好一幅赏心悦目的情景:像林中水潭里的倒影一样清丽,又似千年前发生的事情那么飘渺空灵。”
在她的笔下,精灵一样的卡迈特、美丽高贵的瞪鹿璐璐,以及一切的人美、物美,都反衬出作者心灵的美。
尽管作者最终因破产而被迫离开,但她曾在非洲建立的这个农场、这个小小的王国却变成了她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当她远离非洲,日子也一日一日的远离非洲时,她的这本书,却永远地保存着她与非洲呼吸与共、血脉相连的精神和情感。
作者曾讲到,有一次,卡迈特慎重而怜悯地宣布他的女主人无法写成一本书,因为她写的东西一页一页到处乱飞,而他手中作证据的书却牢牢地装订成册。如果卡迈特能看到他的女主人这本装订好的书,而且书中还有他自己,他该多么惊喜而快乐!
专家建议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一读的书。离奇的自然风光、异域的生活,虽有寂寞,但仍使人热爱。这是《走出非洲》带给读者的总体印象。这部卓越的自传体散文,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的思念,让我们想要走得更远——走出自己熟悉得麻木的生养地,走出这个日复一日重复着的自我,去探索更新奇的世界、寻找一种更丰富的生活。比起原着,由本书改编的获得第58届奥斯卡七项金奖的同名电影要单薄得多。
推荐版本:《走出非洲》,晨星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出版。